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10/199|五行针灸常用穴位(附取穴图)

 明理有道 2023-12-01 发布于河南

五行针灸与传统定位不同的,在穴位名字中标注了“*”,穴位均附加了图片,在微信内阅读此文,单击取穴图片即可放大显示,欢迎你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也希望能给你带来方便。

关键词

(可以搜索下面的文字,快速定位)

阻滞内障附体内七龙外七龙
AE邪气夫妻不和出入阻滞十二官
任督阻滞瘢痕阻滞募穴第十章主管穴
原穴五输穴流注穴时令穴络穴
母穴子穴非主管穴背俞穴天窗穴

一、判断患者五行属性

五行针灸一般只使用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的穴位,实际操作过程中使用的腧穴数量则更少,并将腧穴分为主管穴和非主管穴。其中主管穴包括原穴、五输穴、流注穴/时令穴、络穴、母穴/子穴;非主管穴包括背俞穴和天窗穴。

二、疏通阻滞

2.1 祛除“内障(附体)”

五行针灸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睛来确定有无附体发生,要求患者注视医师的一只眼睛,而医师同样专注观察患者注视的眼睛(距离20cm左右,可伸出一只手,一只眼睛一只眼睛看),有附体的人对医生如比专注的眼神没有任何回避或其他反应(无法跟着移动眼睛、睛神经常有跳跃、医者感到自己面对一片空白,或有如临深渊之感等等。其实,五行针灸师是否决定到患者采用以上方法,首先要以与患者的谈话内容为依据,来甄别其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

针刺:

内七龙(鸠尾、天枢*、伏兔、解溪)

-鸠尾剑突下0.5cm左右,0.3-0.5寸深度

-天枢*(与传统穴位不同,为神阙穴旁开3寸,腹直肌边缘,双侧,0.5寸

-伏兔(大腿前侧面,膝横纹上7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之间,双侧,0.6寸

-解溪(足背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双侧,0.5寸

外七龙(百会、大杼、肾俞*、仆参

-百会(头顶正中,0.3寸

-大杼(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2寸,双侧,0.3寸

-肾俞*(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2.5寸,双侧,0.5-0.8寸

-仆参(足外侧,外踝后下方,昆仑穴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双侧,0.3寸

图片

大多数情况下,只针刺内七龙,先用泻法(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直刺得气,得气后每针再逆时针旋转180°)留针观察眼神(不允许超过20分钟,实践时,往往1-5分钟甚至更短,但也有15分钟的),内障祛除后,从左到右,提插得气,补法“拔针”,闭针孔。

治疗结束后,若检查无附体则不需外七龙治疗,若有则继续,操作方法与内七龙相同;外七龙治疗后检查无附体,则结束内外七龙治疗,无需再次使用,若有则在第二次治疗时继续祛附体操作,方法同前,每次5~20分钟。

2.2 祛除“AE(邪气)”:

皮下浅刺(双侧)肺俞、厥阴(心包)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

图片

针刺方法采用泻法,针刺时先左后右,刺入,留针,出针后不按压针孔。此法垂直浅刺入皮肤,透皮即可,松开手,浅刺入皮下,勿刺入肌层,针柄下垂45°为宜。待针孔周围皮肤红晕消失为邪气已祛除,起针,不闭针孔。一般需15~30分钟,也有留针超过1小时的。

2.3 纠正'夫妻不和”:

补至阴、复溜*(孕8月起禁针)、太溪*、中封*、腕骨、神门及主导五行之一行的原穴,右脉寸、关、尺强下左脉时使用。

                              

(左右滑动预览更多)

2.4 疏通“出入阻滞”(十二经脉或任督脉流注阻滞不通):

2.4.1十二经出入阻滞:先左后右,先阳经后阴经,针补

阻滞症状表现心理原因脉象
小肠膀胱外感、头痛、项强、眼部,耳及咽部不适等;
肩背、腰腿痛等;
不忍听、不忍看;
用脑过度;
不能“筛选”、分类、整理;
表达不清、口吃、结巴等。
左手寸脉(浮取,左寸为小肠)的脉力明显强于左手尺脉(浮取,左尺为膀胱)
大肠眼耳鼻的症状;过敏性鼻炎等;
便秘或腹泻;
放不下,不能释怀;
长期悲哀难解;
缺少灵感。
右手寸脉(浮取,右寸为大肠)的脉力明显强于右手关脉(浮取,右关为胃)

