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迷思:绩效,为什么经常失效?

 blackhappy 2023-11-15 发布于陕西

临近年底,又到了年终绩效考核的时候,如何才能让绩效考核不再形同虚设?关于这一点,往期的文章里我们有做反复科普,绩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要了解「战略绩效」这个概念。

管理迷思:绩效,为什么经常失效?

所谓战略绩效管理,是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管理系统,即以公司的战略层面来着手,分两步走:首先要进行企业战略的规划与分解,将企业战略目标分解到部门和员工身上,这是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的最终目的和导向;其次,在企业内建立绩效管理体系,用来支撑和服务企业战略实现。

所以,为什么绩效经常失效?绩效管理的模式有很多种,不同的模式都有不同的适用场景和条件,关键是要选择《适合自己企业发展阶段》的绩效管理模式,持续进化《相关的管理体系》

特此以华为为例,对其绩效管理的5个阶段总结提炼,各种绩效模式剖析比较,希望大家能够在总体上把握住绩效管理的精华,让自己的绩效管理更有效(3800+字篇幅,干货实用,建议收藏)。

管理迷思:绩效,为什么经常失效?

人事考核'槽点'多 点到为止

华为绩效最初推行的是人事考核,具体来说是在1996年底到1998年,因为1995年的华为已经是营收10个亿,人数1000+的公司了,任正非经常收到很多人的升职加薪申请。

早期员工少的时候,他对每个人都很熟悉,也很清楚谁能加薪谁不能加薪,但是随着人数超过1000,他很多人都不认识了,因此面对这些升职加薪申请时,只能通过一套《评价规则》予以考量,所以有了“德勤能绩”考核。

但这种方式比较粗线条,所有岗位都一样,未针对每个岗位设计相应的考核指标,也未要求被考核者必须沟通、承诺。华为当时更多的是运用企业文化来进行团队和员工管理,因此这种考核仅仅起到补充的作用。

管理迷思:绩效,为什么经常失效?

人事考核这种《粗线条+统一》模式过于原始,除了一些公共部门还在采用,如今的企业早已不见踪影。而随着华为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张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员工对公平性、准确性的质疑越来越多,人事考核升级是必然的

管理迷思:绩效,为什么经常失效?

开启KPI绩效考核模式

1998年-2002年,华为分别请了彭剑锋、美世公司做绩效管理咨询,开始采用KPI(关键绩效指标)的概念,针对岗位的具体职责来量化目标,将目标阶段化,形成对岗位评价的基础。

管理迷思:绩效,为什么经常失效?

华为总部机关也尝试拟制各岗位的KPI指标和模板,驻外办事处照模板微调后使用(示意图如上)。虽然KPI考核目标明确,也有利于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尤其是提出了客户价值理念,经营思想有了很大提升,但也存在不少缺点:

  • 首先,KPI指标比较难界定。KPI更多是倾向于定量化的指标,这些定量化的指标是否真正是对企业绩效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如果没有运用专业化的工具和手段,还真难界定。
  • 其次,KPI会使考核者误入机械的考核方式。过分地依赖考核指标,而没有考虑人为因素和弹性因素,会产生一些考核上的争端和异议,而且多做多错。
  • 第三,KPI并不是针对所有岗位都适用。当时华为KPI的开发比较粗糙,融合在岗位说明中,往往是总部职能人员对照岗位职责,相应提炼几项KPI,没有严谨的方法论,没有评审,也没有和公司目标、其他岗位的对齐过程,KPI质量可想而知。

另外,此时的考核还没有组织绩效的概念,都是针对中基层员工,出现了个人薪酬和公司效益不挂钩的现象,特别是2002年华为遭遇冬天,公司出现首次亏损,HR却告诉任总还要发大笔奖金,任总认为这很不合理,于是要求对绩效考核进一步优化,华为由此开始了组织绩效和奖金包管理。

管理迷思:绩效,为什么经常失效?

承诺为核心的PBC绩效管理

这个阶段是在2003年-2008年,随着与IBM的深入合作,任总发现IBM有个PBC(Personal Business Commitment,即个人业务承诺)工具,比较结构化,于是华为也开始采用这个工具,从而将杂乱无序的岗位KPI进行规范。

管理迷思:绩效,为什么经常失效?

PBC最初的结构是WET(win, execution, team),2008年IBM为华为进行ILD咨询时,还做了上图所示的调整,同时将原来“ABCD”四个等级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档次“B+”并细化了以下内容:

①A与B+比例之和原则上不超过人员的50%

②PBC评价重点抓两头,即上级主管评A/C

③通过薪酬包预算等方式加强主管自我约束

但是PBC并没有组织绩效的概念,归根到底还是个人绩效。为此,华为发明了《组织绩效》,开始对高层和一线部门/产品线进行组织绩效考核。同时,华为发明了奖金包,将员工的奖金打包起来和组织效益挂钩,实现联动,从而堵上2002年公司亏损还要发奖金的漏洞。

2003年起,华为首先从国内营销部、无线产品线等10个部门开始进行组织绩效考核,考核目标值特别增加了“持平/达标/挑战”三项,这就有力地避免了之前只扣分的弊端,并且使目标值可以定得更加准确。

管理迷思:绩效,为什么经常失效?

