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明与地缘】1.0中唐史:前言(上)

 碧血黄沙66 2023-11-16 发布于上海
各位检史大胸弟们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凌晨好!
应“积微阁”阁主之约哈,让本人来简写中唐这段特殊的历史。其实在刚开始知道让我来写的时候,我的内心就是俩个字:“惶恐”。为啥呢?看看前面检史出的文章就知道了,阁主本人,那就不用追叙了,卢总(能从蒙古西征开始讲到现在欧洲史..),王公子(专门钻研近现代武器装备及美洲史的专家),九爷(更不用说了,科班历史老师出身),他们都是检史派中的大才子,(而且还比我年长一轮起,毕竟年龄就约等于更多的知识以及人生阅历)。与他们同台飙文章,亚历山大呀……
大家都知道唐朝(公元618年——907年),被认为是在历史上继汉之后的又一武德充沛的大一统王朝,每每说起,皆是我煌煌盛唐,自长安西去万里,皆是唐土等一系列壮志豪言。
但自天宝十四载爆发安史之乱后(公元755年)的唐朝呢?则很少有人叙述其的不易以及存国救亡之路。
那咱们就开始今天的唠嗑主题。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公元755年十一月九日,在唐帝国东北部边镇范阳郡(今北京城区西南),寒风瑟瑟,旌旗飞扬,伴随着阵阵号角声响起,安禄山就以清君侧、诛杀奸臣杨国忠为名,起兵十五万大军南下换房本,仅仅不到一年时间,就将这巨唐朝廷扫入了历史的尘埃中去,随之而来的却是存在着悲惨和未完成的中兴时代,中唐。
想想看,安禄山,一个杂种胡人,互市牙郎(市场中介老大)出身,为何他能是如此庞大的力量,将这巨唐揣进了深渊中去呢?
其实按笔者看来,这源头追溯起来,必然牵扯到这个巨型企业的总领导,亦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生于垂拱元年八月(公元685年),在其出生之时,女皇武则天开始大规模的屠戮李唐宗室。史称:自垂拱以来,任用酷吏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可看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差。    
他的青年时代也历经过无数次的政变,可谓是亲眼见证过政变者的成功与失败,从而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经验,而到最后自己组织并夺取政权来也是照葫芦画瓢。
那好,来瞅瞅他经历过与组织过的政变。
神龙元年三月(公元705年),由于当时的女皇武则天重病在床,宰相张柬之等五大臣发动政变,逼迫使其退位,史称神龙政变,之后迎立新君也就是唐中宗李显,但最后这五大臣的下场却是因权太重,功太高,后被架空后逐步罢黜,远离朝堂。
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中宗李显宠信韦后,韦后也做了次尝试,她联合一部分武氏的残存力量准备效仿武则天,掌控大权,这就导致了与非韦后所亲生的太子李重俊不堪凌辱而被废,随即发动政变,但因中宗李显的出面却迅速的失败,又称之为景龙政变。
但这并未使中宗减少对韦后的宠信,进而导致了在公元710年韦后与其党羽一同毒杀中宗李显。从而立傀儡皇帝,温王李重茂。
唐隆元年六月(公元710年),李隆基与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一同组织并诛杀大权在握的韦后党羽,史称 唐隆政变,转过头就立李隆基的父亲也就是中宗的弟弟,相王李旦为帝,史称唐睿宗,而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
在清理韦后党羽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站在了同一战壕里。但当双方都享受到了权力带来的好处时,这个阵营也宣告破裂。
先天二年七月(公元713年),李隆基洞察到太平公主即将动手,随即与禁军将领们提前诛杀了太平公主在羽林军中的党羽,并赐死这个曾经的合作伙伴也是现在的对手,太平公主。(史称先天政变)
总结这么多可以看出,青年时期的李隆基拥有着一名合格政治家所需的狠辣与果断。    
但随着李隆基从青壮年到中年,再到老年时期,这些经历也会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而变成围绕着自己周围的梦魇。
在李隆基成为皇帝后,大明宫旁修建十王宅,以及百孙院,让自己的孩孙们居住,并由宦官在旁伺候(监控),可见玄宗对其宗室的防范之深。

