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石善本过眼录·何绍基收藏、题跋碑帖善本十二种

 四海为家* 2023-11-14 发布于广东
上海图书馆馆藏碑帖20万件,经过20年的整理与研究,从中发现2500余件善本碑帖,目前正在开展编纂《中国善本碑帖综录》(上海图书馆卷)。适逢湖南省博物馆举办年度大型展览“何绍基的书法世界”,兹从馆藏中遴选12件何绍基善本碑帖,或为何氏旧藏,或为何氏题记,略作介绍以飨读者。

一、《李孟初碑》(何绍基释文本)

  《李孟初碑》,永兴二年(154)六月十日刻立。隶书,15行,碑下截漫漶剥蚀,字数不可计。碑高175厘米,宽73厘米,下截文字剥落约70厘米。碑额文字(标题)刻于碑身右侧起首两行,在汉碑碑例中极少见。碑侧刻有绍兴廿七年(1157)八月十四日大梁张颜观款。
  碑在清道光初年(1821)河南南阳白河水涨冲出,为乡人所获,见碑中有穿孔,便置于井池旁安装辘轳来汲水。咸丰十年(1860)莫友芝(子偲)获知此碑后,向时任河南学政的景其浚(剑泉)索要拓本,景其浚转而向南阳知府金梁索拓,金梁经多方探访始获此碑,遂移至南阳府衙,镶嵌在二堂东庑壁间,又在碑文下截无字处刊刻金梁题记,记述获石经过。咸丰十一年(1861)南阳知府继任傅寿彤又建汉碑亭储之。


《李梦初碑》拓本

  1959年此碑与《赵菿残碑》《张景碑》一同移置南阳市卧龙岗汉碑亭。此碑上有碑穿(圆孔)如圆月,下截碑文全泐去,无字处(拓片白色处)形状如山头,似皑皑雪山,上截有碑文处(拓片黑色处)则布满细碎石花,如鹅毛飞雪,故旧时文人有“明月照积雪”诗句喻之。
  2011年4月,笔者在上海图书馆碑帖整理研究中又发现一册《李孟初碑》何绍基释文本,册中每页天头都有何绍基小楷释文,此本考据点远胜于以往所见“初拓本”,从而推翻以前“初拓本”的判断,并重新确立“最初拓本”的鉴定方法。现将此本介绍如下:
  首行大字“故宛令益州刺史南郡襄阳李”之“襄阳”两字完整可见,“襄阳”下较以往所见“初拓本”多出“李”字上半(可见到“子”部上半)。
  倒数第3行(在碑之左下侧)“刘俊叔艾”等字可辨。“叔艾”下较以往所见“初拓本”多出完整“佐敬”两字。
  倒数第2行(在碑之左下侧)“贼捕掾李龙升”等字可见,“李龙升”下较以往所见“初拓本”多出“高”字上半。又下“守京尹甫州”之“京”完好无损,“尹”可见上半。最末1行(在碑之左下侧)“亭长张河曼海”等字可见,“海”字下较以往所见“初拓本”多出“亭”字。“亭长张河曼亭”下“唐谭伯祖”4字清晰,“祖”字末笔离石花尚远。
  此册共9开,册高32.5厘米,宽17.6厘米,帖心高21.8厘米,宽14.2厘米。馆藏号:S2651。

二、《衡方碑》(何绍基藏本)

  此册何绍基藏本,系雍乾拓本,附碑额、碑阴。咸丰九年(1859)何绍基主讲泺源书院时,曾命县令将此碑移至汶上县学宫保护,故何氏旧藏《衡方碑》别具金石典藏意义。
  首行“君讳方”之“方”字右侧已损泐。
  首行“因而氏焉”之“而氏”两字左半已经全泐去。
  第2行“砥仁厉”之“仁”字底横右侧已泐,“厉”字全泐去。
  第6行“都尉,将继南仲”之“将”字“寸”部钩笔末端损泐。
  第7行“悼蓼仪之劬劳”之“仪之”二字依稀可辨。
  第7行“仍留上言”之“仍”字可见左上一角。
  首页有何绍基隶书题内签:“衡兴祖碑”。
  后有咸丰九年(1859)何绍基题跋:


何绍基藏《衡方碑》拓本

  《衡府君碑》方古中有倔强气,自是东京杰迹。昔杨石卿赠余古拓一整幅,经覃溪、小松题赏者,高悬雪壁,余目近视,苦难临仿。丁巳(1857)薄游历下,购获此本,精彩勃发,又剪裱册,便于摹取,意甚珍之。嗣复得黄小松乾隆末年拓本,楮墨极旧有韵味,而得字比此尚少,因思古人石墨顾毡蜡何如,非尽今不如昔也。越岁己未(1859)主讲泺源书院,知是碑在汶上县野田中,属县令移至学宫,精拓四本,然而得碑较易,仍须学官善护视之,不可率尓椎拓也。蝯叟。


何绍基跋

  碑文、碑额共31开,碑阴1纸,题跋2开,册高33.6厘米,宽20厘米,帖心高23.8厘米,宽14.9厘米。馆藏号:S2696。
 
三、《史晨后碑》(何绍基藏本)

  此本仅存后碑,为明拓本,拓工一流,纸墨古旧,故曾熙审定为“宋拓本”。何绍基(惜道味斋)旧藏,后归蒋国榜(苏盦、凤台乡人)。《后碑》古拓极少见,故存在版本鉴定考据点的盲区。
  此本每行为36字,第2行“春秋”下多“复”字,第3行“参以”下多“符”字,第5行“守庙”下多“百”字,第6行“国县员”下多“冗”字。
  第6行“惟处士孔褒文礼”之“褒文”二字间泐痕已经增大。
  第8行“上下蒙福”之“蒙”字右旁石泐已连及字画。
  (注:笔者所见《后碑》旧本无数,但从未见有“褒文”“蒙”字考据完好者,若有,则必为涂描伪充无疑。)


何绍基藏《史晨碑》拓本

  古锦面板有民国四年(1915)曾熙题签:“宋拓史晨碑,道州藏本,乙卯嘉平为苏盦法家额之。”
  首页有民国三年(1914)七月李瑞清(清道人)、冯煦(篙叟)题记。李瑞清题曰:“《礼器》齐派也,《史晨》鲁派也,鲁本承成周遗法,庙堂之上从容秉笔,此为正宗,此本乃道州何蝯翁旧藏,平生所见《史晨》未有可比肩。”
  第2页右面为李瑞清(黄龙砚斋)题记,左侧何绍基题内签,何氏题签右侧另一旧签题为:“宋搨史晨孔庙前碑。”(注:此签经李瑞清鉴定为明人题写,明人误将后碑当前碑)册后有道光二十五年(1845)除夕何绍基题跋:“余尝得百年前拓本,皆前后二碑每行三十五字耳,竟觅下一字不得也。乾隆丁酉(1777)曲阜孔孟户部请假归,余属其命工洗濯精拓,则每行下一字皆入趺,嵌者寸许,是以从来拓者莫能措手,户部命工人举而起之,于是戊戌寄来之精拓新本,皆每行三十六字,计前碑多十字,后碑多出五字,覃溪金石记所言如此。此本每行三十六字,是未经嵌入趺时拓本无疑,当立碑时必无以字入趺之理,后来重树碑时乃深嵌令可卓立尓。”


  何绍基抄录了覃溪金石记旧文,意欲解释明代以前《史晨碑》拓本每行存字36字,清初以后碑石最末1字嵌入碑趺,拓本每行多为35字本,乾隆四十二年(1777)又经升碑,重新得见36字,其实那次升碑,最末1字虽抬出碑趺,然还是太靠近碑趺口沿,仍旧无法全部捶拓,所见拓本多为35字半,乾隆升碑之后的情况应该与目前在孔府西仓汉魏碑刻陈列馆所见相近。
  另据方若《校碑随笔》载:“明季至国初拓本每行末一字皆未拓,只三十五字,埋入土中故也。乾隆年间升碑后乃拓全,然末一字皆余半而已。若行旧拓本每行36字、则宋元或明初拓本矣。”方若指出宋元或明初拓本应该每行36字,明季至国初拓本每行35字,乾隆年间升碑后每行35字半。
  根据每行字数来校勘《史晨碑》看似简便易行,其实全无用武之地,因碑底端每行末1字太靠近碑座,不便捶拓,故最末1字能拓而未拓出,与每行只能拓出35字者不好区分。此外,每行35字半者又往往被装裱工剪弃最末半字,故笔者在鉴定《史晨》明清拓本时发现每行字数与版本鉴定关系不大,可忽而略之。
  民国四年(1915)十二月六日衡阳曾熙题跋,就李瑞清鲁派一语展开阐发,并再次强调此本为“宋拓”。
  此册共20开,其中题记题签共占4开,册高31.9厘米,宽17.6厘米,帖心高24.9厘米,宽13.8厘米。馆藏号:S2708。

