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定市2023年高三十月摸底考试历史试卷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1-14 发布于甘肃
图片

2023年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文的萌芽可追溯到文字产生的初期。殷代甲骨文中的部分内容,如“令”“告”已包含着公文的某些特征,但周代公文制度不能获得发展。战国以降,列国都建立了相应的公文制度,已出土的楚简中就包括了楚地方官员向中央呈报的名籍等。上述金世宗时金熙宗即位后女真科考只考一场试策,实行乡、府、省三级考试以译成女真文字的儒家典决定对女真学生单独开设

A.导致分封制度走向崩溃B.与中央集权体制形成有关 

C.表明郡县制得到了推广 D.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2.有学者指出,自两汉起,有关水利工程的记载史不绝书,即使在武帝时,塞瓠子决 口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山川以溉田,而关中 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频发

B.抑商观念盛行

C.大一统国家形成

D.铁犁牛耕的普及

3.东晋道学家葛洪认为,自然界的各种异化现象,是由于朝中的坏人没有消除,贤良 之才未能登朝代缘故。他还认为,上天虽然居高却能监察人间的善恶,所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由此可知,葛洪

A.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B.抨击了官场政治黑暗

C.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重视对百姓的道德教化

4.“斗浆”,即“斗茶”,指以竞赛方式比较茶叶质量和品茶技艺高低的活动。《斗浆图》是南宋时期画作,作者所绘六位提瓶支茶者,皆身着宋装,每人各持一套茶器,有提瓶注茶者,有擎碗品茶者,动态造型各异。茶瓶均为敞口,长嘴,大提把式,置竹篾提器中,另有竹篾编制的精巧碳篓和碗盒。该图反映出 

A.宋代商业空前繁荣 

B.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C.作者关注市井生活

D.文人画具史料价值

图片

斗浆图

5.表1中是金朝前中期科举改革的部分内容

表1

时间内容
金灭北宋后金太宗“以辽、宋之制不同,诏南、北各因其所习之业取士,号实行乡、府、省三级考试制度,三年一试号为南北选
金熙宗即位后实行乡、府、省三级考试制度,三年一试
金世宗时

决定对女真学生单独开设进士科,且诏京师设女真国子学,教材

以译成女真文字的儒家典籍为主。不同于中原王朝以诗赋取士,

女真科考只考一场试策,五百字即可,且使用女真文字

表中改革措施

A.意在强化政权的合法性 B.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

C.突出统治者推行汉化的决心 D.助于促进民族间的交融

6.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后,清政府保留了朝贡体制下地方督抚的交涉权利,督抚不与总理衙门发生直接联系。此外,清政府还设立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作为外交的“折冲”之所就近处理中外事务。南北洋大臣皆可直接向皇帝上奏请旨,不必经过总理衙门。清政府此举

A.束缚了总理衙门职能的发挥 B.意在打破前朝的陈旧体制

C.利于不同部门加强分工合作 D.增强了官员国家主权意识

7.表2中维新派的部分实践活动及其内容

表2

实践活动基本内容
成立经正学堂开设中西两类课程,中学课程主要有《女论语》、《女孝经》及绘画、女工、医学等;西学课程主要有英文、地理、算学、体操等
成立不缠足会该会规定:“人会的女子不得缠足”,“所生男子不得娶缠足女子为”,“已缠足的女子八岁以下者一律放足”等

上述内容 

A.体现出维新派变法的策略性 B.助推思想解放不断深入

C.有利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D.打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8.1912年12月,袁世凯召集政治会议,该会议只是一个咨询机构,袁世凯却想用它作为取代国会的立法机构,并利用政治会议解散了国会和各省议会。从中可以得知

A.政党政治具有影响力 B.防止复辟帝制具有紧迫性

C.《临时约法》处境堪忧 D.封建势力掌控行政机构

9.陈独秀在《中国农民问题》中提出,农民群众是国民革命的一种伟大的潜力,“在中国目前需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国民运动中,不可漠视农民问题”。李大钊在《农民与土地》中,赞扬农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号召革命者要到农村中教育引导农民。上述主张

A.指出了统一战线存在的不足 B.推动了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

C.强调党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D.利于革命运动取得重要成果

10.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成为全国瞩目之地。知识分子和政界精英在以《松花江上》为代表的抗战歌曲中,借助“白山黑水”“大豆”“高粱”“森林”“煤矿”等符号,将其中景观的象征意义深入地传达给普通大众。这一构建

A.表明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B.意在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C.讽刺了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 D.践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

11.抗战胜利之后,美国凭借战时同盟关系,完成了对青岛的军事控制。1948年12月美国政府便确定了撤军政策,但一直到1949年6月初美国海军才最终完全撤离青岛海域。美国这一做法

A.表明其对中国时局心存幻想 B.造成国民党统治日益孤立

C.欲使中国成为冷战前沿阵地 D.源于中苏同盟关系的形成

12.建国初,中央在“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总方针指导下,依据苏联高等学校制度,对全国各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这次调整

A.说明国家优先发展高等教育 B.服务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

C.表明人民教育体制得以形成 D.助推高校专业的均衡发展

13.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将民主党派定性为“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党”,同时把民主党派的职能总结为“参”“代”“监”“改”四个方面,即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和国家事务的管理、代表他们所联系的阶级阶层的合法利益和合理要求、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与共产党互相监督;进行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这表明当时

A.民主党派参政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B.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得到广泛认同

C.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方针形成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已确立

14.1961年初,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把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调整到167亿元,比原来的计划指标减少108亿元,即减少了39.3%。其中工业投资94.58亿元,比1960年预的139.5亿元减少近50亿元。这一措施

