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文中说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我们配不上的,世界实际上就是一个草台班子,充斥着大量的混子。 很多时候,我们唯唯诺诺,做不出成绩,就是没有解放思想,打破原有的认知。 当然也有人问,同样的观点看了不下十遍,什么认知突围、认知觉醒、认知提升,说的都很有道理,非常认可。 普通人跟高手,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 我说,差距大,只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普通人每天都在提升认知,而真正的高手敢玩真的。 就像昨天的文章中提到的00后,高中毕业就打工,没有任何背景,现在年入百万的健身教练,他说自己到这个层次,最重要一点就是面对困难,坚定执行,在实践中不断迭代优化。 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高认知穷人,你之所以穷,是因为你的高认知都是别人的高认知,是别人塞入到脑子里的。 大家都喜欢看别人是怎么做事的,这也是为什么方法论的文章最受欢迎。 因为大家都懒,都想吃别人现成的饭。都想通过看人家两篇文章,掌握一种方法,学会一门技能,甚至改变自己身处的阶层。 这不是妄想吗? 知与行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叫做刻意练习。 上面这句话是鸡汤,却是事实。 你一条都没有实践过,怎么可能长到你脑子里。 知识只要穿透自己的身体,才能成为自己的认知。 认知其实是一项技能,掌握一项技能,是看一篇文章,看一段有感触的文字自己就能掌握的吗? 普通人总是精于算计,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练习,不跟下笨功夫,看似认知很高,说起什么也是头头是道,就是没有做成一件事。 为什么说认知是一项技能? 首先,我们看到的高人分享的知识也好,或方法也罢,都是用文字描述出来的,人在描述复述一些经验的时候,关注点不同,信息是有很大缺失的。 也就是说,仍然有很多的模糊地带。 没办法,高手分享经验要有通用性,也不可能知道某一个读者个人的具体情况。 缺失的信息是需要每个人在实践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情况补充进来。 举一个我个人的例子: 年近40,从唯唯诺诺到自信沉稳,从底层小员工,到大厂中层,再到GQ基层,又到中层干部。 光是心态、情绪管理这一项,都练了好几年。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成年人,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要沉稳,要有气场。 怎么才能提升气场?最好的方法,就是讲话的时候慢一点,注意停顿。 这个方法,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几十次了。 但,自己一执行,就发现不对劲: 我一旦停顿,大脑就一片空白,不知道后面要讲啥了,情绪更加紧张了。 我特别清晰地记得,前几年第一次去某公司当专家,做评审。我准备很充足,对材料提前熟悉。 甲方领导是多年好友,让我作为评审组长,也是觉我行业经验丰富,能压得住场子。 我平时开会讲话跟连珠炮一样,还经常怼人,抢话。 所以,总结发言的时候,想稳一点。 于是,讲话就刻意地放慢,停顿。 结果一停顿,发现大脑跑出来许多杂音: 我的声音怎么这么难听、孱弱? 大家的眼神怎么那么不善? 我刚才那句话逻辑是不是有点问题? 讲的这点东西是不是太浅显了,人家会不会觉得我这个专家很水? …… 这些细节,没有哪个文章描述过,也没有一个大师分享过。 别人的理论和自己的实操,中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自己生命的惯性。 没法办,只能自己不断地适应,慢慢地、一点一点地调整。 比如,写逐字稿备用,如何让声音坚定,重要的场合,提前录音录像调整等等。 所以,你说理论、方法论重要吗?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做的过程中来自真实世界的反馈。 可能有些外向的人,一开始就天赋异禀,没有这么复杂的内心戏。 可能真的有人,第一次听说,语速放慢就能提升自信和气场,然后就做到了。 但,每个人是很不一样,性格不一样,阅历不一样。 你不做,根本不知道怎么做到?你以为看了一篇方法论,就掌握了,其实,那是潜意识的骗局。 每做一次,你都能感受到,真实的反馈,现实与预期的落差。这种落差会带来一种失败的痛苦,促使我们调整自己的参数适配真实的情况。 落差越大,越痛苦,反思和改进的动力就越大。 但,如果你就是光看不做,跟本体会不到这种落差。 也就没有改进的动力,永远都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恰到好处。 这就叫: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会。 通过实践,体会现实与预期之间的痛苦,才是提升的关键。 在真实的世界中执行一次,你就知道,那些道理,那些方法,跟自己的差距。 就像我们写文章,看再多写作技巧,不去写,不去完成,技巧都是别人的,而一旦你开始创作,就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些方法论中,对自己来说,差了点什么。 其实,世界上的道理,网络上充斥的各种牛逼方法,底层都是相同的,核心逻辑都是一样的。 每一个道理,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边界,而且每个人都不一样。 真正的高手,不但有超出常人的人生阅历和高认知。 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敢真刀真枪地干,敢于下笨功夫去做,而不只是说说而已。 他们执行力非常强,说到就会去做到,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反馈,进而迭代提升自己。 这也是高手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没有之一。 最近的几篇特别受欢迎的文章如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