咳嗽等呼吸道问题;
乳房、胸腔等问题;

肠胃问题;

压抑愤怒;生闷气;
绝望感;
创造力难以发挥。
左手关脉(沉取,右关为肝)脉力明显强于右手寸脉(沉取,右寸为肺)
腹部、消化道问题;
胸腔、乳房不适等;
淋巴结问题;
饮食失常:纳差或易饿;
难以接受他人对自己的照顾;
对人的关心、照顾无处可施;
跟母亲的关系出现问题。
右手关脉(沉取,右关为脾)的脉力明显强于左手寸脉(沉取,左寸为心)
心包心悸、胸闷等;
乳腺问题;
泌尿生殖系问题;
不承认恐惧;
难以与人建里亲密关系;心中完全开放或设防。
左手尺脉(沉取,左尺为肾)的脉力明显强于右手尺脉(沉取,右尺为心包)
三焦偏头疼、肩痛、耳不适、手脚冷等;
寒热往来、口苦、目眩等;
思维不灵活;
缺乏视野、眼光;
右手尺脉(浮取,右尺为三焦)的脉力明显强于左手关脉(浮取,左关为胆)


十二官阻滞经络入口出口
小肠(火)到膀胱(水)阻滞手太阳小肠经(13-15时)-听宫

图片

足太阳膀胱经(15-17时)睛明(禁灸)

图片

-
(水)到心包(火)阻滞足少阴肾经(17-19时)-步廊

图片

手厥阴心包经(19-21时)

男:天池

图片

-
女:天泉

图片

-
三焦(火)到胆(木)阻滞手少阳三焦经(21-23时)-耳和髎

图片

足少阳胆经(23-1时)瞳子髎

图片

-
(木)到肺(金)阻滞足厥阴肝经(1-3时)-期门*

图片

手太阴肺经(3-5时)中府

图片

-
大肠(金)到胃(土)阻滞手阳明大肠经(5-7时)-迎香(禁灸)

图片

足阳明胃经(7-9时)承泣(禁灸)

图片

-
(土)到心(火)阻滞足太阴脾经(9-11时)-大包

图片

手少阴心经(11-13时)极泉*

图片

-

根据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气血流注顺序,通过脉象、临床症状等判断有无局部阻滞,如大肠与胃的阻滞,右寸脉浮取强于右关脉;又如当出现双脉皆沉取不应,则代表任督阻滞不通,可针刺会阴(禁灸)、承浆、长强、龈交(禁灸)

2.4.2任督阻滞:

会阴(禁灸)承浆长强龈交(禁灸)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备注:为了方便操作,一般是让患者在治疗床上侧卧屈膝,找外套盖住下体,医者在患者身后先针补会阴(1/3至1/2即可,不必针入10分)、长强(3/10寸);然后医者洗手,患者穿好衣服,再针刺承浆(1/10到3/10寸)、龈交(2/10寸),整个过程仍重视人文关怀。

祛除“内障”之后,要做AE和原穴,注意,最后要做原穴而不是其他主管穴;疏通“夫妻不和”或“任督阻滞”后,要做的也是主导一行的“原穴”。

2.5疏通“瘢痕阻滞”(如有)

瘢痕阻滞是指有具体病理体征的阻滞。如患者有外科手术史、骨折史、瘀血、肿瘤、水肿、挫伤、截肢,尤其是瘢痕经过经脉的情况,五行针灸认为这些体征可能提示卫气循行受阻。

治疗的方法参见《五行针灸指南(增补修订本)》第129页,将针刺入紧邻瘢痕上下之腧穴,顺着经络方向进针,施补法。

三、根据病人当下的需要取穴

医者需要一种洞察力,或者直觉(来自于对病人感受的体会)、灵感来选择穴位,照顾病人不同层次上的需要。

3.1募穴

募穴(front Mu point)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每一官都有各自的募穴,五行针灸通过按压募穴,诊察该经募穴是否有压痛,压痛可提示该经对应脏腑气血失衡(气血不和),压痛程度则提示气血失衡程度,可以辅助判断治疗效果。

募穴既可用于扪诊,也可用于治疗。根据《五行针灸指南(增补修订本)》第72页,一个患便秘的土行病人,天枢压痛,使用大肠经募穴天枢(胃经之穴)治疗,即为适当。有些情况下,募穴与病人五行所属不符,也可以使用,但必须是病人所属的五行已经得到多次治疗,而效果仍不理想,方能用之。如果病人中焦区一直冰凉,可以考虑使用中脘。