四、《圉令赵君碑》(张燕昌藏本)

  圉令赵君碑,汉初平元年(190)刻,原碑在河南南阳,早佚,所见皆为重刻本。隶书,13行,行19字,额隶书两行,行4字。
  此为张燕昌(芑堂)旧藏“明拓本”,卷轴装,系重刻本中最著名者,清代以后翻刻本多从此本摹出。嘉庆元年张燕昌将此册转赠黄易(秋盫),后又经蒋因培(伯生)、易小坪、葛成修(德三)、庞泽銮(芝阁)、吴雁客等人递藏。四周题跋与观款累累。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二级文物。
  拓片右上角空处有乾隆五十二年(1787)十一月钱载(萚石、万松居士)题跋:


《张猛龙碑》拓本及跋文

  此汉圉令赵君碑旧拓也。今为海盐芑堂张君(张燕昌)所藏。乾隆丁未十一月十八日访余于嘉兴永丰乡之九曲里,得所携以观之。钱载八十岁记。

  拓片碑额右上空处有乾隆五十二年(1787)十二月五日梁同书(山舟)依洪适《隶释》朱笔释文。
  拓片右下有嘉庆元年(1796)十一月黄易(秋盫)题记云:海盐张芑堂收藏,割爱寄赠。嘉庆元年仲冬黄易题于济宁。(注:此卷轴十一月归黄易后,十二月寄往翁方纲留题,十二月十九日苏东坡生日,翁方纲在苏斋邀请伊秉绶、罗聘、赵怀玉、方楷、金学莲等同观此拓,诚一段金石佳话也)

  拓本左上角空处有嘉庆元年(1796)十二月翁方纲题跋:

  乾隆庚戌(1790)秋,钱辛楣(钱大昕)携《圉令碑》大幅至都,因借摹一通。至嘉庆丙辰冬(1796),秋盫(黄易)寄所得顾云美旧藏册子来,既题其后矣。是岁十二月,秋盫复以所得大轴全本寄题。此碑世不多有,而秋盫既得裱册,又得此大轴。董文敏云余亦不胜其妬也。翁方纲。

  同年腊月廿日翁方纲又在拓本右侧空处补题:“此本胜钱辛楣之大轴远甚。腊月廿日方纲又记。”
  拓本碑额左侧晕纹空处又有翁方纲补跋云:

  壬子三月(1792)余至济宁,与秋盫(黄易)茶话于学宫棂星门下,梯几题字于汉碑之额晕间,今日题字于此,仿佛前春风味也。方纲。

  拓本左侧空处有嘉庆元年(1796)十二月十九日伊秉绶等人在翁方纲家读碑的观款:“嘉庆元年东坡先生生日,江都罗聘、武进赵怀玉、宣城方楷、吴县金学莲同观苏斋。宁化伊秉绶题。”
  碑身拓片中段右侧道光十三年(1833)吴荣光跋:

  道光癸巳冬十有二月旬有二日,南海吴荣光偕观并抄入筠清馆金石录。

  道光二十一年(1841)梁章巨跋:

  道光辛丑长夏,舟过浯溪,从易小坪明府借观,匆匆题款。福建梁章巨挥汗记。男丁辰、恭辰、敬辰侍观。


《龙藏寺碑》拓本及跋文

  卷轴左侧绫边上咸丰十一年(1861)何绍基为易小坪令嗣题跋:

  此拓自乾隆丁未始有萚石(钱载)、山舟题字。后此覃溪、小松、墨卿诸老俱有鉴跋。而王司寇(王昶)、阮太傅(阮元)侣俱未寓目。收藏主人若芑堂(张燕昌)、伯生(蒋因培)、小坪皆不题一字,何也?癸未甲申间(1823—1824),余与伯生在历下,谈碑甚习,未见此拓,想时尚未收得耶?壬辰春(1832)曾见单纸本于天一阁,惜其蠹烂,而范氏书帖例不下楼。今始从小坪令嗣借观此拓,又适借到黄荷汀(黄芳)同年所得于徐紫珊(徐渭仁)之本,即辛楣詹事(钱大昕)旧藏也。并几饱观,忽将匝月。时方酷暑,不敢挥汗钩摹。新秋欲凉,主人催还,匆匆记之,以见墨缘眼福之非易。荷汀本尚许多看几日,隶课久荒,老掔无进,日对名拓,徒增媿叹。咸丰辛酉七月五日道州蝯叟何绍基记于长沙化龙池寓斋。”(注:跋中提及“钱大昕旧藏”,嘉庆元年翁方纲已经校勘,认为不及此拓远甚。)

  卷轴右侧绫边上粘有民国七年(1918)郑孝胥题签:“汉圉令赵君碑,张芑堂藏本。转赠黄小松。有梁山舟释文。戊午人日孝胥题检。”
  另有观款:“吴县石韫玉观”“戊午日闽县郑孝胥观”“大兴翁树培观(宜泉)”“光绪十二年太岁丙戌夏五月长沙徐树钧(叔鸿)偕观”。
  此本卷轴装,帖心高219厘米,宽97.5厘米。馆藏号:88/B2681。

五、《张猛龙碑》(阮元藏本)

  此册阮元(琅媛仙馆)旧藏,后经英和、何绍基、何绍业、李国松等人递藏,为康雍拓本。
  第2行“周宣时”之“时”字“寺”部仍可见一横。
  第10行“冬温夏清”清晰可见,“冬”撇画中后段已有黄豆大小石花。
  第17行“庶杨烋烈”之“庶”前缀笔已连石花,“烋”字下4点,已泐去右侧2点。
  第18行“盖魏”二字间石泐已连及“盖”字左下(长横)以及“魏”前缀笔(撇画)。
  古锦面板有张运民国十九年(1930)题签:“魏张猛龙清颂碑,冬温夏清不损本。”
  首页有“张猛龙碑,北魏正光三年”内签,下钤“文选楼”印章,虽未落款,但其后英和题跋称此乃阮元手迹。


潘宁、何绍基题跋

  册后有英和(煦斋)题跋。跋云:

  嘉庆十六年(1811)阮元以此帖相赠。册中题签、注释皆阮元手笔。此跋亦未落款,但据其后何绍基题跋知为英和所书。

  后接道光九年(1829)何绍基题跋:“拓本自佳,惜碑额、碑阴不全,有芸台尚书签注及煦斋先生跋记,亦自可玩。”其实汉魏碑刻拓本缺失碑额、碑阴正旧拓之特征耳,题跋论及不是缺点的缺点,亦是古人题跋之常态。
后接何绍业题跋:


王存善题跋

  此碑纵横隽逸,由沉实而得姿媚者,初学从此入手,一转移间即合唐初矩矱,翁覃溪学士少时书颇得力于此,余藏其蝇头数册,后乃弃去,殆急欲自立一门户耳,此佳拓本当日临半部。
  此跋涉及翁方纲早年书学《张猛龙碑》之事,笔者起初不以为然,翁方纲作为清代欧体楷书的忠实继承者,如何会师法《张猛龙碑》,待到得见上海图书馆所藏《常丑奴墓志》之乾隆四十九年(1784)翁方纲题跋时,始觉何氏此言不谬。同时也为笔者鉴定《常丑奴墓志》册后面翁方纲题跋真伪提供了理论依据,此类魏碑书风面貌的翁方纲题跋确实少见。
  此册共19开,册高34.2厘米,宽18厘米,帖心高27.1厘米,宽13.6厘米。馆藏号:S2797……


(本文作者为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复旦大学特聘研究员)
(期刊责编:唐 昆)
(网站责编:简 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