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1-20 发布于甘肃

【WORD版本及答案请登录我的知识星球60840346下载。本星球号可以下载丰富优质语文教学、班主任管理、心理辅导、家庭教育等资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教育部规定中学生两种整本必读书,一为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一为社会学名著《乡土中国》。依我的理解,用这两本书,从学生入手,可以逐步修复或者纠正中国社会整体世俗价值的偏失,让人们心态逐步平和,用正常的视角和非功利心态,感受并理解“文化乡愁”,重新感受认识传统社会文化伦常价值下的生活情态、世事兴衰,以及重新检省自身的中华乡土文化展性,找到自身真正的文化基因,激活日渐迷昏欲睡的中华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只有找到文化血脉之本,才能祛魅一百多年来人类城市化进程中滋生的全方位优越感、都市无条件崇拜心理以及现代化傲慢和当代极度自负的心态。

将两本书相比较,《乡土中国》更难让一些患有现代城市病的学者及习惯了鄙视乡村、厌弃乡土、嘲讽乡愁的读者理解。

试举两个与笔者有关的例子。

陕西关中东府,蒲城西南片,地理气候所致,秋天必有霖雨,数年例有大霖,使原属半干旱地区,连月雨涝,卤泊滩一带,地势低卑,尤易淹漫,水不下润,难以泻排,秋庄稼难以收获,麦子种不下去。今年正值秋庄稼将熟之季,雨势大而时长,顷成泽国。在老家务农为生的六爸从来勤俭,过日子细致,种地不惜力,一天到晚,不是在地里干活就是在去干活或收工的路上,他对自己所务庄稼十分爱惜,他的庄稼也仿佛总比别人的长势好.六爸今年有数亩玉米,以青秫悉数卖与临村养牛户作饲料,交易毕。次日,大雨至,十数日不断,村庄田地遂为水淹,无法收割。

六爸找到养牛户,将钱悉数退回,说: 这地收不成了,还算我的,不能让你吃亏。

养牛户称谢不已。

——这就是“乡土中国”,正如费孝通先生说的:它土,却不愚。

六爸的事,让我想起张岱《快园道古》记载的明朝故事——

南阳李文达大父家种棉花,载卖湖湘。有三商交值三百两讫,忽邸舍失火烧罄。三商穷蹙几欲自尽。公慰之曰:“汝货木及船,尚为我物。物失值存,我应还汝,汝若失此货本,何以为生?”即悉还之。

此故事被归入“盛德部”。是说,明朝南阳邓州人李贤的祖父种棉花,将棉花运到南方去卖。与三位客商买主交易完毕,当天晚上就发生了火灾,将棉花烧成了灰。三位客商欲哭无泪,难受得都想自杀。李贤的祖父找到三位客商说: 你们的船还没有离岸,发生火灾,棉花还算我的,我应该把钱还给你们。你们没有了这些本钱,拿什么生活?将货款全部退给客商。李贤(1408一1466)字元德,明朝邓州人。1433 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即宰相,正一品)。曾先后辅佐宣宗、英宗、代宗、英宗、宪宗五朝四位皇帝,人称五朝元老,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是明朝文官中难得的治世良臣。死后谥“文达”,人称李文达或李阁老。

第二个例子还是今年秋季老家受灾玉米地的事。

我们村玉米地全被淹了,玉米泡在积水里,无法收获,眼看倒卧霉烂,满目狼藉,简直无法收。

但农民会坚持想办法收。收玉米所付出的人工还不算,光是其他投入,也远大于玉米所值.因此从价值利害计,明显绝对划不来。如果计价值利害,就应该不收,让它烂下去,等水干了,再收拾整理种别的。但农民绝不那么干,非要眼睁睁明明白白做这个亏本的事。平时过日子仔仔细细、斤斤计较的农民,却丝毫不计算这个成本与付出,为什么?你问他们,他们很诧异:不收?那咋能行!地撂荒在那里,难看得很,路上过来过去的人见了,骂哩!说这是谁家烂货什儿的,不像个正经过日子人……

