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芳彬简介 邢芳彬:山东省菏泽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民族文化宫(国家民族画院)特聘画家(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师从张志民先生、上官超英先生(入室弟子)。菏泽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菏泽市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主任。 作品 欣 赏 墨色交融 海景万千 ——浅析邢芳彬的大海绘画作品 文/张志民 在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自唐末开始逐渐形成了人物、山水、花鸟画三大国画体系,更有这三大体系的交相融合,如敦煌的壁画,其中既有人物,也有装饰性的纹饰、藻井,还有山水画的配景。宋元以后,人物、山水、花鸟画分科体系更加清晰,创作技法更加完善。山水画逐渐形成了南北风格,花鸟画有了“黄荃富贵、徐熙野逸”的不同风格。在山水画之中,江河一直是重要的表现题材,最有名的有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以富春江为主轴,描写其岸之风光。而历代绘画之中,以海洋作为创作题材的画家甚少,这与明代以前中华大地一直以内陆为主,以丝绸之路向西北而上发展贸易有很大关系,直到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后,中国才正式进入海洋时代,通过海洋货运带动了沿海经济的发展,从而也带动了近代海洋画派及岭南画派的繁荣和发展。在19世纪末,在大洋彼岸的法国巴黎,画家保罗·西涅克便开始了以海洋为题材油画的探索,其以海港、海景为主题,创作了一大批油画作品,随着美学的不断发展此后也出现了一批以海洋为题材油画创作的作者。中国著名艺术家如徐悲鸿、林风眠等画家留学法国后,也引进了这个题材的创作,但大多以油画或者水彩画的方式创作海洋。直至今天,真正探索以中国传统的水墨结合西画的技法创作大海的题材者依旧是寥寥无几,而画家邢芳彬敢于啃这块“硬骨头”, 其大胆创新,中西融合,以传统的水墨线条结合西画的块面,形成新的平面体积关系,创造了全新的大海中国画图式。本文即从邢芳彬的人生经历、艺术特色、时代价值三个方面浅析其大海绘画作品。 名称:《海魂之一》 规格:240x200cm 名称:《仙岛之春》 规格:240x200cm 邢芳彬,山东菏泽人,出生于艺术世家,其父亲即是一位以黄河题材为主而闻名全国的山水画家,从小耳闻目染培养了其良好的艺术素养。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一边工作,一边画画,更是不断的进修充实自己。由于其父亲也是一位以创作黄河闻名,所以他对于江河湖海的题材更为关注,逐渐兴起以大海为创作方向的念头。早期其对于大海绘画就不断的尝试,更多关注的是色彩、光影变化等方面的探索。2005年到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学习中国画一个月,2011年进入国家画院我的工作室学习深造,对于芳彬大海的创作,我非常认可,这个题材画的人少,他在这个方面当有所建树。我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也是中国画的语言,在世界美术史上,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融汇了哲学,与人的修养、性格、才华密不可分。真正好的笔墨应该像和田玉一样温润,我们要继承和守护传统的笔墨精华,并且也要弘扬、丰富他。”所以我建议他要用中国的笔墨来创作大海,使他更能认识到用中国画的形式创作大海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更是一个美术从业者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从此,他便一门深入的迈进了大海的创作之中。随着其在创作大海方面的积极探索,作品也逐渐在全国性美术展览之中崭露头角,多次获得全国美术展览评委的认可。从2015年,他以大海为题材的中国画作品连续三年皆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相关展览,他的成长让人侧目,也让我感到欣慰。 名称:《蛟龙出海》 规格:240x200cm 名称:《泰山风骨》 规格:240x200cm 从19世纪至20世纪的中国,随着中国漫长的海岸线所在的城市高度发展,海洋这个主题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中国画领域也逐渐出现了以海洋为创作主题的画家,亦有人提出了创建中国的“海洋画派”,至此,便呈现出了三种创作风格:一是以西画的方式画中国画,基本都是西画的调子和块面;二是中西结合,以传统水墨,加上西画的色块,这种创作方式最为流行,把握不好格调不高;三是以传统的笔墨,中国画的意境去表现海洋,这种创作方式可参照少,探索的路径最难。而芳彬创作的大海系列明显是属于第三种风格,略有西画之影子。也有中国画的笔墨,这种探索无疑是选择了一条“苦旅”,成功了将是一条“康庄大道”。不得不说,他这种探索的方向走对了,也画出了属于他个人的艺术风格。同时,从他的作品之中,也能呈现出四种“美感”: 名称:《家园之秋》 规格:180x98cm 名称:《海魂之二》 规格:180x97cm 一为笔墨之美。我一直在提倡: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在千年的发展之中,中国画多在纸本、绢本上进行创作,多以线造型,辅以墨色晕染为块面,从而形成颇具东方美学的黑白世界。