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分析】: 本章就说一个问题,不要不懂装懂。 【现实意义】: 本章字数不多,内容可不好懂,读起来就像绕口令。特别是这个“病”字太烦人。病,读音只有一个,但意思可不少:一疾病,二缺点,三祸害,四责备,五担忧。 “知不知,尚矣。”“知不知”应该断成“知,不知”才好理解:人若知道自己有不认知的东西,或者不具备的知识,或者自己存在的缺点和不足,那么,他的品德高尚,也就是人贵有自知之明。《论语·为政》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那才是聪明人,意思差不多。 “不知知,病也。”“不知知”也要断成“不知,知”:不知道的事情,没有的知识,不懂的东西,却装着知道。俗话说的不懂装懂,这是很大的毛病或缺点。 “知不知”与“不知知”一字不差,只是顺序不同,意思却完全相反。前者谦虚,后者骄傲。 对“知不知”和“不知知”的理解关键在断句。断句又要与后面的文字相关联,文意要说得通。如果把“知不知”断成“知不?知。”知道吗?知道。那么,与下文“尚矣”就没了关系。或者“知不知?”知不知道?回答“尚矣”,就讲不通了。同样,“不,知知”,那么“知知”又作何解释?后面还跟着一个“病也”,关联不起来。“尚”与“病”是老子对“知不知”与“不知知”行为的评价。 “滥竽充数”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可作为“不知知”的注解。 这个故事源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说的是: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而且每次听吹竽必须三百人以上合奏。人多,场面大,喜欢热闹,更显摆排场,好在人前展示君威。 在城南郭有一个不会吹竽的人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吹嘘自己:“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起舞,花草听了也会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也不面试考察,就把他编进吹竽的队伍中。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三百多人的吹竽队伍一块儿合奏,装模作样地吹竽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优厚的薪水,心里得意极了。 可是好景不长。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承王位。新王虽然也喜欢听吹竽,但他欣赏独奏,要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轮着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附: 【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新译】: 知道自己有所无知(谦虚),是高尚的品德。不知道自己的不足却装着什么都知道(骄傲),这便是很大的毛病。 所以,圣人没有这种毛病,是因为圣人认为这种“不懂装懂”的行为是很大的毛病。只有正确地对待(克服)这种毛病,才不犯这种错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