这就是质朴的农村人,他们只凭这代代相传的朴素自觉,就践行着孔子的话:“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钱穆先生说,用温情看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温情的滋生,需要丰沛的生命去感受事物与天地精神共往来。这一切必然来自“格物致知”的自觉,“格物致知”使人良心得以发现,良心发现,为人做事,即便是普通乡土之人,也自然契合“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价值,此正“道不远人”之谓也。

发自内心的、自然的、良知属性的温情,才是真正的敬诚之情。那种带着乡土的馨香的情怀,是提升人整体生命质量和高度的情怀。

(许石林《玉米地水灾后的两则故事:背后是一个让人饱含热的“乡中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认为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社会整体世俗价值有所偏失,而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和《乡土中国》,有助于找到文化血脉之本。

B.“它土,却不愚”,作者引用《乡土中国》中的话,借此表现以六爸为代表的乡土百姓虽然遭受苦难但是仍然质朴守信的美好品格。

C.在第二个例子中,作者认为平时过日子斤斤计较的农民,不顾亏本地坚持收玉米,是因为害怕被别人批评而坚持这样去做。

D.“格物致知”使人在为人做事时不违背良心,可以丰沛个体的生命,还可提升人类整体的生命质量,符合“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追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第二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一百多年的人类城市化进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城市文化不断崛起而乡土文化不断式微的过程。

B.“以青秫数卖与临村养牛户作饲料,交易毕。”作者刻意强调交易过程的结束,意在暗示如果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则,六爸不退钱也无可非议。

C.“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引用孔子的话费美农民坚持收玉米之事,说明作者认同农村人的做事原则,提倡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都应该超越功利性。

D.从作者所讲述的两个例子来看,现在的乡土社会虽然不断遭受冲击,但是仍然保留着许多乡土文化属性,这些都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资源。

3.下列自《乡中国》中片,适合为论据本文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 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的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话。(《乡本色》)

B.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在那些地方,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回到家,夫妇间合作顺利,各人好好地按着应做的事各做各的。(《家》

C.我自己在抗战时,疏散在昆明乡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她一听哭声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是一种寄生菌,吃奶时就会发痛,不吃奶又饿。她不慌不忙地要我们用咸菜和蓝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一两天果然好了。(《礼》

D.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做贸易活动的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地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血缘和地缘》)

4.作者在第一个例子之后记述了《快园道古》中的明朝故事,请简要分析其用意。(4分)

5.作者在叙述老家玉米地受灾的两个例子时,采用了不同的语言风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二)现代读(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手艺

周荣池

教书先生识得字也不多,但他先救“人口手”这三个字。这点让人印象深刻。他说人活着首先要为了一张嘴,为了这张嘴就要动手。手上的力气和技巧是活下去的依靠,为了生存的手艺也并不那么尊严。并不是村庄不需要尊严,是没有时间去思考那些空洞的东西。那些是城里人以及后未成为城里人的农民后代们自以为是的心思。他们已经非常地疲惫,闭上眼睛的力气都没有了,哪里还会想那些高深的念头。

营造的匠人就都是大师傅,嘴上抽着烟,耳朵上还有别着抽不完的,他们的眼神都是颇有骄傲的意味的。他们砌房造屋,这在哪个人家都是浩大的工程,做这样的事情自然也是要大本事的。所以很多人愿意吃很多年“萝卜饭”,一分工钱不要去拜师学艺,就是为了将师傅的这份骄傲学过来——学会手艺在村里叫做“把师傅的大腿下下来”。

木匠有几种,有做船的长料木匠,有砌屋的高料木匠,有箍桶的圆料木匠,还有做犁耙的犁木匠。村里的木匠是个痢子,一年四季戴着帽子。痢子是高料木匠,砌房造屋打家具。他戴着帽子,耳朵边央着一支划线的扁平的铅笔,帽檐下的稀疏的毛发可以看见。但是,没有人敢取笑他这一点。他偶尔也会在做活的时候,将落满木屑灰尘的帽子拿下来掸一下,大家即便是看到了也不作声,都知道痢子是护头的。

