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备课笔记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1-23 发布于甘肃

写在前面

我在刚入职教学这首词的时候,实在是不太喜欢它。现在想来,当时的自己是多么的年少无知。今年又读了些辛弃疾及其作品的资料,更是懊悔当初竟是如此的有眼不识泰山。所以,想好好讲讲这首词。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清照的慢词《声声慢》,在她凄美的意象中体悟了南渡女词人晚景的凄凉。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南归词人,仍是山东济南人,从小,他的祖父就希望他身体康健,又希望他能像汉将霍去病那样征讨异族,成为民族的脊梁,所以给他取名弃疾,字幼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受这位爱国英雄的报国之志。

学习目标

图片

 知人论世

图片

由辛弃疾的小品文《跋绍兴辛巳亲征诏草》引入的视频。

图片

跋绍兴辛巳亲征诏草

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初,可以无事雠之大耻。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此虏犹俱存也,悲夫。

                                     嘉泰四年三月门生弃疾拜谨书。

图片

辛弃疾的两首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连读。

在诗词的解读中了解辛弃疾从沙场英雄到江南游子的人生经历,体悟辛弃疾的悲剧人生,为其困顿的人生深感痛惜!

解读诗歌

解题

图片

思考一: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站立在北固山上,想到了哪些典故?请结合注释理解该词,用主谓结构概括词中的几个典故。

图片

此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概括归纳词中典故的具体内容。

思考二:同样都是典故中的人,词人对他们的称呼方式为什么不同?

图片

此任务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典故承载着的词人情感。

思考三:本词典中寄情,字字珠玑,词人忧虑朝廷,忠心可鉴。我们再从对比的角度,对典故进行推敲,进一步感受词人的爱国悲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小结:多用典故。恰当的用典可使文情隽永,含蓄深刻,或仰慕古人,或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思考四:词中全是写典故吗?写词人自己的词句在哪里?

图片

总结:他就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捶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炼。千锤百炼中,锻造出了辛弃疾这把矗立于天地之间的“长剑”,直到今天,我们仍能感到一种凛然之气和磅礴之势。

叶嘉莹先生说:辛弃疾的词是一本万殊——从一个根本生出千万种不同的姿态,不管他自己写的是什么,他的底色都是那种英雄豪杰的志意在被摒弃压抑中所受的挫折,这本身就是要眇幽微、含蕴曲折的。

辛弃疾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他是用生命来书写作品,用生活来实践他的作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