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位“老寿星”的书法,似“神仙下凡”,如今有这水平的人,不超过10个

 墨品书法网 2023-11-17 发布于北京

古人曾说:诗书不分家”,确实一手生动悠扬的书法,能彰显诗文的情致与神采,与其“彼倡此和”,激发更强烈的艺术性。

因此历史上很多书法家,多爱抄写诗文名篇,例如《滕王阁序》就是一篇“热门”诗文,此作是公元675年(上元二年)的重九日王勃在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时,途径江西南昌所作。

彼时“滕王阁”刚刚建好,大摆宴席邀请文人墨客一同集会,杯盏觥筹、鼓乐齐鸣之间,阎伯屿故意作态,提出为“滕王阁”作诗,想要扬名立万。

哪曾想王勃站起来吟出一首《滕王阁序》,辞藻华丽优美,通过山川湖海的壮丽景色,抒发对于怀才不遇的悲苦与愤懑心境,让世人惊艳无比。

同样也感动无数书法家,例如高垲、苏轼、陈奕禧都曾写过,但最精妙的一件,还是要数“老寿星”文征明用行、草书抄写的《滕王阁序》

此作写于89岁高龄,号称“天下第十一大行书”,全文共计700余字,笔随心走,节奏悠扬多变,尽显流畅圆转。

例如从“阁”字来看,中心紧密,四周疏朗,两笔竖画间隔较远,让中心的字体在向左倾斜中,保持平衡稳定,富有张力和疏朗之感。

无论是笔丝还是结字,轻重、疏密对比颇为强烈,富有立体感和流动性,清新隽永、舒适自然,好似“神仙下凡”,情致深厚而萧散,尽显生命力和艺术格调,无愧于“风午琼花,泉鸣春涧”的雅称

王穉登曾评价其字:“发为丹青,蓬莱石气,千龄并秀,虎头之技”,谢在杭也说:“至本朝文徵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

这件《滕王阁序》看似温和典雅、平平无奇,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文征明结字、笔法的高明之处,温文尔雅又不失风骨,每一笔都灵活秀逸、坚实从容,毫不做作扭捏,也无夸张飞浮之态。

让人看后感到身心舒畅,倍感宁静安详,其悠远而深厚的情致与格调,完美契合正统的虚和中庸之道,做到“温雅圆和,自属有养之品”。

此种风度与功力,在当代书坛已经十分少见,如今的学书者被网络上怪异浮华的“丑怪乱书”蒙蔽双眼,一味追求大众偏爱,远离艺术真谛,因此具备这种水平的人,目前不超过10个。

时常临摹此作,不仅可以学到“二王”飘逸灵秀的行笔风度,让笔画清晰精到、骨血兼具,有助于日后临摹晋唐法帖,和董其昌等名家。

还能体会文人雅士的气度,磨练心性,陶冶情操,摒弃世俗杂念,这样才能沉下心来分析点画,体察古法的精微细致变化,真正把握书法的艺术核心,领先众人一步。

真迹现存于苏州博物馆经多方努力我们对文征明《滕王阁序》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卷中字体极为清晰,墨色浓淡笔法转变等细节处理,全清晰可见真迹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真迹,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