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党卫军等级、徽章(1935年-1945年)

 虛怀若谷 2023-11-26 发布于浙江
.

德语“Waffen-SS”(武装党卫队)一词中,Waffen德语为“武器”;“SS”是德语“Schutzstaffel”的简写,“Schutzstaffel”由“Schutz”+“Staffel”组成,其中“Schutz”德语意思是:保护,“Staffel”在德语语法中作名词复数为:中队。

因此,德语“Schutzstaffel”字面意思翻译过来就是:“保护中队”也称“亲卫队、党卫队、党卫军”。Schutzstaffel“SS”(党卫队)是在纳粹领导下的一个主要的准军事组织,它前身是一个叫“Saal-Schutz”(大厅保安)的小型安保单位。Saal-Schutz主要由来自纳粹党的志愿者组成,其目的是为慕尼黑的政党会议提供安全保障。

1925年,海因里希·希姆莱(Heinrich Himmler)加入该单位。最终在他的领导下,“Saal-Schutz”从一个小型准军事组织发展为纳粹德国最强大的军事组织之一——党卫队(Schutzstaffel“SS”)。从希姆莱1929年开始操控,到1945年纳粹政权垮台,党卫军(SS)一直是当时德国和被德国占领的欧洲地区最残暴、最恐怖的军事组织。其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llgemeine-SS(常规SS)和Waffen-SS(武装SS)

我们有时候可能感到迷惑,“SS”到底是党卫队还是党卫军。其实都是一样,党卫队就是党卫军,党卫军也就是党卫队。随着后来SS的不断扩充,称为党卫军比较合适。但在有些方面,由于德文本身语法和语系没有中文汉字这么经典,所以,有时根据字面译成“党卫队”。

另外,这其中还有很深的历史原因,跟纳粹党政权复杂又庞大的组织结构体系有很大的关系。按照历史学家马丁·温特罗(Martin Windrow)的说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本身就不可能准确地定义,整个党卫军在国家内部所承担的角色。”

而Waffen-SS(武装党卫队)由最初的三个团发展成规模庞大的38个师,并且与德国国防军一起并肩作战。当时,纳粹党卫军直接指挥控制的有三个分支:

  • Allgemeine-SS(常规SS)
  • Waffen-SS(武装SS)
  • Totenkopfverbände-SS“SS-TV”(党卫军骷髅总队)

德语Totenkopfverbände一词由“Totenkopf”+“Verbände”组成。其中Totenkopf德语为:头骨,暗喻一个骷髅头和一对交叉的人骨符号。“骷髅图”符号代表着“死亡,蔑视死亡,危险、死者以及海盗”等种种类似情景的古老符咒。而verbände德语:“协会、社团”。所以,Totenkopfverbände(SS-TV)直译为“死亡之头”,也就是纳粹党卫队的骷髅总队。它专门负责管理纳粹德国在各地设立的集中营和灭绝营。

党卫队(SS)自视为一个'精英组织',忠实地执行纳粹种族主义理论。随着纳粹政权不断巩固和壮大,党卫队也逐渐开始完善其组织结构。从1925年开始,到1945年期间,SS自己构建了一套特殊的、准军事体系的军衔等级制度以及徽章和标准制服,用来区别于正规的德国武装部队(德国国防军)。随着时间的推移,SS曾出现过不同款式的制服。但最著名的是1932年采用的全黑SS制服。黑白搭配并用红色来点缀,这原本属于德意志帝国的标志性色彩被纳粹所继承。

早在1930年11月7日,希特勒在《Führerbefehl》(领导条例)中就强调:“党卫军的首要任务是在党内行使警察职责”。1934年8月,希特勒任命海因里希·希姆莱为“Reichsführer-SS”(党卫队帝国领袖)。其实在1929年1月6日,希姆莱就曾出任过Reichsführer-SS,但当时该头衔仅仅属于“SA”(冲锋队)内部高层领导,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只是头衔而非职务军衔。

1939年,党卫军就是指在此之前成立的纳粹党卫队组织SS。1940年开始,它就以军事化为标准建立起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直接在希姆莱的领导之下。此时,希姆莱的Reichsführer-SS头衔就非同一般了,它已经是全国党卫军实实在在的领袖人物!

