分享

教你如何创建一个“家庭电子图书馆”(续篇)

 率性而为 2023-11-12 发布于河北

 本文是教你建立个人电子图书馆的续篇,如果您第一次浏览,建议通过第一段里的文章超链接,先阅读上一篇后再浏览本篇,效果更佳~

本文一共6207字,阅读可能需要9分钟。

插图来自:pixabay

几个月之前我写过一篇《教你建一个“家庭电子图书馆”》的知识分享,收获了很多读者长期的反馈和赞许。大家纷纷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本篇就依据这些读者提出的共性问题做一个续篇。

图片

01

分类法的选择建议

在前文中,我说过存在很多图书分类法。国外比较流行的就有2~3种,国内相对来说比较统一,绝大部分都选用了“中图法”(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上一篇说了国际十分法UDC的访问网址,这次说一下中图法的分类号查询网站:www.clcindex.com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你认真分析每种方法时,你会发现每种图书分类法都有自己的特点,绝对没有说哪一种分类法最好。

当你为自己做这件事的时候,你应该考虑哪一种最适合自己。

以我自己选择的,欧美高校采用较多的,国际十分法UDC为例,它的分类法主要突出的是“知识的大类属性”。这就意味着它的分类思路优先考虑的不是你的文化和语言从属,而是每一本书的知识属性。

图片

UDC的分类目录结构

这种分类模式弊端比较明显,那就是大类下的细分属性非常宽泛,有些甚至很模糊。

而中图法则充满了“事无巨细”的细分设置。在你仔细研学中图法的分类规则时,你会发现它对分类的努力可谓“苦心孤诣”。

图片

中图法夸张到简单截图都装不下的分类数量

但啥都要管也有很明显的弊端,那就是你能明确感受到它的“中国特色”。很多分类的设置刻意把中国和世界隔离开,把某些同一类型的知识脱离原有的从属,单独拉出来做一个大分支。

因为大家做这样一个“图书馆”大都是为自己的阅读和书籍存储而做,而且大多数人有自己的阅读偏好,我希望每个读者要考虑的是,你自己的图书都是什么样的类型分布,你自己又有什么样的分类需求?

我建议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拥有图书的类型先进行评估。

比如,我个人存有的图书从一开始就比较宽泛,没有绝对占优的品类,并不过分偏重某个领域,这样我就更倾向于比较简化,回归知识本源属性的国际十分法。而我认识的一些朋友和网友,他们的图书类型有明显偏重的领域,即大多数的书都是某个细分类的图书,那这种情况我就更建议他们选择中图法。

所以这就突出了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地优化这些分类的设置,以便于更契合自己的管理和阅读习惯。

指望一个分类法尽善尽美满足个人需要是非常不切合实际的。根据自己的偏好和习惯进行分类设置上的个性化改造就非常关键。

02


个性化分类推荐

最好是要依靠一个分类法框架作为分类总原则,然后在该原则下进行细分。

我的实际操作就更偏向于,以知识属性为分类原则的“国际十分法(UDC)”作为图书分类的框架,然后在它粗略的细则分支中,参考和借鉴“中图法”,附加新华书店的“堆头”(畅销书区)来综合设置个常用阅读分类。

1.各取所长的组合模式

以我最喜欢的军事和历史图书为例,在国际十分法的分类中,细分分类简略到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差点骂街。不过后来一想也正常,从知识的大类属性来说,确实不需要顾虑这么多细枝末节。

图片

部分极简的细节类目分类

而这些细分类型中,中图法往往做的更好。

图片

所以,当你面对类似的场景时,可以考虑参考不同的图书分类法进行个性化的组合。

2.按出版社和作者进行分类

很多高精尖质量的精品大作往往都是成系列的,一个系列作品集几十本甚至上百本,内容横跨多个分支和领域。

如果把它们拆散了,分开存储,从分类上,确实是做到了各安天命。但是很可能这样分类是违背个人阅读习惯的。

比如我本人就觉得,有些作品系列不论出什么知识分类的新书我都愿意优先阅读,甚至反复阅读。那么这种书和所属的系列,显然就应该和普通读物分开存储。

图片

比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甲骨文”江苏文艺出版社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理想国”。

同样有很多文笔一流,睿智且内容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知名学者,他们的作品也往往非常“抓人”,很有必要把他们的作品根据作者名统一存放在一起。