痢子是大师傅,带着徒弟来做工。徒弟吊线的时候,手抖抖索索地从墨斗中抽出线来,偏偏就没有弹好,他手里的尺子一下子就打到手上。别人也不敢阻拦,师傅打徒弟也是顺事,更有人在边上说,木匠打老婆--有尺寸呢。这小木匠被打了也不敢作声,主家还要为他解嘲开脱,小木匠干活嘛,本来就是东一句(锯),西一句(锯)。大家都笑了,师傅仍旧板着脸,徒弟也不敢出声,只有默不作声地干活。

砌房造屋,木匠既要做屋架板壁,又要打家具物什,是核心的工种。最为神奇的还不是他们做的那些活,而是他们在砌屋上梁时候说的喜话。上梁是大事,要请三朋四友来摆大席喝酒。主家买了喜糖喜烟交给木匠师傅,上梁时候散给邻居亲成,并说那一套喜话来。平时话不多的瘤子木匠,说出一大套吉利话来,大家鼓掌称叹:

日出东方喜洋洋,手拿金斧亮堂堂,今日今时安金梁,金柱竖在金面上。金榜架在金柱上,金人站在金榜上,两条金龙盘金柱,两只凤凰绕金梁。紫金梁上插金花,富贵荣华发主家。

福斧生来喜洋洋,福日福时上福梁,福禄梁上贴福字,福子福孙福满堂。天官赐福平地得,福正福旁福吉祥。

木匠肚子里还不止这么一段喜话,说是有好些套说辞,但这又不及一件事情神奇。说是有一人家上梁出了点蹊跷事,量好尺寸的屋梁引上屋顶来,克然尺寸有点长,大家傻了眼,痢子木匠二话不说抢起斧子朝那屋梁砍去一段,放上屋架刚好够长。

这个故事很神奇,很多年都不曾被忘记。

瓦匠很辛苦,但四叔偏偏要学瓦匠。他跟着师傅去安徽学,铁了心地要学这门手艺。他从小有兔唇,大概很有些自卑,所以话不多,但是认定的事情就偏偏要做。就像他在安徽做活,看中了当地的一个女孩,两厢情愿,可是女方父母不答应。他狠下心来定要结这门亲事,便回来请了族里人一起去安徽谈,哪知道那老头也很固执,刚看见他们进村就拿了一根大木棍要打众人劝说才收了手。就这么执拗的人,到底是娶到了那外地的老婆,手艺也学得极好,是远近闻名的一把好瓦刀。

手艺好的瓦匠在于能把茅厕和厨房砌好,这是个真正的细活,尤其是搘锅①。一日三餐离不开大灶,搘锅架起来的是三口铁锅,实际上是热腾腾的生活。小锅煮饭,中锅做菜,里锅则很少用,烧水或者人多时才用。锅之间空隙的地方安着的是汤罐,烧饭的时候火带热了水,老根子常说的那句口头禅一一汤罐水带热了,就是这个意思。

搘锅的讲究一是高度适宜,这样的锅烧起来快,省草。二是细活,贴磁砖以及在过烟的墙上画各种围案,最多的是画年年有余,其实就是一条鱼。烟墙头上还设有供奉灶神的灵位,贴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年后个把月便被油烟熏染模糊。搘锅也算是大事,要专门热锅,举行仪式,用鲤鱼来祭祀。搘锅的瓦匠还要说喜话,四叔的搘锅技术好,喜话说的也有意思:

新锅烤得亮堂堂,九天仙女下厨房,水缸不脱长江水,仓里不脱万年粮。办酒请来李太白,烧饭请来王母娘,请来灶君保平安,子子孙孙幸福长。

后来四叔不做瓦匠了,很多瓦匠也不干了,有了机器之后瓦匠其实也并没有消失,但是成了一个苦活。一个不再需要太多技术和艺术的行当,让人做得不仅觉得苦,而且确实没有什么滋味。自己做得没有滋味,别人想来也毫无生趣。

很多人带着他们的双手消失了,那些手艺也慢慢地失传。曾经就是这些常靠着力气生活的手艺,养活了村庄,给了生存以尊严。尽管他们从来没有多想过关于尊严这个话题,但是我知道我们这些农民的后人明白,在那些粗糙的手掌间,握着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尊严。

