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条刚出现在微博上,就很快被娱乐八卦挤下去的热搜。 #11月起开展第4次全国文物普查# 说实话,小视看到后瞬间想到的就是山西。 道理很简单,随着近些年互联网的传播,相信你也或多或少了解到,山西才是我国古建筑最多的省份。 三晋故土,值得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国人前去探寻。 但这本该是一顶历久弥新的桂冠,可过去我们对山西的印象是什么呢? 老陈醋、刀削面、汾酒,媒老板…… 确实,在过去那个只求温饱的年代,我们很难在意到“传统文化”这种形而上的事物。 可如今,随着平遥古城、大同、云冈石窟等地旅游的兴起,山西终于等来了属于它的荣光。 那我们,自然也要助其一臂之力。 说到我国古建筑,一定避不开一个人,那就是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 事实上,山西古建筑能被看到,也有他的功劳。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民生凋敝,国内对古建筑的研究也乏善可陈。 这时就有日本学者乘虚而入,断言中国已经没有唐代以前的木构建筑,要看唐代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奈良去。 梁思成自然对这样的狂妄之言不以为然,他坚信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一定还有唐代木构建筑的存在。 因此,在1932年主持完故宫文渊阁的修复工程后,他和妻子林徽因开始前往祖国大江南北进行野外调查,遍访古迹。 功夫不负有心人,1937年的一天,梁思成偶然在一本名为《敦煌石窟图录》的画册上看到一幅来自敦煌117号洞窟的唐代壁画,上面绘制着佛教圣地五台山上的一座名为“大佛光之寺”的古寺。 虽然距今一千多年过去了,这座古寺或许早就被历史的尘沙淹埋,但梁思成和林徽因还是决定抓住这一丝希望。 1937年6月26日傍晚,梁思成和林徽因终于抵达山西五台山脚下的豆村,在那里,他们看到了一座外形奇特的大殿。 这座大殿果然很符合唐代建筑的样式,首先,殿外是唐代建筑才有的巨大的斗拱和超长的屋檐,而殿内的屋顶架构,也只在唐代绘画出现过,此外,目之所及的塑像、绘画和墨迹都极具晚唐遗风。 但这也不能定论此处就是唐代建筑。 直到两天后,林徽因在一根顶梁上发现一段淡淡的字迹,经擦拭,终于看清了字眼,写着“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 而这句话在大殿外的经幢上同样刻有,而经幢上所刻的年代为唐大中十一年。 也就是说,这座大殿是唐大中十一年年间,一位名叫宁公遇的女弟子建造的。 至此,中国现存的第一座唐代木构建筑终于出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也狠狠打了日本学者的狂妄嘴脸。 而后,他们又在五台山发现了一处年代更早,距今有1200多年的唐代建筑南禅寺,加上山西平顺县的天台庵和山西芮城县的广仁王庙,如今国内现存的四座唐代建筑,全都位于山西。 拥有全部唐代建筑,已足以让山西声名远扬了,但山西值得被赞叹的国宝建筑还不止于此。 近些年来一直陷入修、留争论的应县木塔在山西。 这座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的佛塔,是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塔。 不仅塔身由纯木构件搭建,更具特色的,是仅斗拱便有54种480朵,种种不一,而且塔内还创造性地设置了暗层,看似5层实则9层,堪称峻极神工。 此外,壁画被电影《封神》用作造型参考的永乐宫,也在山西。 这座于元代定宗贵由二年(公元1247年)兴建的道观,本为纪念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因此在内部绘制了大量道教壁画。 而这累计1000多平方米的大型壁画,不仅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极其罕见。 其中最为人赞叹的,是三清殿中描绘道府诸神朝谒元始天尊的《朝元图》。 画面气势磅礴,人物对仗工整,以青龙、白虎二星君为引路,以南极、东极、紫极等八个人物为主像,二十八宿、十二星辰等依次展开,乃至二百八十多尊仙灵遍布四周,展现出一个立体的道教神仙谱。 而既然说到山西,自然不能不提被山西人称为“晋源”“晋魂”的晋祠。 李白曾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写到,“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 虽然如今的晋祠并非李白当年所看到的,但现存的圣母殿也算得上宋代殿宇的佳作。 