比如历史类的“杨奎松”,“辛德勇”,“贺雪峰”;军事类的“刘统”;经济类的“周其仁”,“哈耶克”,“福山”;文学类的“余华”,“莫言”等。

3.堆头式设定

总有些题材或者作者,是我们百看不厌,或者优先要阅读的。

这一类图书的管理和放置完全可以模仿新华书店的畅销书堆头进行设计,可以通过设置独立的分支来专门管理它们。属于你自己专门的“心头好”,独立于所有分类法规则而存在。

03


图书分类和挑拣时的须知

就像我在前文说过的那样,我们今天的这个阶段,很容易就能获得一辈子都看不完的电子书。如果你想要自己弄一个电子图书馆把他们都整理好的存下来,最好依据某种原则进行挑拣,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泥沙俱下式的学习显然也是对自己人生时光的不负责任,没必要求大求全,把很多没有二次阅读价值的图书留存下来,该删就删。

下面我把我自己的操作方式和大家分享一下:

1.豆瓣查询

豆瓣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文青的网络圣地,因为商业气息不够浓郁,优秀的评分机制而广受好评。也正是因为如此,豆瓣的评分“绝大多数”都是用户真实的评论和打分的地方。

通俗意义上来说,通过豆瓣进行的查询,要根据两个维度进行探索,即“评分”和“评论”。

早年的豆瓣用户群体主要是文艺青年,通过评分即可简单获知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的真实质量。

但是后来被很多流行文学爱好者登陆之后,很多好书会因为种种“非知识”的因素导致低分的情况出现,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要结合用户评论来对该作品进行“二次评价”。

通常来说,豆瓣评分8分以上的图书都是“好书”,但是个别名称之下的图书会有例外;6分以下的图书基本都可以不用看,但,个别名称之下的图书也是例外的。

对于部分专业性或者求实类的读者来说,有些好书评分恰恰很低,而有些烂书评分很高。这种时候要懂得根据评论去辨别图书质量的优劣。

图片

2.百度搜索

有些过于新或小众书目词条未录入,多发生在书刊杂志,小名气作品中。

尤其是一些历史类的图书,是其中的重灾区。有些作者的出版目的,只是这些教授为了评职称,就找出版社随便印了很少的量。

一般的图书经过这两类筛选都能决定它们的去留,上一篇发布以后,很多人经常给我展示他们庞大的图书库。在我看来,我们总会遇到无穷无尽的知识资源,真的没必要什么都不假思索的以一己之力留存下来。当然了,其它目的另说。

3.封禁和非法出版物

在电子图书中,这种情况十分“常见”。

因为我国对于“合法出版物”有着在全世界范围看,都很高的“审查和评估”标准。“扫黄打非”中的“非”就是指非法出版物。

那么就涉及一个评估和认识的过程了。

非法出版物包括但不限于,没有大陆出版编号的,大陆外的出版物书籍。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很多原因影响,很多港版图书也在此列。

而封禁的情况相对来说,就比较复杂。

封禁的情况有很多种,常见的一种是作品被封禁(就是某本书不让出版了),另一种是作者被封禁(和其相关的作品不让出版)。

被掌权者关注的投诉也会倒置图书被封禁和下架,所谓掌权者不仅仅是管理部门,出版社也有对其出版图书下架要求的权利。

间歇性的管理制度变化,也会导致“禁书”或“阶段性禁书”(后期政策调整会解禁)的出现。

所以很多所谓的禁书,可能毫无任何“反社会”或“借古讽今”的观点,但是仍然以各种理由被有管理权的人厌恶而导致成为禁书。

这意味着什么呢?