(节选自《村的真》,有改)

注: ①搘锅:砌大灶。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用教书先生先教“人口手”三字的解释,自然引出“为了生存的手艺”,然后叙写了木匠痴子和瓦匠四叔两位“营造的匠人”。

B.文章通过写木匠子护头而没人敢取笑和他用尺子打徒弟而别人不劝阻这两件小事,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不苟言笑,认真严谨的手艺人形象。

C.作者在四学和的文字中,用了“偏偏”“狠下心来”“执拗”等眼,流露出对四叔的欣赏,着力刻画四叔的执着与坚持。

D.文童紧扣“营造的匠人”,写他们的生活和手艺,展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凸显了赞美营造匠人对手艺钟情热爱和不懈追求的中心思想。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选取具有“村庄”味道的人和事,用平实易的语言娓娓道来,且多用方言俗语,显示出浓烈的地域特色和乡村生活气息。

B.文章刻画两个典型手艺人形象时,不重浓墨重彩的描写,而是在不动声色的叙事中,展现了人物鲜明的个性,更凸显了他们“手艺”的高超。

C.文章两处直接引用了营造人所说的“喜话”既呈现了匠人的“神奇”,也表现了他们讨生活的不易,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D.文章首尾呼应,开头结尾都谈到了“尊严”,肯定了手艺的价值。作者以进城农民后代的身份深刻反思,启发读者思考,深化了主旨。

8.木匠子和瓦匠四叔这些手艺人身上有着怎样的“尊严”?请简要分析。(4分)

9.阅读小组围绕文本探究“村的真’”后,组成告的标题是“文多表达方式呈现多样的'真相’”,乙组成果报告的标题是“从物(事)、人、思(情)看村庄'真相’”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列出成果报告的提纲。(6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共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材料一: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节选自《礼记·乐记》)

材料二:

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救化之功也。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王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故王者功成作乐,乐其德也。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藏于骨髓。故王道虽微缺,而莞弦之声未表也。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齐而闻《韶》也。

(节选自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一》)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故圣王已 A没B而子孙 C长D安宁E 数F百岁G此H皆礼乐I教化之功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使……统一,“侣鱼虾而友鹿”的“友”表示使……成为朋友,两者用法相同。

B.乖,混乱,与成语“出乖露丑”“乖巧伶俐”“命时乖”中的“乖”词义都不相同。

C.雅颂之乐即盛世之乐,雅乃是朝廷的乐曲,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材料一中《清庙》中属于颂乐。

D.王道,儒家以仁治天下的主张,《齐晋文之事》中孟子主张君王“发政施仁”行王道。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激荡于心的情感表现出来就为声,把声按照一定的形式组成曲调就是音,其间蕴含的道理和政治是相通的,所以可以根据声音来判断政治的特点。

B.材料一将“声”“音”“乐”进行了区分,禽兽懂声不懂音,普通百姓懂音不懂乐,君子才懂得乐,意在阐明乐对君子的个人修养和治国之道的价值。

C.材料二认为“道”就是君主应当遵循的治理国家的基本规律,仁、义、礼、乐都是“道”得以实现的工具,其中乐改变民风民俗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D.材料二认为乐源于人的内心情感,具有强烈性、深刻性,所以哪怕治理国家出现偏差,用音乐歌颂君主盛德的做法,也可辅助政治,实现王道。

13.把料中画横线的子翻译成现代语。(8分)

(1)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2)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王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

14.两则材料对“乐”的认识有诸多共同点,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小题。

次韵王定国倅扬州①

苏轼

此身江海寄天游,一落红尘不易收。

未许相如还蜀道,空教何逊在扬州。

又惊白酒催促黄菊,尚喜朱颜映黑头。

火急著书千古情,虞卿②应未厌穷愁。

[注]①王定国:苏轼好友,时因政治风波任扬州通判。②虞卿:战国时期名士,曾弃官著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直接从友人身处官场的处境落笔,直接抒发海浮沉、身不由己而无奈的感慨