(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太子(直系宗室)   相权(中央朝臣)   地方军权  

当这些权力达到平衡状态,才属于帝国内部真正的和平。
但在开元二十四年四月(公元737年),杨洄(武惠妃与玄宗所生女儿的丈夫)与武贵妃等人大力诬陷当朝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有异志,三人当日被贬黜为庶民,在第二日被赐死在城东驿。在史书中记载的是大概内容,皆是因武贵妃想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寿王李帽上位,随即与杨洄、李林甫等人合谋诬陷,但还有一种言论称之为:
范阳节度颍王沄奏前太子索甲二千领,上乃震怒,谓其不臣,顾问于公。公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况元良国本,岂可动?”(上述内容来源于:张九龄神道碑
铠甲在古代可不光光是国之重器,正所谓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太子储君向边镇索要盔甲,是什么意思?还直接要两千领?这.你不是要谋反,也是在准备谋反。
很有可能是经历此事之后,外加上杨洄等人大力诬陷,导致李隆基杀心大起,随即赐死三人,其实在处置这三人的前,李隆基还询问过当时同为宰相的李林甫,李林甫此人比张九龄更善于察言观色,知道这是李隆基的逆鳞,随即以这是您的家事为由,而让李隆基自己决定,最后李隆基狠下心来处置了三人。
这同时也顺带将之前进言不能随便废太子的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这也间接的巩固了李林甫的宰相位置。(张李党争下,李获得全胜) 
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
但毫无疑问,正是太子李瑛等人,正在逐步侵蚀这独属于李隆基的皇权,这是对他来说这是无法容忍的。
再加上青年时期浮现的梦魇,只能先下手为强。
伴随着武惠妃于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公元738年)去世,立寿王李帽之事,也逐渐搁置。(更多的是李隆基对当时政局的评估。)
在开元二十六年六月(公元739年),玄宗则立了后来的肃宗,年长的李亨为皇太子。
对于李亨来说,东宫这把交椅却不是那么好坐的,前有李瑛三人之前车之鉴,而后呢?就有了李隆基的默许下打压太子党(忠王党),李林甫(想细听此人请听一元检史音频,“安史之乱到澶渊之盟”)构连起来的数次天宝大案(王忠嗣、李适之、皇甫惟明、韦坚等一众好友兼战略同盟纷纷殒命),还强制自己两次撇清关系和离(韦坚案与杜有邻案)。
李林甫则是既巩固自己的相位,也减轻李隆基的梦魇。
那咱们先看看在天宝年间,被冤杀太子党忠良们。
王忠嗣,其先父在开元二年战死于渭州西界,后被玄宗养在宫里,和当时的忠王李亨经常在其府邸玩耍,成为亲密无间的好友。在开元末、天宝初在边镇屡次击败吐蕃,并打崩北部突厥各部,扬名于塞北。(开元二十八年为河东节度使,开元二十九年为朔方节度使)自是塞外晏然,虏不敢入。在天宝五年正月由于皇甫惟明在河陇之地战败,王忠嗣以持节充西平郡太守、判武威郡事、充陇右、河西节度使,权知河东、朔方节度事。掌握当时全国近一半的边军,史称:忠嗣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并重镇,皆归掌握,自国初以来,未之有也。而后频战于青海、积石,皆大捷。    
国家生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邀功名尔,由此看出王忠嗣其人不单单只是猛将军,还能事事件件能从国家的层面来思考问题。但后来因于公司总裁在项目问题方面发生冲突(石堡城事件,开元二十九年十二月盖嘉运大意失守),逐渐失去玄宗的信赖,最后被李林甫强令济阳别驾诬告王忠嗣准备奉太子之名,李隆基大怒,要不是其部下哥舒翰舍官求情,王忠嗣差点被处以极刑,最后贬黜到地方,天宝八载(公元749年)暴毙而亡。