无论是殿前几乎占到大殿长度的三分之一的廊道,还是被称为“鱼沼飞梁”的十字形石桥,都是国内古建只此一例的存在。 此外,还有五代的平顺大云院、平遥镇国寺、平顺龙门寺;辽代的华严寺薄伽教藏殿;金代的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等等,都是被称为国宝的山西古建筑。 截至2022年年初,山西现存一共28027处古建筑文物,其中宋辽金之前的木构建筑约占全国的75%,元代的木构建筑约占全国的80%,至于明清建筑,多如牛毛。 可以说,无论是寺观庙宇殿堂,还是城池民居衙署,乃至楼塔桥梁陵墓,山西古建筑的数量和质量都居全国之首。 为什么同样都是中国省份,唯独山西能保留如此多的古建筑? 首先自然是悠久且灿烂的历史。 中国古称九州,九州之首的冀州,其核心地区其实并非如今的河北省,而是晋南,也就是如今山西的临汾市和运城市。 事实上,我国敢自称有五千年文明史,就是因为在临汾襄汾县,发掘出了被确定为尧帝都城的陶寺遗址(距今3900年至4300年)。 甚至如今走在山西临汾,还能在地名里感知到“尧”的遗存。 比如临汾市市区被称为“尧都区”,市区内供奉帝尧的“尧庙”,以及历代修葺的“尧陵”。 此外,舜的都城蒲坂、禹的都城安邑,也分别在如今山西运城的永济和夏县。 至于此后的商周秦汉,山西更是帝王诸侯建都立业之所。 春秋时期,山西作为晋国,“赵氏孤儿”在此上演,到了末年,韩赵魏攻占晋国,史称“三家分晋”。 魏晋时期,匈奴崛起,山西也自此成了边关战地。 如今位于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交接处的“杀虎口”,便是因这段历史得名,原名“杀胡口”,后因康熙亲征北方才得以改名。 而同样因此得名的,还有山西各地的杀胡关、杀胡堡等。 可要说最受这段历史影响的城市,当属有着2300余年建城史的大同。 近些年来,无数前往大同的游客都被其粗粝雄壮,带有唐风汉韵的建筑风格所震撼,但很少有人知道,塑造这一切的背后,是大同千百年来的战火不休。 从地图上看,大同正好位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汇之处,再加上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因此也就成了拦截游牧民族南下天险中,最薄弱的一处。 而与战火不休同时存在的,还有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在大同的交汇融合,而这种融合留下的最直接的证明,就是古建筑。 例如直到现在,我们都无法想象古人建造方式的恒山悬空寺。 但我们今天要讲的,并非是它在建筑上的奇迹,而在于它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同时供奉儒释道三家的庙宇。 或许正是因为千百年来兵戈不断,才让终日难宁的大同先民想要用世间所有信仰,跪求一份庇护。 而如果说恒山悬空寺是大同战争频发的历史证明,那么云冈石窟则是大同民族融合的意外落脚。 从造像风格来看,崖面长达1000余米的云冈石窟其实是可以按照时间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的气势磅礴,浑厚纯朴,中期的精雕细琢,富丽堂皇,晚期的清瘦典雅、俊美清丽。 这一风格变化根本原因,也是民族融合,其建造者其实并非汉人,而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虽是鲜卑族,但因为他们始终怀着对佛教的信仰,以及对汉文化的向往,才会在建造过程中不断更新审美,从而让各民族艺术风格在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 除了因朝代更迭,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庙宇外,山西还有着无数底层民众因繁衍生息,留下的民舍遗迹。 而这,就不得不提到晋商。 其实早在秦汉时期,汾阳、平遥等地就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商贸重镇,到了唐宋,晋商应运而生,成为了一张地方名片。 而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富不归乡如衣锦夜行,因此,晋商在外赚取的金银便源源不断地送回山西,高宅大院从而拔地而起。 我们所熟知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传统民居都是因此而诞生。 正是这数千年悠久且辉煌的历史,造就了山西遍地多而精的殿宇民舍,但建成只是开始,留得下才是本事。 我国传统建筑较西方之所以难以保存,就因为大多是木制。 无论建造之初多么宏大,可只要遭受了虫蛀、火烧、战乱等任何一样伤木之灾,都会使建筑梁椽毁坏。 