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为“扣官”这两个字,吓得捻军落荒而逃,吓得鬼子绕道遁去

 陈维津 2023-11-20 发布于山东
站在叩官村内,抬头便是秀美的五莲山

“吆西,你的,八路的干话?!”一个鬼子面目狰狞,撕扯着在山东五莲县叩官村前山岭上放羊的张老汉的肩膀问道。

“太君,我不是八路,我是这叩官村的良民,我是放羊的……”张老汉吓得面色惨白,结结巴巴地说。

“什么?扣官,要扣官?!村里有八路,要扣官?!”鬼子疑惑地问。

“太君,里面没有八路!”张老汉说。

“你的良心坏啦坏啦的,没有八路,为什么叫扣官?!”鬼子凶神恶煞般地问。

突然,鬼子一下子抽出了指挥刀,张老汉吓得脸色煞白,知道自己没有命了。

然而,鬼子的指挥刀并没有落到张老汉的脖颈上,而是劈向了两只羊的脖颈,两只羊当场毙命。

鬼子一挥手,跑过来两名鬼子,很快将倒在地上的两只羊抬走了。

这名带指挥刀的鬼子看到自己带领的部队不多,天色已黑,再加上这个“扣官”二字不吉利,便挥了挥手,带领其他的鬼子,快速离开了这个村庄。

无独有偶。因为“扣官”这两个字,早在太平天国时期,就吓退了捻军。

说到捻军,有的读者可能感到一头雾水:捻军是干什么的?

所谓捻军,就是一支活跃在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队伍,与太平天国同时期。捻军起义1853年至1868年,长达15年,极盛时期总兵力达20万众。清朝倾全力对付捻军,动用团练湘军、淮军及数省兵力,利用地形,"画河圈地",逐步予以剿灭。捻军后分为东、西二捻,西捻被左宗棠所平定,东捻被李鸿章灭。

话说这天,捻军一队人马准备攻取叩官村,以此来补充粮草钱款。在进攻之前,先派出探子进村查看。

几个时辰过后,派出去的探子回来了,他们报说:“前面这个村子名叫'扣官庄’,街上冷冷清清,各家各户均关门闭户,他们不知道埋伏在何处了……”

“扣官,扣官,是个敢把官员扣押的村子,这个村子一定藏龙卧虎,攻打进去恐怕凶多吉少……”捻军的头目自言自语了一会儿,忽然下令撤军,改变了行军路线,远离了这个村子。

其实,这个村的人,听说捻军来了,便都跑到附近的山岭中躲藏起来了。

据有关史料记载,明初,韩、马、徐等姓从山西省迁到叩官这个地方,分别建墙夼、窑沟、东园三村,后凑居一起,取名凑官庄。由于捻军派出去的探子错把该村的“凑官庄”村名听成了“扣官庄”,心生疑虑,担心攻之不吉,便撤兵而去。村里人知道捻军撤兵的原因后,纷纷抚掌大笑、弹冠相庆。

在村里有话语权的人凑在一起一商议:既然“扣”字给村里带来了好运,带来了吉祥,何不把村名改一改,改成扣官庄呢?!于是,村名扣官庄取代了原来的凑官庄。

之后,这个扣官庄出了一些达官贵人、文人骚客。传说光绪年间,村里一家姓王的发达了,在京城做官,回乡探亲时,同族的人为了迎接他,便在村头建起了一个亭子。

这个王大官人坐在此亭中约见地方官员、富绅以及一些文人骚客。大家七嘴八舌,谈起村名,有人说,扣官好像不雅,官员一来就扣押起来,这成何体统?!于是,按照谐音,将扣改为叩头的叩——见了官叩头,顺理成章、理所当然,村名由此为叩官,那个亭子便也成了接官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