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龙文化与封建“龙权”

 深圳刘永图书馆 2023-11-20 发布于广东

易道    遗著          刘永整理

    龙从神秘的宗教祭祀中诞生伊始,便带着浓厚的神秘色彩,后来把它神化成能通天彻地的神物,也是有着其必然的原因的。真正把龙与王权结合在一起的是在周代。夏代龙的形象仍离不开巫术,只是一种能沟通天地作用组合而成的神兽。敦煌抄经中的《瑞应图》残卷引《括地图》说:“禹平天下,二龙降之,禹御龙行域外,既周而还”。可知当时王者还只是利用龙的神性,并没有把龙与王权等同起来。只是在商朝充分说明了龙与王者的重要关系,使其远巫而近王。《周颂·载见》载“龙旗阳阳,和铃央央”,统治者在祭祀中用龙纹旗帜,龙才走进了王室。龙给王室带来了庄严与神圣,神秘而不可测,神性而善变,一切龙的本质都在帝王身上体现出来了,龙把统治者与百姓之间拉的更遥不可及而天威难测。说到底,龙只因为本身而具有的种种原素正符合了王权的需要而被利用起来了而已。

从龙被统治者利用以后,它的发展脉络就分成了两个极端,一个是被王权垄断,另一方面是在民间发展,如以龙喻德,以龙喻威,以龙兆瑞,民间办婚礼称为龙凤呈祥,女婿称为乘龙快婿……与王权者不同,在民间龙一直在沿着一条活泼生动的轨迹在走。

                                     ——易道龙文化简述

    三皇五帝都和龙有关,后继者为了神化自己,也都把自己同龙联系起来,龙成了皇帝的专用品,成了王权的象征。历代皆以龙为天子之象征,称帝王为真龙天子。称帝王的面貌或脸色为龙颜。当皇帝高兴时称龙颜大悦。李白《赠溧阳宋少府陟》诗云:“早怀经济策,特受龙颜顾”。称帝王穿的为龙袍,连皇帝衮服上绣的花纹也称为龙鳞。杜甫《秋兴》诗云:“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皇帝睡的床也叫龙床。后蜀花蕊夫人之宫词云:“御炉香气扑龙床”。帝业兴旺发达称为“龙兴”。宋代《易》学家朱震之《进周易表》云:“国家龙兴,异人间出”。又称取得天子之位为“飞龙在天”,这是根据《易经.干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故又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可见,称天子为龙起于《易》,而《易》又始作于伏羲,故可推断称天子为龙乃自伏羲始。故龙文化就是指伏羲开先河的中华传统文化。“龙的传人”实为龙文化的传承人,也就是由伏羲开创的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史载伏羲氏“蛇身人首”,伏羲氏族的图腾标志或图腾祖先为“蛇身人首”形象,亦即其氏族图腾为蛇。又传说华胥“感蛇而孕”而生伏羲,太皋部落的首领由伏羲氏族之人担任,那么,伏羲氏族的图腾——蛇也就自然成为部落的图腾。后来,太皋部落把蛇图腾神化,成为龙。

    皇帝和炎帝都是龙的化身,《史记.天官书》载“轩辕黄龙体”; 《论衡.骨相》“黄帝龙颜”; 《列仙传》载黄帝“自以为云师,有龙形;《路史》黄帝“生角龙颜”。

    秦王自称祖龙,《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传说:始皇三十六年,有神人对秦使者说:“今年祖龙死。”使者回报始皇,始皇听了,好久不讲话,过后自作解释说:“祖龙者,人之先也。”秦始皇一心要做子孙万代诸“龙”之祖。

    汉高祖刘邦称自己是母亲与蛟龙所生,“生而龙颜”,就是说生下来就长的特别像龙。《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父太公,母刘氏。刘氏在大泽坡上休息,梦中与神人相遇。此时雷电交加、天昏地暗,大公去看视,见刘氏身上附有一龙。不久刘氏就怀有身孕,生下刘邦。刘邦高鼻梁、龙须,左股上有七十二黑症,未发迹时常向人赊酒喝,醉倒的时候,其身上有龙盘绕,这是刘邦为了神化自己杜撰新意的,实不足取。

    不过刘邦却开了风气之先,在他之后,统治者真的都悟到了神化与龙有关身份的重要性。

    汉武帝在龙的皇权化方面达到痴迷的程度。他特别相信五行之说与方士之术,对龙为帝瑞笃信不移。在武帝一朝,因龙瑞符而发生的折腾有几十次,河溃认为是神龙动怒,建龙渊宫以敬龙;有人献犀牛,以为是麒麟出现;有人献异马,他将其当作龙马。他相信可以乘龙登天,派出数千方士去寻找神仙,采制芝药,晚年方醒悟。东汉光武帝刘秀有“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王”的受命之符。唐太宗幼时。有人赞他“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及冠,必能济世安民”,说完即不见踪影,于是他改名为李世民。

