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胁痛肝胆气滞证医案

 狂奔的蜗牛6evg 2023-12-01 发布于重庆

患者,XXX,男性,50岁。主诉:胁肋胀痛,情绪不畅时加重,伴有嗳气、纳差。病史:患者一月前因工作压力大,情志不畅导致胁肋隐痛,随后逐渐加剧,并伴随嗳气、纳差等症状。查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首诊:

辨证:肝胆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选大柴胡汤加味治疗。

处方:

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0g、生姜10g、大枣10g、枳实10g、白芍15g、郁金15g、川楝子10g、延胡索15g、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

方解:

大柴胡汤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肝胆气滞证的治疗。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黄芩清热燥湿;半夏降逆止呕;生姜温中止呕;大枣和中;枳实破气消积;白芍柔肝止痛;郁金疏肝解郁、清热凉血;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效。

经典古籍引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木郁达之。”意为肝气郁结时应以疏达肝气为主要治法。本例患者因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引发胁痛故选用大柴胡汤加味治疗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患者虽为肝胆气滞证但脾胃功能亦受影响故在上方基础上加郁金、川楝子以疏肝理气止痛加延胡索以活血行气止痛顾护脾胃功能。

二诊:

服药7剂后,患者胁肋胀痛减轻,情绪不畅时仍有不适,嗳气减少,纳食增加。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治法同前上方加佛手10g以加强疏肝理气之力继服7剂。

经典古籍引证:

《本草纲目》记载:“佛手辛温无毒……主下气消食化痰破积。”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但仍需加强疏肝理气之力故在上方基础上加佛手以加强疏肝理气之力。

三诊:

服药7剂后患者胁肋胀痛基本消失情绪不畅时无明显不适嗳气基本控制纳食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上方去郁金、川楝子加白术15g以健脾益气巩固疗效继服7剂。

经典古籍引证:

《脾胃论》云:“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患者经治疗后肝气郁结已解但仍需顾护脾胃以免复发。故在上方基础上去郁金、川楝子之苦寒燥烈加白术以健脾益气巩固疗效。

四诊:

服药7剂后患者诸症悉除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上方去延胡索继服7剂以善后。随访三个月未复发。

按语:

本例患者胁痛之症,实由肝胆气滞所致。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不得疏泄,则胁肋胀痛;肝气犯胃,胃气上逆,则嗳气、纳差。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选大柴胡汤加味治疗,以柴胡疏肝解郁,黄芩清热燥湿,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大枣和中,枳实破气消积,白芍柔肝止痛,郁金、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效。

复诊过程中,患者症状逐渐减轻并最终消失。然仍注重顾护脾胃以免复发。《脾胃论》云:“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在上方基础上去苦寒燥烈之品加白术以健脾益气巩固疗效。《黄帝内经》有言:“木得金而伐故肝病者当先实脾。”即指在治疗肝病时要同时注意调理脾胃功能以防传变这也是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体现。

此外在选用药物时亦注重引经据典以古方为基础加减化裁。《本草纲目》记载:“佛手辛温无毒……主下气消食化痰破积。”故在上方基础上加佛手以加强疏肝理气之力。《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在治疗过程中始终注重顾护脾胃功能以防复发。

综上所述本例患者经大柴胡汤加味治疗后症状逐渐减轻并最终消失体现了中医经典古籍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时注重顾护脾胃以免复发也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通过本例医案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经典古籍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和服务水平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