经络
募穴定位
手少阴(11-13时,君火)巨阙脐中上6寸
手太阳小肠(13-15时,君火)关元脐中下3寸
足太阳膀胱(15-17时,水)中极脐中下4寸
足少阴(17-19时,水)京门腰侧,章门后1.8寸,当第十二肋骨游离端下方
手厥阴心包(19-21时,相火)鸠尾脐中上7寸

膻中(禁针)平第4肋间,中庭上1.6寸,与神封相平
中脘脐中上4寸
阴交脐中下1寸
手少阳三焦(21-23时,相火)石门脐中下2寸
足少阳(23-1时,木)辄筋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四肋间隙中
日月乳头直下,前正中线旁开4寸,第7肋间隙中
足厥阴(1-3时,木)期门*乳头直下,中脘与建里中点的水平线上当肋弓下缘
手太阴(3-5时,金)中府平第一肋间隙,云门侧下1.6寸
手阳明大肠(5-7时,金)天枢*脐旁开3寸,当腹直肌外缘
足阳明(7-9时,土)中脘脐中上4寸
足太阴(9-11时,土)章门
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图片

3.2《五行针灸指南(增补修订本)》第十章所涉穴位

第一组:可用于治疗任何阶段的穴位

第一点:主管穴

第二点:以下三穴可在最初期主管穴基础上加入,以激活五行所对应之脏腑(二官)

用于土行者:

地机*滑肉门*
图片图片

用于金行者:

经渠
图片

第二组:治疗初期,通用于各行的穴位

治疗初期,适用于各行的穴位
神阙巨阙灵墟
图片图片图片
魄户膏肓神堂
图片图片图片

神阙穴和膏肓穴在连续几次治疗中,可反复使用,在治疗后期,先魄户再神堂。

第三组:治疗中后期可用于任何一行的穴位

极泉*
图片

第四组:治疗中后期除主管穴外各行分别可使用的穴位

劳宫(第四组,孕3月起禁针)
图片

诺娜老师最喜用的穴位名单(进一步选穴指南)

肝经期门*章门
图片图片
胆经风池日月京门
图片图片

图片

君火心经极泉*通里
图片图片
小肠经肩贞(禁灸)*臑俞(孕6月起禁针)
图片图片
天宗秉风
图片图片 
曲垣肩外俞
图片图片
肩中俞
图片
相火心包经郄门劳宫(孕3月起禁针)
图片图片
三焦经会宗天井(孕4月起禁针)
图片图片
(chì)丝竹空
图片图片

土:

脾经公孙大横周荣大包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胃经地仓头维缺盆不容*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滑肉门*天枢*上巨虚下巨虚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丰隆
图片

中府云门经渠(禁灸)鱼际(禁灸)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大肠温溜*
图片

涌泉*然谷(孕8月起禁针)肓俞灵墟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神藏俞府
图片图片
膀胱魄户膏肓神堂意舍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胃仓魂门志室*
图片图片图片

任脉与督脉穴

神阙(任脉,禁针,隔盐灸)巨阙(任脉)天突(任脉)*百会(督脉)大椎(督脉)
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陶道(督脉)身柱(督脉)筋缩(督脉)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穴位的选择方面(《指南》第155页),诺娜老师分四组穴位,第一组是“可用于治疗任何阶段的穴位”,包括主管穴,土的初期神性穴地机穴、滑肉门,金的初期神性穴经渠穴,包括用于清除阻滞的穴位;第二组是“治疗初期,通用于各行的穴位,比如神阙(隔盐灸,高血压者用巨阙)、灵墟、魄户、膏肓(补血,可灸7、14、21、49)、神堂(先予魄户,再予此穴)”;第三组是“治疗中后期可用于任何一行的穴位”,这组穴位包括所有任督二经、膀胱经外线以及肾经胸部腧穴,再加心经之极泉穴;第四组是“治疗中后期除了主管穴之外各行分别可以使用的穴位”,阳官(腑)相对于阴官(脏)往往有更多穴位可以选用,且我们自始至终要知道,对五行的正确判断,这个重要性,远高于对穴位的选择。