虽然,中国画之中不乏重彩之作,但水墨依旧为历代名家所重。为此,董其昌认为绘画的至高境界为“墨淡意雅”,这种格调、修养、审美意识一直为历代画家所重。同时,在历代绘画之中无论是用笔的技巧和力量、节奏,皆是情感最直观的体现。在芳彬的绘画之中,其多骨法用笔,如钢丝勾勒,皆呈现出一股如海浪不断伸缩、延升的力量感。其间辅以色墨的融合,既有传统的晕染,亦有一些泼彩、积彩的视觉效果,使画面沉稳、厚重,颇具张力。在其作品《水天一色》之中,既能感受到这几种技法的融合及综合体现。 名称:《伟大使命》 规格:180x98cm 名称:《观沧海》 规格:138x68cm 二为心境之美。他的画面之中,有色、有墨的视觉变化,有纵横交错的线条。但其整体视觉看着层次分明,画面静谧而恬静。有股任您惊涛骇浪,我自巍然不动的心境。这种画面中所浮现的禅宗之静气,能充分展现出了他本人的安静祥和之心境,所谓画如其人也。同时,这种心境也展现出画者良好的美学素养。他平时不善言谈,亦少抛头露面,多闭门创作和读书。其笔下之大海不浮不躁。不是时下流行之色彩。可见其不为时俗所扰,一直在坚持自己朴素的创作信念,画出自己心中对于大海直观的情感。 名称:《太行秋韵》 规格:69x45cm 名称:《前程似锦》 规格:69x45cm 三为意境之美。大海是个全新的绘画题材,要表现大海无风三尺浪的动感及境界,颇有难度。 芳彬的大海系列创造了一种意象、朦胧的境界,他往往截取大海的某个局部来进行表现,以小见大,能充分感受大海的雄浑博大。如作品《家园》之中,有墨色的层次变化,还有海鸥点点。整体画面之中大海的景象在似与不似之间,也能使观者感受到大海的气息存在。主题突出,在浪花翻滚、雾气升腾之间就是海鸥的天地和家园。 名称:《衣袭云衫腾细浪 三巡海草映双目》 规格:138x69cm 四为创新之美。他打破了传统的纯以线表现大海的图式,亦打破了西画之中的色块表现形式。他把中国画的意象、写意精神融入到大海的创作之中,可谓是创新之笔。如他的作品《道法自然》,画面之中只有蓝色与水墨的融合,其间洒上了蓝色的色点,看着非常的抒情和写意。细看几乎是大笔触的线条和墨块,墨色在其中占据了三分之二,在留白之间略有淡蓝色的融合。整体气势磅礴,犹如台风来临、风急浪高的场景。其间也有西画的调子,但妙在若有若无,更多所呈现的是中国画的笔墨及韵味。 名称:《三万里河东入海》 规格:138x69cm 名称:《东临蝎石 以观沧海》 规格:138x69cm 以上四种“美”,尚不能完全展现芳彬作品的艺术魅力。其探索大海的艺术之路还在延展之中,相信他必将会有更多的、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海港、海上日出等等,皆值得期待。 名称:《山海之音》 规格:69x69cm 名称:《厚土》 规格:69x69cm 作者碎语 稀稀疏疏的日子不知不觉已过了四五十载,回首望去,半是拼搏半蹉跎。没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自然也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文艺故事,但是每当我铺开宣纸饱蘸笔墨,我就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是的,我小的时候就生活在个有着艺术氛围的环境当中,父亲在当地是一位略有名气的画家,受家庭熏陶,我从小就对绘画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可是,真正走进这个艺术的世界,我才知道有多么的不易,好在我没有放弃,而是日观夜读,把笔弄墨,摹古习今,在父亲的指引下,在各位师友的鼓励下,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名称:《海之韵》 规格:69x69cm 名称:《海之夜》 规格:69x69cm 说起感悟,其实也没什么可悟的,只是觉得无论什么艺术,总是离不开生活和梦想,总是从生活中来,到梦想中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梦想是创作的方向。离开生活,艺术就会枯萎,没有梦想,就提炼不出好的作品。生活给了我脚上厚厚的茧,生活给了我脸上道道皱纹,而我只想拿起笔勾勒我对美好的向往。我热爱成熟的麦浪,我热爱母亲的慈祥,我热爱雄伟高耸的山川,我热爱奔腾不息的黄河,我更热爱博大深邃的万里海疆。是的,我喜欢大海,从我小时候听到八仙过海的故事开始,从我读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始,从我吟到“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开始。我常常偎依到海的身边,分享大海的喜怒哀乐。温顺的时候,浪花轻轻拍打着岸边的礁石,狂燥的时候,他立马发出惊雷般的怒吼,掀翻阻碍他的山石。 名称:《祥云》 规格:35x35cm 名称:《天地之间》 规格:35x35cm 我努力地向大海学习,梦想把大海的声音用自己的笔墨描绘出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大海也给了我丰厚的回馈,近几年,我以大海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在全国画展中不断地获奖、入展。我也更加坚定了我艺术之路,无论前方有多少坎坷,我都会以苦为乐,让梦想在笔头开花。 名称:《高塬情》 规格:35x35cm 名称:《厚土》 规格:35x35cm 名称:《风吹百浪卷轻烟》 规格:69x45cm 名称:《山那边》 规格:69x45cm 名称:《太行神韵》 规格:69x45cm 名称:《大河之秋》 规格:69x45cm 名称:《春风十级江海醉》 规格:98x45cm 美 术 世 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