由于纳粹整个党卫军就属Waffen-SS(武装党卫队)规模最大,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军事组织——党卫军。言归正传,我们开始着重介绍纳粹党卫军的军衔等级徽章。

一、纳粹Waffen-SS(武装党卫队)将官等级和徽章

1、Reichsführer-SS(党卫队帝国领袖)

德语Reichsführer一词由“Reichs”+“führer”组成。“Reichs”德语:全国、王国、帝国;“führer”德语:领导者、领袖。Reichsführer既是头衔也是排名,它最早由党卫队(SS)第二任司令Joseph Berchtold(约瑟夫·贝希托尔德)于1926年创建。而党卫队的创始人Julius Schreck(朱利叶斯·史瑞克)、也就是Berchtold(贝希特)的前任从来没有自封为Reichsführer。

但是,海因里希·希姆莱却将它变成自己专有头衔,也不按照标准程序来晋升。1934年7月20日,SA遭到清洗后,党卫队成为纳粹党一个独立的分支,并且只忠于希特勒。从此,Reichsfuhrer-SS就演变成一个正规的军衔职级,也是党卫队组织体系中等级最高的军衔。

Reichsführer-SS和德国国防军陆军元帅等效平级,相当于北约等级代码“OF-10”。

2、SS-Oberst-Gruppenführer(党卫队最高领导)

1942年至1945年期间,Oberst-Gruppenführer是纳粹党卫队(SS)将官中级别最高的军衔,排在元帅级的Reichsführer(帝国领袖)之后。为了避免和下一级别的Obergruppenführer混淆,1942年6月,党卫队特意将这个军衔重新命名,把该级军衔的德语书写方式确定为“Oberst-Gruppenführer”。

Oberst(德语:上校、更上),Gruppen(德语:组),führer(德语:领导人、领袖)。在德语语法中,如果Gruppen放在führer之前用在军事方面则含义为:Führer einer Gruppe“组领导人”。因此,Oberst-Gruppenführer德语字面翻译为:最高领导人。我们国内有的翻译为“最高领袖”,当然不是不可以,但是领袖应该和领导有本质上的区别。希姆莱是党卫队帝国领袖(也称全国领袖),如果下级也称为领袖就有点不妥。因此,Oberst-Gruppenführer译成“最高领导”比较合适,或者“最高党魁”。

该军衔是在1942年初设立的,作为将来武装党卫队下辖集团军指挥官的军衔职级。但是,这个军衔的编入曾遭到德国陆军的反对。陆军方面认为,SS不应该拥有如此大的军权,SS的作战命令应该仅仅限于军团和师这一级。事实上也是如此,直到战争结束,党卫军编制最大的也就是第六、第十一党卫队装甲军。

1942年4月20日,在希特勒的所谓“领袖诞辰”纪念日这天,他首次将该军衔授予纳粹党的国家物资管理局总管Franz Xaver Schwarz(弗兰兹·萨弗·施瓦兹)。接着又在同一天,希特勒再次将该军衔授予Josef Sepp Dietrich(约瑟夫·塞普·迪特里希)和Kurt Max Franz Daluege(库尔特·马克斯·弗兰兹·达卢格)。

1944年8月1日,Paul Hausser(保罗·豪瑟)晋升为Oberst-Gruppenführer。至此,党卫队中一共有4人拥有这级军衔,它与陆军上将等效平级,相当于北约等级代码“OF-9”。

3、SS-Obergruppenführer(党卫队高级领导)

1932年,纳粹Sturmabteilung (SA)“冲锋队”创始人之一的恩斯特·罗姆首次在SA中设立了该军衔,一年后被SS采用,直到1942年4月,它一直是党卫队的最高阶军衔。当时在党卫队内部,SS-Obergruppenführer的缩写为“RFSS”,意思是“高级领导”。

1933年3月,希特勒将此头衔授予党卫队的海因里希·希姆莱。1934年夏之前,该军衔还只是作为SS司令官的一个头衔,并没有实际等级。纳粹党手下四个主要的准军事组织都采用Obergruppenführer军衔:SA、SS、NSFK(国家社会主义飞行团)、NSKK(国家社会主义汽车兵团)。

SS-Obergruppenführer与陆军兵种将军等效平级,相当于北约等级代码“OF-8”。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