    宋太祖赵匡胤以黄袍加身的方式夺得了后周政权,因此更需要神化自己来避免舆论的指责,于是便称他在任宜州王、镇守荆州时,就有黑龙跃上他所乘之船,以示有龙来佑。

    汉王莽篡位也自命为莽龙。龙自从与皇室联姻以后,其深远的影响已经超过了它本来的意义,后世为了取而代之的取得王权,首先要有个合情合理合法的身份,在封建社会,君权神授,在王室血脉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唯有以龙为依托,才能为出身并不高的草莽英雄与高贵的龙族血脉相连接。

    在古人看来,龙既然能沟通天地,具有神力,当然也能代表天或神,给人庇佑。当统治者顺从天意、统治稳固、政治清明、社会繁荣、百姓安乐之世,就会有龙出现于世,代表上天表示鼓励。这时的龙表示的是吉祥。“见龙”成了“瑞应”,即上天降下祥瑞以应人君的德政。

    许慎《说文》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春分可登天,秋分而入渊。”《管子·水地》、《说苑·辨物》、《论衡·龙虚》、《韩非子·说难》、《吕氏春秋·举难》等古代文献中,都有描绘龙关于变化而难以捉摸的文字。

     孔子赞老子为龙,正是取龙所具有的神变灵通、难以把握的特点。孔子见了老子之后,被老子通达睿智的思想、学问、气节折报了。觉得老子的道德文章深不可测,而龙这种神物亦是深不可测的,所以用龙来形容老子的德与道。老子崇尚阴柔,讲求水德,而龙正好是水中的神兽。

    《史记·老子列传》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归去之后,孔子对弟子说:“鸟,我知其能飞;鱼,我知其能游;兽,我知其能走。对于走者,我可以用网来捕它;对于游者,我可以用线来钓它;对于飞者,我可以用箭来射它。对于龙,我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今天见到了老子,他就像是龙啊!

    《庄子·天运》说,孔子见老子而归,一连三日都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弟子们问孔子:“老师见老子,称量这个人究竟如何呢?”孔子说:“我今天终于见到龙了!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在龙面前,我张着口而说不出话来,我又怎么能称量老子如何呢?”这里的龙德是一种大德行,大操守,是一种代表中华文明的最高称谓。

    从《史记》和《庄子》的记载来看,老子和孔子相遇,一个是中国哲学的泰山北斗,一个是儒家的万世宗师。孔子誉老子为龙这件事,使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最伟大的两个人物相得益彰地闪烁着灿烂的文明之光。也为龙在昭德上加注了一笔。

    战国时期随着五行说的兴起和巩固,龙倍受重视。

    五行者,金、木、火、土、水五种元素。古人认为这五种元素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础,由五行的不同组合而形成大千世界。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把五行说与阴阳说又糅合在一起,提出 “五德终始说”,自然万物与宇宙变化,也包括朝代更迭与人文得失。

    “五德终始”是说五行中相生相克的关系。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如此循环下去。是古人对自然界观察得出的某种粗略的规律性认识,但由于古时的科学不发达,很容易把一些在科学基础上的东西神化了。他们并把五行运用的各个领域,如每一个朝代都有与五行相应的“德”,如周王朝为火德,秦王朝为水德,汉王朝为土德等等,五行的相克导致了五德的相克,于是水德胜火德,秦取代东周,而土德又胜水德,汉王朝又取代了秦王朝。汉代学者董仲舒在五行相克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一套五行相生的理论,认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是往复循环。这相生的理论也被用到了政治上,即一个王朝的德如果不再有生命力的话,就会有另一个代表德的新王朝来取代,如尧禅让给舜,就是火德生土德。

    这是董仲舒想表达的一种上天与人世间存在着一种相应的关系,即 “天人感应”,如帝王有德,天降祥瑞。如帝王无德,天象示警。

    按五行的循环来预示改朝换代,统治者如有德,上天往往要降下瑞符,作为新王朝有资格取代旧王朝的征兆,这也是以前历代新朝的统治者都要弄一个与龙有关的身世作为靠山的最好解释。若有德,上天也会降瑞以示赞同,而龙是吉祥瑞兽,也就成了瑞符的首选。《史记》记载,黄帝因是土德,所以有黄龙出现;夏代是木德,有青龙降于郊野;商代是金德,山中有银滥出;周代是火德,天降下赤鸟;秦是水德,秦文公狩猎时曾见一黑龙。文帝时一位叫公孙臣的人上书,说汉应是土德,土德的瑞符是黄龙,他建议文帝改正朔、易服色,使用黄色,以与瑞符相应。但当时任丞相的张苍反对,张苍认为汉应是水德,于是公孙臣的上书被置之不同。若干年后,有人向朝廷报称在成纪(今甘肃天水一带〕有黄龙出现,于是公孙臣的话“应验”,其实这条黄龙很可能是当时北方已十分罕见的鳄之类的水兽,地方官报祥瑞在历朝历代均史不绝书,以龙的出现来纷饰太平,也司空见惯。于是汉代土德就成了定说。此后,明黄色也成为王室的专用色被确定了下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