(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皇甫惟明,开元末担任陇西节度使,后因河陇之战中战败(石堡城之战),后成为河西节度使。    
韦坚,天宝元年三月陕州太守、水路转运使,因修运河有功(将漕运上的船直接修到长安城边,并请李隆基前去观赏,在船上进行歌舞表演,取悦李隆基)而于天宝三载拜刑部尚书。且其姊妹为当时的太子妃。
李适之,是恒山王李承乾(唐太宗之嫡长子)之孙,
天宝元年代替牛仙客(此人担任过朔方节度使,后因有功被李林甫推荐入相)成为尚书省右仆射,侍中(门下省长官),俗称左相,与当朝口蜜腹剑的右相李林甫同朝为相。最后因与太子、韦坚、皇甫惟明等人夜游,被李林甫诬陷他们要辅佐太子上位。最后忧惧嗑药而亡。

(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如果如果从玄宗的角度来看,朝堂上这么多重臣(而且都是在关键行政机关)属于太子一派,这还了的?那在朝中李隆基被架空的几率会被加大无数倍,这是李隆基自己不想看到的情况。
这时,就需要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刻,牵制打压太子党。
在朝堂上打压太子党必然就落到了皇帝的白手套,右相李林甫以及皇帝的新宠杨贵妃族兄杨钊(杨国忠)身上。    
李林甫屡起大狱,别置推事院于长安。以杨钊有掖廷之亲,出入禁闼,所言多听,乃引以为援,擢为御史。事有微涉东宫者,皆指趟使之奏刻,付罗希奭、吉温鞠之。钊因得逞其私志,所挤陷诛夷者数百家,皆钊发之。幸太子仁孝谨静,张、高力士常保护于上前,故林甫终不能间也。
李为主谋,杨主打小报告,一旦涉及到太子的人,边上报,边交给“罗钳吉网”这对组合去审问,从而挤兑诛杀数百家。
同时就必须寻找能在边将中牵制太子党,而安禄山就入二人的法眼中,便逐步成了扶植的对象。(天宝元年 公元741年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天宝三载 公元743年 兼任范阳节度使)。
皇帝李隆基选择安禄山也不乏其善于谄媚的因素,但其胡人身份(懂六蕃语言,且通晓契丹、奚、粟特等族蕃事)和为了朝堂上的平衡是他上位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吧,只不过此人最后打了个翻天印而已。
而李林甫选择他是为了贯彻自己的政策,杜绝边帅入相之路,已目不识丁胡人为边将,这样自己的位置会更稳。(也是因为其更加“聪明懂事”)。
在皇帝与宰相的加持下,之后安禄山的位子扶摇直上三千里,从天宝三载范阳、平卢节度到天宝十载,(公元750年)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直到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向各地发表造反短信。
就在王忠嗣罢黜后,天宝六载(公元747年)哥舒翰被任命为陇右节度使,在青海地区屡次击败吐蕃,天宝八载五月收复石堡城。(石堡城事件告一段落)
随着李林甫的独揽相权,这便引起了战略同盟,杨国忠的妒忌,最终在天宝十一载爆发了王鉷案(谋反案),在亲信们遭到重大打击,自身身染重病的情况下,李林甫也寻找到了他的弱点,蜀地,在天宝十载杨国忠遥领剑南道节度使。南诏数次进犯李林甫便奏请杨国忠南下入蜀地(剑南道),未曾想杨国忠刚到蜀地,就被李隆基遣使召回,结果在床榻旁见了李林甫的临终最后一面,“两个老伙计”互相哭泣倾诉了一番。最终十一月二十四日李林甫撒手人寰。这个执掌大唐十九年的宰相去世。    
但,苍天最终能饶过谁呀?
天宝十二载二月杨国忠随即诬告,已经凉的不能在凉的李林甫,与塞北叛将阿布思约为父子,要谋反?最终李林甫被掘出棺椁,其家属流放岭南黔中。
一代“奸”相最终以这样场景落幕,还真如当初他的儿子预言的一样。
而唐廷内开始了杨国忠独享国政时期。
但他最终胜利了嘛?

(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化疗(话聊)到这,笔者水平一般,能力有限,如果觉得笔者讲述的不清晰或观点结论不同,请在群里唠(一定会理你);or直接评论后台也行(小编会第一时间告知人绝,也就是作者,请多指正)。   
——文:人未看清,绝不深交(爵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