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4481期。解放战争中,兵败被俘、阵亡、自尽的国军高级将领非常多,但有一人经历很特殊:他活了下来,却堪称是最顽固的国民党军官,此人名叫李文。李文曾跟不同战区的解放军部队、将领有过渊源,他用各种匪夷所思的方式与我方打过交道,最后的结果却让人无语。 如果只看军事生涯的前半段,李文还是很拿得出手的。他是黄埔一期的毕业生,在国民革命军内资历很深,参加过东征、北伐并屡立军功。全面抗战时期,李文作为第78师师长,带领部队开赴淞沪抗战前线,后来还参加过兰封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大战。1939年他获得了国军少将军衔,4年后晋升34集团军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前夕成为该集团军总司令,并当上了国军中将。如果时间截止到这里,李文可以完全算作一员抗日爱国将领,但他此后的表现却让人琢磨不透,甚至非常失望。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华北剿总”构成比较复杂:老蒋一方面要借助傅作义的部队和军事指挥才能,同时还得防范此人,因为傅作义不是中央系出身,他本质上是绥系军阀大佬。为了和稀泥,老蒋往华北国民党军系统安插了陈继承、李文、石觉等多名心腹将领,限制绥军和傅作义。李文的地位仅次于陈继承,而1948年陈继承被调走后,李文就是中央系在华北的实际代理人,直接向老蒋汇报,与傅作义关系微妙。 1948年10月,李文任国军第四兵团司令官,同时还是北平警备总司令。此时距离平津战役爆发已经不远,华北国民党军形势十分危急。傅作义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想要顽抗保住地盘和实力,另一方面又和我党秘密接触,看有没有和平解决并获得一定地位的可能。李文对此有所察觉,他采取各种措施反对傅作义,给北平和平解放制造障碍。 傅作义军政经验丰富,做事比较灵活。在北平被围之后,傅作义召开全体师级以上干部会议,宣读了北平和平解放、部队接受改编的协议。而在会议之前,他把主要国军指挥官和其所辖部队分离开,避免哗变。李文自知回天乏术、泪洒当场,随即和石觉、袁朴等人表示:不参加起义,选择回南方另寻出路。傅作义没有阻拦这几个人,但他们的部队必须留下接受改编。 李文辗转到达南京后,被蒋某人认为是“有功之臣”、“忠勇可嘉”,继续委以重任。不久后李文西调,担任第五兵团中将司令官。但战争形势发展太快,三大战役结束后我军很快便打过长江,并向全国国统区进军,老蒋的西南半壁也别想保住了。二野大军打到四川时,胡宗南眼见成都无法固守,准备溜之大吉。但为了向老蒋交差,胡宗南还需要留下一支部队做出抵挡的样子,一番观察之后,只有在北平时就态度强硬的李文可以承担任务。 果然,李文情绪高亢地表示:要与成都共存亡,报效校长。所以第五兵团成了最后一支守成都的国民党部队,但此时解放军实力远远强于国军,李文等顽固派被“刘邓”大军团团包围。最后在自裁和缴枪之间,李文选择了另辟蹊径的“假投降”:先做出投诚的姿态,再另寻逃跑机会。 我方当时的政策非常大度,对于李文这样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只要真心投诚,可以不追究以前做错的事情。尽管“刘邓”首长知道他在北平时的顽固表现,还是网开一面,让李文保留了一定的自由。不久后,我军送他到西南军政大学学习,也是刘伯承元帅推荐的。李文进修军事知识,发展下去有可能像邱维达(国民党74军末代军长)等人一样,成为军校的高级教官,发挥自身所长。 这本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李文“初心不改”,早就打定了逃跑的主意。1950年3月,李文借道重庆、香港出逃,辗转之后于1951年4月到达台北。见到老蒋之后李文痛哭流涕,蒋某人一生阅人无数,对此情况也是感慨不已,随后任命李文为国防部中将高级参谋。李文晚年生活无忧,还经商参股糖业公司,积累了一定财富,72岁时他在台北去世。此人经历很离奇,可惜他没有把强硬和“忠诚”,用在真正的人民解放事业上,选择了一条路走到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