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哲学对黑格尔的影响主要在斯宾诺莎、休谟和康德。 黑格尔发展了斯宾诺莎关于“一切肯定皆是否定”和“实体是自身原因”的原则。对于前者,他说“一切否定皆是肯定”,否定是创造性的过程,事物肯定的本性也包含在它的否定之中,否定是事物的真正本性;对于后者,他发展出无限的学说,无限并不是通常认为的无限制、无止境、无规定,而是自我规定。 休谟的怀疑论将康德从独断论的迷梦中拯救出来,他建立了先验的认识论。作者提醒我们对于时间空间这种先验的纯直观要有正确的理解,心理学会提出关于时空的知识如何在幼儿头脑中生长起来的问题,回答是:时间和空间的知识不是在时间次序上先于经验,而是在逻辑次序上,因为它们是经验的逻辑条件,我们正在得到的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东西,而是我们自己心灵的内容。了解这个区别才不会对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产生误解。 康德在形式逻辑判断表基础上提出了先验逻辑判断表,这十二个范畴具有适用于现象界的普遍必然性,他区别了现象和物自体。矛盾的是一方面物自体是现象背后的那个基质、原因,一方面他又说物自体是不可认识的,但“原因”作为范畴是不适用于物自体的;即使说物自体存在也意味着将“存在”这个范畴用到了物自体身上。这就是说物自体并不存在,换句话说,世界并不是不可知的。这与我们的常识相冲突,例如宇宙我们就认为仿佛永远无法认识,但这却是逻辑推演的必然结论。 假定物自体存在的唯一根据是认为我们的感觉是被动的,必须有一个外部原因。现在就没有理由假定外部原因的存在,知识的形式、时空和范畴,都是我们心灵的产物,而不是来自任何外部事物。因此,一切事物必定是可知的,无限、绝对之自身向我们开放着,这激励着康德之后的哲学家。 对不可知论完全的反驳有三个方面:一、一旦我们说一个不可知物存在就是运用了一个概念在其上面,而运用概念于它就是对它有了知识,因此,存在不可知物的理论包含着“我们对一个不可知物有了知识”这样的矛盾。二、对一个事物无知包含着对它“完全不知道”,即对“无知”也不知道,我们不知道对于它是无知的,这是不可能的。三、不可知论认为上述自相矛盾无法否认不可知物的存在,这将回到第一点,假设不可知物存在,则存在这个范畴就适用于它,这意味着在这个范畴内,它是可知的。 因此,我们得出了一个振奋人类心灵的结论:在宇宙中没有什么是人类的心灵所不能认识的,不论是无限还是绝对,或是物自体。即使对于作为真实的“共相”,它存在却不实存,只是一个逻辑的存在,它不能离开思想而存在,因此也是可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