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陇西明代教育概况

 微美陇西 2023-11-29 发布于甘肃

明代书院图

陇西明代教育大致沿袭元制。京畿设国子监、太学,地方府、州、县、卫均设立儒学,教授生徒,延揽人才。

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郡县皆立学校,延师儒,授生徒”,大兴教育。地方府、州、县、卫皆设类似中学性质的学校,统名为“儒学”,多设于孔庙,又称“学宫”。巩昌府置府儒学,设有学宫(在元学宫旧址),设教授1人,训导4人。执掌教诲生员、奉祀文庙神灵之职。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可考者有张福等7人、担任训导的可考者有王球等3人。陇西县设有县儒学,建有学宫,设教谕1人,下设训导2人,职责与府职相同。先后担任县儒学教谕的可考者有黄象乾、王名鼎2人,训导可考者何鸣凤1人。各级生员名额、学官月俸、所学科目及考试制度均有明文规定。当时,府、县均置有学田,以学田之租作为学校的固定经费。成化十年(1474年),经提学副使伍福提议,前知府张瓒、赵文博,通判刘德成等筹资助物,补建增修学宫。明万历八年(1580年),陇右参议刘伯燮迁移学宫至万寿寺(今县城新街),建有尊经阁、明伦堂、启贤祠等。县儒学学宫初建在县城北关。成化末年(1487 年),巩昌府知府张侃迁址重建于府儒学之西。

依明制,巩昌府儒学有廪膳生、增广生各40人。陇西县儒学有廪膳生、增广生各20人。另有不定数量附生若干。教学方面,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规定《五经大全》《资治通鉴纲目》《性理大全》等为学子攻读的书籍。明代颁布禁例十二条于天下,“其不遵者以违制论”,故“盖天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庠声序音,重规叠矩,无间于下邑荒缴,山角海涯”。

明代教育发展的另一标志是贡院和书院的设立。据记载,明代建有崇文书院,址原钟灵池东北隅。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巩昌置洮岷兵备道,书院改为道署。崇祯年间(1628—1644),重改书院,不久即废。明成化六年(1470年),明政府设立了巩昌府贡院,是为陕甘学政按临巩昌府举行岁试和科考的场所。明嘉靖十四年(1535 年),陕西巡按御使王书绅以巩昌府地处陇右要冲,为政治、军事、文化重镇,但学宫狭隘,士风不昌,巩昌及所属各州、县缺乏科第,遂于东关创建崇羲书院。书院“前门三楹,翼以钜坊”,中建崇羲堂5间,后有讲堂5间,左右厢房各5间,再往后,清流之上设有浮桥,桥后为尊经阁,左右各有号房。据乾隆《陇西县志》载称:“与白鹿、嵩阳、岳麓之可规也”,可见书院颇具规模。当时遴选府属各州、县学子数十人就读,予以公费待遇,并请名儒师布道讲学。清雍正年间(1723−1735),副将马山改建为伏羲庙。同治三年(1864 年),毁于兵火。  

此外,依仿元制,明时乡村皆设有“社学”,延请通晓经书者农闲时教授子弟,习读《三字经》《百家姓》《孝经》《大学》《论语》《孟子》等书,教育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冠、婚、丧、祭等礼仪。绅民出资设立培养同社子弟的社学,亦有自聘师儒或自教艺文的“义学”或“家学”,均教授15岁以下蒙童。陇西社学可考的有三处:一、在县治东南;二、在府儒学东面;三、在县儒学东面。

明朝时期,巩昌府文风大兴,科第蝉联,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至明思宗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236年间,进士登第者13 人,其中府学有韩缙等6人,县学有范镛等5人,2人学籍不明;乡试中试者85人,其中府学有张颙等47人,县学有唐伟等35人,杨道等3人学籍不明。贡举选拔者180人,其中府学有张郁等107人,县学有杨于庭等70人,孟济隆等3人学籍不明。

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李自成遣将袁宗第攻占巩昌,考校诸生,选拔官员,诸生踊跃,以至“一榜既出,复营一榜”,表明当时陇西教育已有相当规模。