而即便是日常的寒来暑往,也会在古建筑上留下深深浅浅的伤痕。 土墙面砖会因雨雪剥落,木柱木梁会因风化开裂,而哪怕只是在屋顶长了一株植物,其根系也能以蚕食之势瓦解建筑。 但山西却因为地处中纬度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又位处黄土高原,所以气候干燥,少有雨雪天气和灾害,更有利于古建筑的留存。 到了古建损坏速度最快的近代,因为外敌侵略和内战交戈都极少波及山西,加上山西现代化发展较其他地区缓慢,因此也对这些古建筑影响也较少。 所以,山西能留下这些古建筑,追溯背后原因,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然而,虽然山西留下的古建筑最多,但如今的它们却在以难以抵挡的速度溃塌。 远的不说,就说2021年国庆假期间一场持续了近90个小时的暴雨,就造成了山西1763多处古建筑的损毁。 国保晋祠多处建筑屋面漏水,国保天龙山石窟部分石窟漏水,国保千佛洞石窟万佛殿屋顶塌落漏水,国保运城盐池禁墙东禁门瓮城大面积坍塌…… 其中早在2015年就已岌岌可危的新绛县古交镇闫家庄魁星楼,就因这场暴雨彻底崩塌。 天灾之外,还有人祸。 虽然如今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越来越重,但由于山西古建筑数量大、价值高、分布广,因此保护任务也十分繁重。 一些位于偏远地区的古建筑由于管理人员较少,或者直接没有,因此偷盗行为屡禁不止。 甚至有的窃贼大胆到直接将工作人员绑住,然后大摇大摆地搬走,甚至切割古建筑。 幸而,还是有一些有识之士在努力呼吁。 例如耿彦波市长高瞻远瞩开发大同,让其作为文化名城重获生机;董宇辉和俞敏洪主动前往山西,在直播中为其宣传;山西旅游局长更是通过各种渠道,推广当地古建筑…… 可遗憾的是,这样的人终究是少数,更多的,是麻木的看客,甚至是趋利的伥鬼。 就拿受众最多的影视业来说,他们本应该承担起提高国民文化素养的重责,但因自身的懈怠、资本的媚俗,在创作中自甘堕落,以倭代华,反倒让一些还未感受到我国古建筑华彩的年轻人误入歧途。 可明明只要这群人用心呈现,中国古建筑可以给到他们更多。 外国之于建筑有一句名言叫,“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但若把这句话拿来形容中国建筑,实在太过单薄。 因为在中国古建筑上凝固的不仅有音乐,更有技术、审美和文化。 技术传承千年,直接影响了整个东亚的建筑格局,已不必详述。 文化角度,传统建筑的发展过程,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因此二者始终在相互融合。 例如我们古代称皇帝为陛下,称王公贵族为殿下,称官员为阁下,这些用建筑指代身份的称呼,就是一种文化折射。 再说审美,传统建筑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刹那留存,即便是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一墙一画都有值得可展开讲述的地方。 就说作为建筑中心的藻井,“交木如井,画以藻文”,不仅结构繁复,而且色彩艳华,是我国传统建筑技术和审美的核心体现。 但我们却甚少在影视剧中看到对这一华彩的展现。 林徽因回忆自己野外调查时曾提到这么一段经历。 她和梁思成在一个古村中发现了一座北齐年间的石碑,围观的村民问到:“年代多了吧?”
你看,哪怕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乡间老农,也会因古建筑的悠久年岁而感到骄傲。
这些古建筑,被先人们用对安居乐业的企盼,神明庇佑的信仰,以及精妙绝伦的技术建造出来,躲过了王朝更替的战火,跨越了历史延续的长河,历经了万千过客的停靠,才得以与我们相见。 不是让我们以时代发展太快为由,将它们一座一座,一间一间舍弃的。 之前上网看到有人吐槽说如今各地都在重建古建筑,究竟有什么意义。 有人回答:“什么是古什么是今?就拿黄鹤楼来说,历经两千年,历史重建20多次,一次次的倒塌和重启恰恰见证了中华民族千年历史兴衰。每一次的重建都是当时最高水平代表,你说这20多次所建的哪一次算是古哪一次算是今呢?《长安三万里》也许有人觉得不好看,但最后那句话却没有错,'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 既然我们都已经在用重建,挽回着过去毁坏古建筑的错误,就不要用无视继续一错再错,放任当下仅存的古建筑继续崩塌。 留住山西古建筑,就是留住我们的过去,就是留住我们的话语与诗歌。 参考资料: 《谁是中国古建第一大省?》星球研究所 《最厉害的古都变形记,看完我服气》九行 《你还没去过山西?》 新周刊 中国古建筑 百度百科 部分图片和素材来自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