A.体现了党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B.意在缓解经济过热带来的困境

C.基于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需要 D.凸显国家对工业现代化的重视

15.《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2016年7月公布施行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开启了党由政策治国到法律治国的“治理现代化”转变。上述规定 A.保证了依法治国原则的有效落实 B.完善了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 C.充分发挥了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D.扩大了我国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

16.针对中日贸易不平衡现象,1985年中国要求日方扩大进口石油、煤炭,下调关税、扩大进口配额等。1986年,日本派遣以扩大中国对日出口为目标的访华团,提出设立“扩大贸易综合模范事业”的措施,从市场调查到工厂改造、举办展览会等与中国进行全面合作。此时期的中日贸易

A.消除了双方的政治分歧 B.意在营造和平周边环境

C.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D.体现出互利共赢的原则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3中为古人关于唐两税法的主要评价。

表3

齐抗唐宰相“督纳有时,贪暴无所容奸。二十年间,府库充物”,“以钱为税,则人力竭而有司之不觉”
陆贽唐宰相“本惩赋敛繁重,所以变旧从新”“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制度弛紊,疆理隳坏”
苏轼宋文学家

“因地之广狭瘠腴而制赋,因赋之多少而制役,其初盖甚

均也”“有兼并之族而赋甚轻,有贫弱之家而不免于重役,以至于破败流移而不知其所往,其赋存而其人亡者,天下

皆是也”

马端临宋历史学家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尤为得当”“不征粟帛而征钱,更得为奸以病民”,“不能量入为出以制国用,虽竭天下之

力以奉之,多为法以取之,只益见其不足耳”

--摘编自付志宇《唐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结合两税法相关知识,从表3中选取一定史料作为支撑,围绕国家治理如何实践“制度创新”,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主要诸侯国先后对旧法律制度进行了系统的变法改革,赵国有《国律》,楚国有《宪令》,魏国有《法经》,秦国有《秦律》。魏国《法经》对后来其它各国的立法,特别是泰国商鞅制定秦律影响极大。李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缘法而治”是法家的基本主张,最早在秦国付诸实施,商鞅提出“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使万民皆知所避就”。秦国老幼妇孺皆知“商君之法”。-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梁启超宣称:“法治主义乃今日救时唯一之主义”,“制定宪法,为国民第一大业”。“今世立宪之国家,学者称为法治国。法治国者,谓以法为治之国也。夫世界将来之政治,其有可能更微于近日之立宪政治者与否,吾不敢知。籍曰有之,而不能舍法为治,则吾所敢断言也。”厉行法治,就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民权。梁启超一再申明,法治精神在中国“古而有之”,用先秦法家的君主“法治”来推衍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法治,让人民面对熟悉的概念符号品味西方法律文化。

-摘编自李宁《近代中国的法治思想与政治秩序的互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法治”思想的产生背景及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法治思想进行评述。(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自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日本就是世界第二大棉花需要国家,认为棉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强制扩大棉花种植面积,1943年至1945年将清苑、定县、望着定兴等地设为重点县,推广种棉。但河北省的棉产量1937年至1945年减产了100多市担。日伪当局对棉花市场实施了严厉管制,严禁自由买卖交易,为了统制华北棉花购、销售,成立了多个专门机构。1943年8月,成立华北纤维株式会社,从事棉特需用棉籽、特需用纤维原料的管理、收购、分配及进出口等。材料二

一九四五年下半年敌游区棉花争夺的任务、作法诸问题

一、任务:200至300 万斤

二、完成任务的有利条件及困难(一)有利条件

(1)吸收棉花是与群众利益结合,价格公道(2)有各种物质力量的结合斗争(二)困难条件(1)任务大棉花少

(2)冀钞在敌游区难站着脚步

.....

三、准备工作

(一)调查了解(二)组织准备(三)力量准备.

摘编自《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鲁豫地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等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完成任务的“有利条件”及“困难”各补充一条内容,并加以解释。(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充实“准备工作”提纲下各项应包括的内容。(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50年3月,中国政务院先后公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等系列文件明确:“国家财政统一于中央人民政府”,“除批准征收的地方税收外,所有关税、盐税、货物税、工商税的一切收入,均归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统一调度使用”。1951年3月,政务院公布《关于一九五一年度财政收支系统划分的决定》:地方财政收支,“由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就指定的收入及核准的各区预算,划分一部分为大行政区的收支;大行政区根据中央划分之收支,按所属各省(市)具体情况,划分为大行政区级与省(市)的财政收支”。

1954 年,中央做了调整:财政支出基本上按照隶属关系,属于中央的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支出,列入中央预算;属于地方的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支出,列入地方预算;地方财政的年终结余,由各地在下年度安排使用,不再上缴。

1957年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地方财政收入分为地方固定收入、企业分成收入和调剂分成收入三种;分成的计算方法和分成比例三年不变;地方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收入超过支出,地方可以自行安排使用。

1958年9月,国务院通过《关于进一步改进财政管理体制和改进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几项规定(草案修改稿)》,决定从1959年起:除少数仍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企业收入和不便于按地区划分的收入,所有其他各种收入,全部作为地方财政收入。除了保证中央各部门直接办理的支出以外,所有其他各种支出,全部作为地方财政支出。收入大于支出的地方,多余部分上解中央,收入小于支出的地方,不足部分由中央给予补助。地方上年结余和地方自行管理的收支,列入国家预算。

一摘编自刘晓泉、吴森军《新中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发展轨迹,请对中央关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调整进行原因分析。(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50年代央地财政关系探索的基本经验(5分)

图片

图片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