你存储在网络云盘上的资源没准哪天就因为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而导致无法下载和阅读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一贯推崇在下线建立私人图书馆。

存到你自己硬盘里的,才是自己的。

其次要强调的是,传播和宣传非法出版物涉嫌违法犯罪。所以,一旦你不小心拥有了这种“非法出版物”,个人保留一般没人主动找你麻烦。但是你一旦对这些“违禁品”进行“有意识”的刻意传播,则是板上钉钉的违法犯罪行为。

图片

很多网友之间经常会有资源共享的行为出现,我的个人建议是,对于这类“非法出版物”的处置,如果没有删除,想要个人保留的话。建议统一整理好后单独存储,并“谨慎分享”,以免构成违法犯罪。

04


图书分类的常见问题

这部分重点分享三种常见图书的分类问题。

1.文学

尽管我们经常我们感觉我们看了很多各大学科和类别的知识图书,但是,细究起来,很多图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书籍”,他们都只是某种专业知识的“浅层演义”,大部分都归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

比如某种新知识,新概念刚刚出现的时候,就会有一群作家根据这个知识的“关键词”出一些所谓的“畅销书”。而这些图书,真正的专业人士往往都会忽略或谨慎阅读,因为这类图书往往具有很强的科普倾向。通俗点说,就是“概念科普的还行,但干货太少”。

而这些文学作品大部分都在这个细分类下“小说、完整故事”(UDC分类法),“民间故事”(中图法)。

当你获得了某本书,内容感觉似懂非懂,又不知道该如何分类时,那它多半就是这种文学作品。

2.经管和营销实际上是分开的

我们在图书馆经常发些一些讲销售和经营管理的书籍会堆放在一起,但是在分类法里,这两个类型是分开放置在完全不同的分支下的。

经营和管理都在管理学下面的分支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很多国际分类法里,管理学属于“基础学科知识”这个分支下;而在中图法中,管理学被放到了“社会科学总论”里。

备受很多读者推崇的营销类书籍,往往都在经济学下面的分支“一般商贸问题、市场”(UDC分类法),“贸易经济”(中图法)中。同样要注意的是,在国际分类法中(如UDC分类法),经济学归属于“社会科学”大类。而在中图法中,“经济”被单独拉出来做了一个大分支。

图片

分拣真的是一个抓狂的过程

3.历史类图书最复杂

需要注意的是,在很多国际分类法中,历史分为“历史科学”和“通史”,即“研究考证的历史”与“通俗简化的历史”的分类。

而中图法中的历史分类就很“中国特色”,一方面把中国历史单独设置了一个分类;另一方面,帝制时期的历史,也按所属年代及制度类型,做了教科书式的再分类,比如加入了奴隶制、封建和殖民等词汇。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的我来说,两种分类法都不是直接拿来就能用的。需要根据自己对历史资料的整理和理解的情况,进行个人的重新设计。

举个例子,很多历史书籍的载体是人物。比如“李鸿章”或“凯撒”,他们的图书既可以是文学类的“传记”作品,也可以作为某个王朝的历史类书籍进行归类。

如何取舍?就取决于每个具体操作的人如何去理解与设计。

图书分类法是面向所有人的,而我们参照他们建立的图书馆,是单独面向我们自己的。

05


新读者提问的解答

这部分主要是回复一些比较特别的处理问题。

1.特殊电子书格式转换

pdg,一种扫描文件的格式,往往一个文件代表图书的一页。

很多小众图书都以这种电子版格式流传在互联网上,但是这种并不常见的存储模式给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网友带来困扰。

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可以解决:

1.下载对应的阅读器。

2.通过软件或某种方法让他转换成PDF格式的文件。

我个人选择的是转PDF。通过下载并使用一款名叫pdg2pic的免费软件,通过简单的操作即可生成PDF,而且这块软件免费又好用。

操作方式如下:

1)选择对应文件包解压的目录,和生成文件的目录。千万不要忘记点击关于PDF的生成选项。

图片

2)然后就是安静的等待处理好之后,拿走生成的新文件,其余源文件删除即可。

图片

djvu,一种电子文件的格式,和PDF类似。

1.下载对应的阅读器

2.通过某些软件或方法转换成其它格式。

3.放弃这种资源,等待其它格式的出现,这也是我选择的。

和其他我没有介绍的小众格式如caj一样,实在是心累了,只要不是这个资源我特别想要,又只有这种格式可以选择,我是绝对放弃理会的。

2.如果存储设备坏了怎么办

常玩存储设备的用户对此不会陌生,很多时候你的存储设备就是不工作了,坏掉了。

唉,没啥说的,大部分时候数据都甭想恢复了,因为恢复的价格不亚于再买一个新的存储设备。这就凸显了做好备份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最好是能在不同硬件上进行存储备份,最好能专门购买一个备份的设备,避免单一设备存储损坏的全军覆没。

设备有价,数据无价啊!