但相较于2000年就在中国流行起来的BSC平衡计分卡,KPI的设计仍然缺少结构化。如上图所示,BSC平衡计分卡可以将战略可视化,形成战略地图,并转化为财务指标、客户指标、内部运营指标和学习与发展指标,特别适用于组织绩效设计。

对比之下,华为最终决定采用平衡计分卡对组织绩效进行管理,同时在个人绩效层面仍然采用PBC,且实现了从最初的目标设置到流程的执行监控、结果的运用的完整绩效循环。

不足之处是在绩效指标设计上,组织绩效指标和战略的关联并不明显,和计划、预算也没有打通,仍然没有上升到战略性绩效管理层次。

管理迷思:绩效,为什么经常失效?

战略性绩效管理DSTE

随着BSC的使用,华为逐渐加强了战略管理。因为虽然BSC本身能描述战略,但将战略转化成一张简单的战略地图,这还远远不够,不够详细深入,也不够准确前瞻。

而2009-2015年,华为已逐渐从追随者变成引领者,以前是摸着爱立信诺基亚等石头过河,现在则是进入了“无人区”,需要自己主动抬头看路,因此战略重要性愈发凸显。

2009年以3000万美元从IBM引入BLM模型(业务领先模型, 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开始系统规范的战略规划,2012年更是引进DSTE流程,对战略管理全程进行系统的管理。

基于此,在战略管理持续完善的情况下,华为的绩效管理逐渐升级为战略性绩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绩效目标密联战略,通过战略解码生成组织绩效目标,再分解成个人目标。
管理迷思:绩效,为什么经常失效?
  • 组织绩效管理纳入大运营管理框架,成为战略落地的抓手。不少公司还是HR部门在管理组织绩效,但事实上组织绩效属于运营管理范畴,由运营部门负责更能实现完整闭环。

管理迷思:绩效,为什么经常失效?

如图所示,不难发现此时的组织绩效和前端的计划、预算有了进一步的紧密结合,俨然形成了面向机会的管理闭环,使得整个组织面向机会,面向增量,外部压力无依赖地传递到内部,整个组织充分激活。

反观当下很多公司都在搞增量绩效模式,可是绩效管理又和计划、预算脱节,孤岛化运作,很多前台部门连增量在哪里都不知道,后台连硝烟味都闻不到,何谈增量?

这里对标华为绩效管理,也结合我们《维基》多年来的战略性绩效管理心得,特作以下几点总结(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灵活汲取,肯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 首先,可以沿着流程去分解绩效。特别是端到端流程要设计总体绩效,往下分解到二级流程,也可以设计针对此阶段的绩效,若想提升流程的绩效,就要设计整段的KPI,分散性的流程,可以采取打包的方式组合起来,并设置奖金包等激励方式;
  • 其次,围绕核心能力组织建设。换言之,所有的组织建设必须指向自己公司的核心能力,且尽可能地沿着《升维》的主线进化,从一维的职能组织,到二维矩阵组织,再到三维的平台组织,维度不断提升,密度持续增大,组织活力也势必越来越强。
  • 第三,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华为自2006年起就建设了责任中心,内部市场化,实现了内部交易与核算,这就促进了绩效管理的精益化,确保整个公司始终处于充分激活状态,另外就是“奖金包/薪酬包”导向明确,激励效应明显。

现在很多公司都在搞组织绩效,但为什么效果不佳?注意华为的奖金包不与组织绩效与考核结果挂钩,而让个体薪酬直接连接组织绩效,这是不对等的。

管理迷思:绩效,为什么经常失效?

华为直接采用指标1×比例1+指标2×比例2的模式设计,很大程度上就减轻了绩效目标的博弈程度,大家不再关注目标值定得高还是低,而是关注最终实现了多少,而这掌握在自己手中

管理迷思:绩效,为什么经常失效?

朝着敏捷绩效管理持续改进

上述机制,使得华为绩效管理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普通公司根本望尘莫及。但是,华为仍然在持续改进,主要方向是简化,使之更加敏捷,以适应大平台组织的特点:

  • 首先,BSC简化。之前BSC的4个维度有点多,考核也过于强调统一规范,差异性体现不足等,华为一一对之改进为多打粮食+土地肥力两个维度,再加上财经要求的合规,就形成3个维度;
  • 其次,考核方式简化。相对考核学是西点军校,主要用于中坚力量,选拔“将军”,是为了挤压“火车头”的一种管理方式,但非“火车头”为什么必须要打C?有些部门每个人都干得好,还提心吊胆…等等,不能为了僵化地挤掉一个人,搞得每天都人人自危,对此,只愿和高管采用绝对考核
  • 第三,用三个泡泡促进协同。之前的推文中,我们说《战略、解码和协同,是战略落地的必由之路》,如绩效转化为三个泡泡的考核,势必能够将个人单打独斗、各自为战转化成并肩作战、共同奋斗。
管理迷思:绩效,为什么经常失效?
  • 第四,引入OKR管理体系。虽然OKR严格来说,属于目标管理/运营管理范畴,但它特别适合高度不确定性的业务,因此在研发领域引入OKR体系再合适不过。

现在华为使用的OKR管理体系既有从下到上的指标和关键结果,体现员工的主动性和对不确定性的进展认识,也包括从上到下的指标和关键结果,来体现组织意志。

管理迷思:绩效,为什么经常失效?

写在最后

绩效管理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持续进化。不仅是绩效管理本身的进化,更多是相关管理体系的一起进化,战略、计划、财经、组织管理等都要协同提升,和绩效管理相互促进,才能一起升级到高水平。

如果你有绩效管理方面的困惑,不妨关注我们《维基工作法》,持续获取更多管理真知,同时,我们还可以提供WikiWorks数字化绩效管理系统,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绩效基础及员工构成来匹配相应的管理模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