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史论述题——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表现以及与白银资本的关系!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1-15 发布于甘肃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尤其体现在手工业方面,丝织业、棉织业发展十分迅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手工业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货币经济发展也十分活跃,明清时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开始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资本的积累是具有一定关系的。

(一)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表现

(1)明代

①明代中期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有了明显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分工的扩大,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繁荣,许多农产品商品化。例如棉花、生丝、烟草和粮食等大量投入市场,成为交换的商品。在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线出现了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丝绸业发达的苏州和杭州,工商业繁荣的南京和无锡,棉纺织业中心松江,制瓷业中心景德镇,茶叶著名城市成都。大量商业性城市的出现,是明代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的重要表现。

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大量贸易的需要,明朝隆庆开关之后,白银大量流入,已经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③明朝中后期,手工业生产高度发展,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在商品经济比较繁荣的江南一些地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稀疏出现。江南地区的苏州、湖州、杭州一带是明代的纺织业中心,有官办的织染局,同时各地又有大量从事纺织业的民间机户存在。在经营过程中,民间机户不断受到两极分化,经营不善的破产,失去生产资料的小生产者依靠纺织纺织丝绸技术为经营有方的“机户”雇佣。     

(2)清代

①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许多大城市如北京、南京、苏州、杭州、扬州等更加繁荣。②各地中小市镇也随着商业性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兴起。由于经济作物种植的不断扩大,农产品的商品化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江南地区的农村市镇更加发展壮大。③清代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资财都达到数十万至数百万两,有的竟“富以千万计”。他们获取的巨额利润,主要仍停留在流通领域和高利贷资本的经营范围内,还有不少商人把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用之于奢侈性的消费,这也妨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二)白银资本的大量流入

(1)明清江南市镇的丝织业与全球化贸易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手工业十分发达,不仅流行于国内,还出口到海外,远销至欧洲、美洲等地区,导致白银大量流入。

①生丝、丝绸是出口的主要物品之一,大部分都来自于太湖流域的丝绸业市镇。明清时期,出口的数量逐年增加,从而促进白银的大量流入。

②棉布也是出口的主要物品之一,出口共计4400余万匹,仅次于生丝和丝绸,也促进了白银的大量流入。

③五口通商以后,手工业品不再辗转至广州出口,而是就近在上海出口,刺激了出口数量的猛增,白银流入量也随之继续增加。从上可以看出,江南丝绸业市镇、棉布市镇在全球化贸易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2)明清时期全球贸易导致白银流入中国

①海外贸易使中国售卖大量生丝、丝绸、棉布到世界各国,鸦片战争发生之前始终处在结构性贸易逆差之中,导致白银货币源源不断流入中国。

②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了60000吨白银左右,大概占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而在海外贸易主要交换的产品中,手工业产品则占绝大多数。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丝绸业、棉布业的繁荣使得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大量手工业产品销售到海外,推动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海外贸易的频繁,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白银资本的积累。因此,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资本的积累是相辅相成的,都促进了明清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