四、主管穴

根据患者五行属性,灸、针相对应的原穴或其他主管穴(五输穴、流注穴/时令穴、络穴、母穴/子穴等)

4.1原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共有“十二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在五行针灸中,对原穴的使用是根据对患者的五行属性的判定,选择相应五行属性的经络上的原穴。以木行人为例,只选用属于木行的肝胆二经,即胆经的原穴丘墟穴和肝经的原穴太冲穴。

使用时,先阳经后阴经,先左后右,灸3壮,针补。

十二经脉原穴
足少阳胆经(木)丘墟穴

图片

手少阳三焦经(相火)阳池穴(禁灸,孕3月起禁针)

图片

足厥阴肝经(木)太冲穴

图片

手厥阴心包经(相火)大陵穴(禁灸)

图片

手太阳小肠经(君火)腕骨穴

图片

足阳明胃经(土)冲阳穴

图片

手少阴心经(君火)神门穴(可灸5壮)

图片

足太阴脾经(土)太白穴

图片

手阳明大肠经(金)
合谷穴*(孕1月起禁针,可灸5壮)

图片

足太阳膀胱经(水)京骨穴

图片

手太阴肺经(金)太渊穴

图片

足少阴肾经(水)太溪穴*

图片

十二经脉各有原,脏腑原气过止处,

阴经原穴以输代,阳经原穴在输外。

肺原太渊大合谷,脾经太白胃冲阳。

心原神门小腕骨,肾原太溪胱京骨,

心包大陵焦阳池,肝原太冲胆丘墟。

注:大—大肠经;小—小肠经;胱—膀胱经;焦—三焦经

十二原穴歌

4.2五输穴

五输穴,分布于人体肘膝关节以下,即“井、荥、输、经、合”,《灵枢·九针十二原》有云:“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五输穴与五行相配,又被称为“五行腧(输)”。五输穴与五行的对应,最早见于《灵枢·本俞》,其中列举五输穴名时,对阴经井穴配以“木”,对阳经井穴配以“金”,但对其他四“输”穴则没有相应五行配伍。

及至《难经·六十四难》,则记载了五输穴的全部五行配合关系,即“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这一配属关系被五行针灸所沿用。五行针灸认为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可以为其所属脏腑分别注入五行之特质,因此每一经都五行俱全,每一行人也都五行倶全。

经脉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
手太阴(3-5时,金)少商(禁灸,孕7月起禁针)

图片

鱼际(禁灸)

图片

太渊图片经渠(禁灸)

图片

尺泽

图片

手阳明大肠(5-7时,金)商阳

图片

二间(孕9月起禁针)

图片

三间

图片

阳溪

图片

曲池

图片

足阳明(7-9时,土)厉兑(孕6月起禁针)

图片

内庭

图片

陷谷

图片

解溪

图片

足三里(孕8月起禁针)

图片

足太阴(9-11时,土)

隐白(禁灸,孕1月起禁针)

图片

大都

图片

太白(孕1月起禁针)图片商丘

图片

阴陵泉(禁灸)

图片

手少阴(11-13时,君火)少冲

图片

少府

图片

神门图片灵道

图片

少海

图片

手太阳小肠(13-15时,君火)少泽

图片

前谷

图片

后溪*

图片

阳谷

图片

小海

图片

足太阳膀胱(15-17时,水)至阴

图片

足通谷

图片

束骨

图片

昆仑

图片

委中(禁灸)

图片

足少阴(17-19时,水)涌泉*(孕8月起禁针)

图片

然谷(孕8月起禁针)

图片

太溪*图片复溜*阴谷

图片

手厥阴心包(19-21时,相火)中冲*

图片

劳宫(孕3月起禁针)

图片

大陵(禁灸)图片间使

图片

曲泽

图片

手少阳三焦(21-23时,相火)关冲

图片

液门

图片

中渚

图片

支沟

图片

天井(孕4月起禁针)

图片

足少阳(23-1时,木)足窍阴

图片

侠溪

图片

足临泣

图片

阳辅

图片

阳陵泉*(孕2月起禁针)

图片

足厥阴(1-3时,木)大敦

图片

行间

图片

太冲图片中封*曲泉

图片

五输穴与五行
六阴经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
六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

