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岁还是街头餐厅“洗碗妹”,46岁已成美国“三院士”,华人科学家李飞飞的美国之路

 公众号王不留 2023-11-13 发布于安徽

 英语阅读专项突击:仅需30天,轻松阅读经济学人

敬请联系 谷雨(guyu299) 

文 / 冰雪(微信公众号:王不留)

昨天群里大V分享了一本书《The Worlds I See》,我迫不及待的下载阅读了。

16岁,她还是美国街头餐厅的“洗碗妹”。

46岁,她已成为美国三大权威科学院院士、斯坦福教授、当代科技领军人物榜上,与乔布斯齐名的人物。

她就是华裔女科学家李飞飞。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她的名字,同样是女性,她的敢闯敢做的求学经历,让我由衷佩服。

1976年,李飞飞出生于北京的一个高知家庭,从小,她在数学上就展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进入重点学校易如反掌。1988年到1992年,读书于中国成都第七中学。

本以为,会一直过着如此平静富足的生活。

没想到,在她16岁时,从小优渥的生活却轰然倒塌。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掀起了出国热潮,李飞飞跟随父母远渡重洋赴美定居。



然而初来乍到,再加上英文水平不过关,她的父母找工作频频碰壁,很快生活便陷入窘境,最后李父只能放下架子,去修理店打工,而李母也无奈做起了超市收营员。

为了补贴家用,从小没吃过苦的李飞飞,除了学习,其余时间都在餐厅洗碗,每天只能睡4小时。

尽管如此,她还是以数学满分的成绩,录取了与哈佛、耶鲁比肩的普林斯顿大学。

名校光环下,李飞飞本科刚毕业就接到年薪几十万美元的offer,彼时国内普通人工资才几千,父母的“美国梦”终于成真!然而李飞飞却出乎意料拒绝高薪,去西藏研究藏医药学。



最终,她的藏医药学课题打败1200名竞选者,成为当年唯一获得普林斯顿大学Martin Dale 1953奖学金的人

在研究生深造期间,李母突然患上癌症,在病床前照顾母亲的时候,李飞飞萌生了一个念头:或许科技手段能提升医疗水平,提高癌症的治愈率。此后,人工智能如一颗种子,悄然埋下。

博士毕业后,李飞飞如愿进入斯坦福研究人工智能。不过,她又一次逆流踏足了一块荒地“计算机视觉识别”,也就是人工智能的“眼睛”。彼时,该领域的研究一片空白,连经费都拉不来。但是在李飞飞的人生字典中,从没有“后退”二字。

很快她就找到突破瓶颈的方法,即建立数据库锻炼计算机的识别能力。之后的几年里,李飞飞团队下载了10亿张图片并进行标签、分类,成功建立如今全球最大的ImageNet图像识别数据库。

更令人尊敬的是,她顶住压力将该成果,免费分享给全世界,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向前跨了一大步。年仅33岁,她就成为斯坦福首位“红衫教授”,被誉为华人AI女神。

2020年,李飞飞团队历时8年研究的人工智能改善病患、医疗服务的论文登上世界顶级期刊《Nature》,她也凭此入选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

大牛在群里分享的正是李飞飞的自传《TheWorlds I See》(我看到的世界)。

李飞飞称,这本书的面世花了三年。

该书讲述了一个科学家工作的动人故事,并对人工智能的真实面目,以及它是如何诞生的做出了令人激动的清晰解释,它不仅证明了即使是最技术性的学术研究也需要激情,也证明了好奇心永远是它的核心。

有人问:16岁你从成都来美国时,你生活中的最大的震撼是什么?

李飞飞这样回答:我就好像是一棵正在成长的树,原本在它的故土上结成叶子,开出花朵,可是,一下子被拔起,然后,硬被搬到另一片土地上,当时 “连根拔” 的挣扎,就是我初到美国时的震撼。

16岁到美国,作为一位小留学生,日子不是很容易, 那么李飞飞是怎么走过来的呢?

她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国内给我打下了非常扎实的数理化基础教育,当时我手里握着一本中英,英中字典到处乱跑。记得生物课是我最痛苦的一门课程,因为专业名词实在太多,课本中的每一页,至少都是几十个单词。

我只是面对每天的压力,也没有多想什么未来会如何?可能在语言里,我没有明显要说:我要克服, 我要胜利。

但是,自强,自尊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它们不光是来自个体意义上,而且也兼容进总体意思上。努力和收获,相信它一定会成为正比的结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