附录:陇西明代文武进士有名可考者名录

韩 缙(子云) ,永乐丙戌科(1406年) 三甲第26名进士,仕职吏科给事中、工部主事、南京户部郎中,府学。

宋 琮(庭用) ,仕职成化丙戌科(1466年) 二甲第10名进士,户部给事中、吏科都给事中、太仆寺正卿, 府学。

范 镛(鸣远) ,弘治癸丑科(1493年) 三甲第49名进士,浙江布政司左参政、南京都察院副都御史 县学

邹 昊(宗大) ,弘治己未科(1499年) 进士,四川按察史佥事、右佥 都御史、右副都御史 乾隆《陇西县志》作马昊。

畅 华(子实) ,正德丁丑科(1517 年) 三甲第167名进士,刑部员外郎、山西按察司佥事 ,府学。

王朝用(行甫),正德辛巳科(1521年) 三甲第58名进士,监察御史巡按山西,敕按两淮盐务,县学。

刘应熊(得阳) ,嘉靖辛丑科(1541年) 三甲第167名进士,河南嵩县知县,广东道御史巡按山西,府学。

王 言(玉田) ,嘉靖庚戌科(1550年) 三甲第191名进士,户部主事,县学。

杜和春(还朴) ,万历丁丑科(1577年) 三甲第227名进士 ,涞水、莱阳、鲁山、孤竹知县、刑部主事,府学。

杨 恩(用卿), 万历乙未科(1595年) 二甲第45名进士,户部主事,监理通州,仓务,县学。

关永杰(人孟), 崇祯辛未科(1631年) 三甲第223名进士,开封、绍光府推官,兵部主事,河南按察、司佥事,陈州兵备通尹,县学。

郭 充(涵九) ,崇祯丁丑科(1637年) 三甲第23名进士,刑、兵两科给事中,府学。

郭弥芳,崇祯壬午特科(1642 年)三甲第31名进士,《题名录》有载,寄籍山西沁源。

明代教育发展的另一标志是贡院和书院的设立。据记载,明代建有崇文书院,址原钟灵池东北隅。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巩昌置洮岷兵备道,书院改为道署。崇祯年间(1628—1644),重改书院,不久即废。明成化六年(1470年),明政府设立了巩昌府贡院,是为陕甘学政按临巩昌府举行岁试和科考的场所。明嘉靖十四年(1535 年),陕西巡按御使王书绅以巩昌府地处陇右要冲,为政治、军事、文化重镇,但学宫狭隘,士风不昌,巩昌及所属各州、县缺乏科第,遂于东关创建崇羲书院。书院“前门三楹,翼以钜坊”,中建崇羲堂5间,后有讲堂5间,左右厢房各5间,再往后,清流之上设有浮桥,桥后为尊经阁,左右各有号房。据乾隆《陇西县志》载称:“与白鹿、嵩阳、岳麓之可规也”,可见书院颇具规模。当时遴选府属各州、县学子数十人就读,予以公费待遇,并请名儒师布道讲学。清雍正年间(1723−1735),副将马山改建为伏羲庙。同治三年(1864 年),毁于兵火。  

此外,依仿元制,明时乡村皆设有“社学”,延请通晓经书者农闲时教授子弟,习读《三字经》《百家姓》《孝经》《大学》《论语》《孟子》等书,教育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冠、婚、丧、祭等礼仪。绅民出资设立培养同社子弟的社学,亦有自聘师儒或自教艺文的“义学”或“家学”,均教授15岁以下蒙童。陇西社学可考的有三处:一、在县治东南;二、在府儒学东面;三、在县儒学东面。

明朝时期,巩昌府文风大兴,科第蝉联,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至明思宗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236年间,进士登第者13 人,其中府学有韩缙等6人,县学有范镛等5人,2人学籍不明;乡试中试者85人,其中府学有张颙等47人,县学有唐伟等35人,杨道等3人学籍不明。贡举选拔者180人,其中府学有张郁等107人,县学有杨于庭等70人,孟济隆等3人学籍不明。

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李自成遣将袁宗第攻占巩昌,考校诸生,选拔官员,诸生踊跃,以至“一榜既出,复营一榜”,表明当时陇西教育已有相当规模。

附录:陇西明代文武进士有名可考者名录

韩 缙(子云) ,永乐丙戌科(1406年) 三甲第26名进士,仕职吏科给事中、工部主事、南京户部郎中,府学。

宋 琮(庭用) ,仕职成化丙戌科(1466年) 二甲第10名进士,户部给事中、吏科都给事中、太仆寺正卿, 府学。

范 镛(鸣远) ,弘治癸丑科(1493年) 三甲第49名进士,浙江布政司左参政、南京都察院副都御史 县学

邹 昊(宗大) ,弘治己未科(1499年) 进士,四川按察史佥事、右佥 都御史、右副都御史 乾隆《陇西县志》作马昊。

畅 华(子实) ,正德丁丑科(1517 年) 三甲第167名进士,刑部员外郎、山西按察司佥事 ,府学。

王朝用(行甫),正德辛巳科(1521年) 三甲第58名进士,监察御史巡按山西,敕按两淮盐务,县学。

刘应熊(得阳) ,嘉靖辛丑科(1541年) 三甲第167名进士,河南嵩县知县,广东道御史巡按山西,府学。

王 言(玉田) ,嘉靖庚戌科(1550年) 三甲第191名进士,户部主事,县学。

杜和春(还朴) ,万历丁丑科(1577年) 三甲第227名进士 ,涞水、莱阳、鲁山、孤竹知县、刑部主事,府学。

杨 恩(用卿), 万历乙未科(1595年) 二甲第45名进士,户部主事,监理通州,仓务,县学。

关永杰(人孟), 崇祯辛未科(1631年) 三甲第223名进士,开封、绍光府推官,兵部主事,河南按察、司佥事,陈州兵备通尹,县学。

郭 充(涵九) ,崇祯丁丑科(1637年) 三甲第23名进士,刑、兵两科给事中,府学。

郭弥芳,崇祯壬午特科(1642 年)三甲第31名进士,《题名录》有载,寄籍山西沁源。

来源:陇西教育志—陇西县教育局编.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