B.颔联用司马相如“回不了”和“空在外”的典故,现了不遂人愿的人生境遇

C.颈联“又惊”一句表明诗人对友人因借酒消而容颜消瘦、精神不振的惊与担忧

D.全诗都在劝慰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也表露了自己对立功和立言的价值判断。

16.苏轼曾在《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写下:“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结合本诗内容,分析苏轼是如何劝慰友人“心安”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共1小,6份)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部分。(6分)

(1)屈原发愤而作《离骚》,司马迁在《原列传》中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离骚》具有言近旨远的特点。

(2)古人创作诗词好《诗经》以比的手法叙事抒情,如曹操在《短歌》中就曾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贤才的求而不得,以此点明忧愁不断的原因。

(3)运博物馆近期将举办题为“应乐’而生一一古乐,品文化魅力”的专题展览,拟选取一句含有传统乐器元素的古诗词在其中的“弦乐馆”内做背景展板,你会选择“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运用I(共2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走路是一种有氧运动。”快走可以产生肌肉和心血管适应,从而提高全身耐力性运动能力、心脏收缩能力,以及改善心肺功能。同时, A。有研究表明,成年人每天步行30分钟,可增加热量消耗 30%,每天步行一公里,每月可减少约0.3公斤的脂肪。另外,走路还可以改善机体代谢,降低糖尿病、高血脂发生的可能。

走路只有保持一定的频率和强度,才能起到健身的作用。B ,改善心肺耐力的效果会明显减弱。建议每周3~5天规律的走路训练,每次持续时间为 30~60 分钟,每周累计150 分钟左右。行走过程中,可加快步伐以增加运动强度。

①即使走路对健康的益处很多,②但方法不对就会功败垂成,③甚至损伤身体。④走路的运动量应适度,⑤过度步行会导致持续性疲劳、关节软骨磨损等问题。⑥为减缓关节负荷,⑦走路时应避免上下坡行走,⑧尽可能平地步行。要达到长期的运动效应,走路健身还需要持之以恒,可以结伴而行,以增强趣味性,易于坚持。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8个字。(4 分)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 分)

(二)语言文运用I(本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小时候起,门前头的柏树坪就有一条穿于其中的羊肠小路,路面是一节节儿被脚板磨光了的青石头央杂着一坨坨儿被踩瓷实了的红泥土,起起伏伏连着坑坑洼洼,像一条死掉的巨蚯蚓。记忆中常和院里的伙伴儿一起站在柏树坪或是柏树凸,张望着远方的层密叠嶂 ①,无教遍来回扫视着对而跨过毛家峡后与官山半腰间绕过“野鸡梁”的那条公路,犹如一条金色飘带而想入非非。那时候“野鸡梁”这条唯一通往山外的公路上格外寂寞,一年半载里经过不了几辆汽车的。每当我们幸运碰上有辆“老解放”驶过时,第一个发觉的伙伴儿总会满院子兴奋地吆喝:“看车去喽!——”接着,呼唤声便 ② ,瞬间在峡谷里连声回荡。虽然相隔千米之遥,可那驾车的司机似乎 ③ :车喇叭响得格外欢实,发动机的轰鸣声分外起劲儿。稀罕的模样儿让伙伴们兴高采烈地欢呼雀跃好一阵儿,顷刻间也打破了柏树坪上空往常的宁静,飞奔而来的伙伴们一屁股葡挞在柏树坪梯田地边的青石高坎儿上,身后一阵儿灰尘直冒。纷纷忘情指点谈论着那辆甚是稀奇的“铁怪兽”——那是童年里唯一来自山外边的“精灵”与“信使”。

20.下列句子中的“就”和“小时候起,门前头的柏树坪就有一条穿于其中的羊肠小路”中的“就”,意义用法同一项是(3 )

A.和钟扬外向热情的性格相比,他的妻子就显得内向了许多。

B.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C.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

D.遇到惠气管炎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画横线句子的表达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四、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鞭子的抽打能使陀螺保持旋转状态,如果失去了这一外力,陀螺就会慢慢倒下来。人往往也是如此,当然,很多时候人的主动性也很重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