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治法方药分别陈述如下: 阳明腑实兼气阴两伤证:治宜益气养阴,攻下腑实。代表方为新加黄龙汤。 阳明腑实兼痰热阻肺证:治宜宣肺化痰,攻下腑实。代表方为宣白承气汤。 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证:治宜导赤泻热,攻下腑实。代表方为导赤承气汤。 阳明腑实兼热入心包证:治宜清心开窍,攻下腑实。代表方为牛黄承气汤。 阳明腑实兼肠液亏虚证:治宜滋阴通便。代表方为增液承气汤。 1、新加黄龙汤。细生地、生甘草、人参、生大黄、芒硝、元参、麦冬、当归、海参、姜汁(六匙)水八杯,煮取三杯。 【主治】1.热实正虚,津枯便秘,下之不通者;2.阴枯津乏而有结实当去者。【方义】此证已施攻下而下之不通,自然不宜再用一般下法,应当针对正虚不能鼓运和阴亏液竭这一基本病理,配伍补气养血,滋阴增液之品,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也只有通过补虚增液等治疗措施,才能协助芒硝、大黄达到通便目的。此方即为上述机理而设,体现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法则。热积当攻,故以芒硝、大黄、甘草泻热导积,荡涤肠中积滞;热盛津伤,阴亏液涸,故配生地黄、玄参、麦冬养阴滋液,増水行舟;邪气虽实,正气已虚,若单攻邪,不仅无效,反而更伤正气,故配人参益气,当归、海参养血滋阴,与前药共呈攻补兼施之效;佐姜汁宣通胃气,有枳实、厚朴降泄之功而无苦燥之嫌,深合本病机理。 2、宣白承气汤。生石膏、生大黄、杏仁粉、栝蒌皮、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功用】清肺定喘,泻热通便。【主治】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大便闭结,脉右寸实大,证属肺气不降者。 【方义】此证虽以便秘为主,因其兼见痰喘,说明并非单纯腑实而是肺失宣降引起腑气不通,投以一般寒下方药显与病机不符。唯宜上宣肺气,下通地道,脏腑并调,于证始惬。本方以石膏清泄肺热,瓜蒌壳降火涤痰,二药去热痰壅滞。杏仁宣降肺气,气得宣降则津随气布而不凝聚为痰,津随气下则肠道不燥肺气不逆而喘促可平,腑气顺降而大便自通。复用大黄泻热通便,共呈宣肺通腑之法。此方瓜蒌壳、杏仁虽然重在宜降肺气,但因通过宣降肺气有助于腑气通调,治上即可治下;大黄虽然重在泻热通便,但因通过泻下亦有助于肺气下行,治下即可治上,反映了脏腑合治的配方法度 3、导赤承气汤。赤芍、细生地、生大黄、黄连、黄柏、芒硝、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 【功能主治】主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小便赤痛,心烦渴甚,脉左尺牢坚者。【方义】本方所治证属阳明病,下之不通,心热下移小肠所致,治宜清肠通腑为法。方中黄连、黄柏上清心火,下泄小肠之热;赤芍、生地清热凉血,活血止痛;大黄、芒硝攻下热结,除大肠之热。诸药合用,共成泄小肠,通大肠之剂。因心与小肠属火,与赤相应,方用导赤散的生地,去木通、竹叶、甘草,加黄连、黄柏、赤芍、大黄、芒硝而成,取其义而未全用其药,故名导赤承气汤。 4、牛黄承气汤。安宫牛黄丸二丸、大黄末三钱。 【制法】将安宫牛黄丸化开,调入大黄末。先服一半,不知再服。【功能效用】通腑开窍。 【主治】热入心包,神昏谵语,兼有腑实者。 【方义】本证属于热陷心包、阳明燥结之厥证,故用安宫牛黄丸清心豁痰,开手少阴之热闭,大黄攻下腑实,此两少阴喝治之法。 5、增液承气汤。即增液汤加大黄、芒硝。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功用主治】主治热结阴亏,燥屎不行之证。 【方义】系由阳明温病,热结肠胃,津液受灼,或素体阴津亏虚,又患温病,更伤津液所致。吴鞠通概之为“津液不足,无水舟停”。本证既以津液枯竭为主,故虽用攻下,但是阳气不足,肾精亏虚,故而又加附子肉苁蓉枸杞子温补肾阳肾精,变成阴阳双补,故而奏效! 五承气汤特点: 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五承气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是在仲景《伤寒论》基础上创制而来。为下法在腑实证所致的系列热症治疗中,提供了理论依据。新加黄龙增水行舟,兼顾气阴之虚;牛黄承气用治心包与腑实合证;导赤承气用治小肠火府热盛合腑气不通;宣白承气用治痰热内蕴,肺气不降,兼有腑实;增液承气用治津液不足之热结阴亏证。 注 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如照方抄录服药,后果自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