差钱的话,也可以和信得过的网友或朋友进行分享,这样也算是互相备份了。

图片

3.如果图书太多怎么办?

我之前没想到过有人不少人会有这种问题,因为和我接触的,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阅读爱好者的图书总量一般都在4000-12000本上下,占用空间一般为300-2000G之间。这个量级,一块不贵的硬盘,再经过自己大半年的努力是可以完成个人图书分类整理的。但是又确实存在一些人图书资源量极其庞大,找我咨询最多的那个读者甚至超过了30T!

而一旦一个人的图书突破了5万本,所占空间达到10T以上时,就意味着数据过于庞大了。如果这种情况下,你还想做个人图书馆,那就只有一条道路可以选择,配置磁盘阵列或租用私有云服务做个网站。而且如果要对资源进行高效且快速的分拣,搞不好还要雇佣帮手……

磁盘阵列一般就是通过一种叫“硬盘盒”或“专门改装后的台式机”,把多个硬盘组合起来,当做虚拟的单一存储设备进行使用,来进行本地化的数据资源管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虽然数据量爆棚,但是还能本地化的进行线下操作。一块10T的硬盘目前便宜的也就千元上下,成本还算可控。

图片

私有云服务是一些技术公司提供的信息化服务,即租用一个存储空间,为你提供存储和备份服务;再找人做个方便管理的网站。我知道一些机构经常这样做来节约硬件和人员的维护成本。一些资源特别巨大又不差钱的人,可以考虑这种方式。但是需要声明的是,即便是买了私有云服务,最好本地也存一个备份。

4.哪一种电子图书格式比较好

目前市面最常见的一般是四种图书格式,分别是:“azw3”,“epub”,“mobi”,“pdf”。

“mobi”和“azw3”都是亚马逊阅读器的常用格式,绝大部分阅读软件都支持阅读“mobi”格式的文件。但是“azw3”必须购买亚马逊阅读器进行阅读。

“epub”是一种自由开放的通用标准,相比传统扫描文件来说,这种格式拥有更好的屏幕适应性,并且更节省存储空间。同名的图书,你会发现这种格式占用空间往往最小,是“mobi”的二分之一,“pdf”的四分之一。

如果你经常在手机和小于7寸的屏幕上进行阅读,那么“mobi”和“epub”格式的电子书无疑更适合你,你不需要经常放大或缩小屏幕来让字体适应屏幕。

图片

但是我有相当多的图书格式都是PDF,为什么?

因为PDF这种格式任何阅读器都能浏览,而且相比其他格式,更不易被篡改和编辑,完整性更好。如果你对比很多同名图书的不同格式版本,会发现,有些格式为了方便传播,在插图和一些次要信息上进行了大量简化以达到解约数据流量和存储空间的目的。但是这样一番操作之后,往往你拿到的就是一本精简版的图书了。对于有精美插图的图书来说,不失为是一种遗憾。

5.你推荐买平板电脑进行阅读,请问买什么牌子,什么配置的最好?

我得说,如果只是为了用于阅读,还真不用特别计较这一点。我常和身边的人说,只要你没有玩游戏的需求,可以闭着眼睛买,为什么呢?

因为我在用的平板电脑是Dell旗下Venue品牌2014年的一款产品,当时花了700元购买的一款7寸平板电脑。尽管它已经过时到连新版QQ和微信都无法安装的程度了。但是仍能完美的执行我最初购买它的使命——阅读和视频学习。

所以大家在市场上,只要是一线品牌,看着哪个顺眼买哪个就行。

还是上篇的那句话,如果是有移动阅读需求,最好是购买7-8寸的平板电脑,因为这是阅读PDF文件的一个下限,低于7寸时,可能要频繁的放大或缩小屏幕;尽管9.8或10寸的平板电脑阅读体验完美,但是在移动阅读场景占多数的情况下,大平板长期端着有点沉,而且对环境也有要求,不能太拥挤。

图片

如果你的使用场景包含繁忙的地铁线路,那么7-8寸无疑是最优解。

最后感谢大家对这个分享主题的喜爱和互动交流,依旧欢迎大家留言或私信给我。如果有更多的共性新问题,会考虑继续这个话题的其它分享。

如果你喜欢我创作的内容,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