备注:阴经的“输”即为“原穴”;阳经的“原穴”在“输”之后。

阴经
输穴(即原穴)
阳经
输穴原穴

4.3流注穴/时令穴

五行针灸中的流注穴/时令穴、络穴、母穴/子穴的概念均来自下五输穴的五行配伍。

流注穴/时令穴源于传统中医的子午流注概念,但与传统的子午流注针法使用方法不同。五行针灸的流注穴/时令穴是根据患者的五行选择与之相应的季节、时辰配属的五输穴。举例来说,木行患者的流注穴/时令穴即为胆经腧穴足临泣和肝经井穴大墩,木行患者的流注穴/时令穴使用只在属于木行的春季或一天之中肝胆二经经气最为充足的时刻(足临泣用于23:00至1:00,大墩用于1:00至3:00 )

时令穴:木行人,用木之木穴,用于春天;以此类推

五行经络季节时令穴五输穴属性
君火Ⅰ手少阴(行,丙、丁月)Ⅰ8少府图片荥穴
Ⅱ手太阳小肠Ⅱ5阳谷图片经穴
Ⅲ足太阳膀胱(行,壬、癸月)Ⅲ66足通谷图片荥穴
Ⅳ足少阴Ⅳ10阴谷图片合穴
相火Ⅴ手厥阴心包(行,丙、丁月)Ⅴ8劳宫图片荥穴
Ⅵ手少阳三焦Ⅵ6支沟图片经穴
Ⅶ足少阳(行,甲、乙月)Ⅶ41足临泣图片输穴
Ⅷ足厥阴Ⅷ1大敦图片井穴
Ⅸ手太阴(行,庚、辛月)Ⅸ8经渠图片经穴
Ⅹ手阳明大肠Ⅹ1商阳图片井穴
Ⅺ足阳明(zhǎng)(行,戊、己月)Ⅺ36足三里图片合穴
Ⅻ足太阴Ⅻ3太白图片输穴

备注:关于五行和季节的对应,尚有不同的理论解释。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一些学者认为:

“五行原来的意义是天地阴阳之气的运行,即五个季节的变化。《吕氏春秋》把五行直称为'五气’,意义更为明显,五行即一年中的五个节气,或五个季节。后世将五气应用到其它方面,则是人们对五行观念的附会和发展。”

五季来自以“河图”为背景形成的十月太阳历,一年分成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一年分五季,每季为两个月七十二天,每月为三旬,每旬十二日,上半年为阳年,下半年为阴年,分别从冬至(阳旦)、夏至(阴旦)为起点,每一年所余的5~6天分二次(冬至、夏至)用于过年节,不计入月数的划分,一年为五行,两个月为一行。

现行学院教材认为,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立春(2.2-2.5)到立夏(5.5-5.7)为春季;立夏(5.5-5.7)到立秋(8.7-8.9)为夏季;夏至(6.21-6.22)到处暑(8.22-8.24)为长夏;立秋(8.7-8.9)到立冬(11.7-11.8)为秋季;立冬(11.7-11.8)到立春(2.2-2.5)为冬季。交节时间在一个的范围内浮动,每年可能不一样,需参照当年日历。

五行针灸格外强调“感觉”的重要性,在治疗的过程中,如果一位木行的患者感觉到自己仿佛进入到了春天这个季节(实际上这时候并非春季),五行针灸师也可以考虑对该患者使用时令穴。

流注穴:木行人,用木经之木穴,用于木经当令之时辰;以此类推

五行经络时间流注穴五输穴属性
君火

Ⅰ手少阴午时11-13时Ⅰ8少府图片荥穴
Ⅱ手太阳小肠未时13-15时

Ⅱ5阳谷图片

经穴
Ⅲ足太阳膀胱申时15-17时Ⅲ66足通谷图片荥穴
Ⅳ足少阴酉时17-19时Ⅳ10阴谷图片合穴
相火Ⅴ手厥阴心包戌时19-21时Ⅴ8劳宫图片荥穴
Ⅵ手少阳三焦亥时21-23时Ⅵ6支沟图片经穴
Ⅶ足少阳子时23-1时Ⅶ41足临泣图片输穴
Ⅷ足厥阴丑时1-3时Ⅷ1大敦图片井穴
Ⅸ手太阴寅时3-5时Ⅸ8经渠图片经穴
Ⅹ手阳明大肠卯时5-7时Ⅹ1商阳图片井穴
Ⅺ足阳明
辰时7-9时Ⅺ36足三里图片合穴
Ⅻ足太阴已时9-11时Ⅻ3太白图片输穴

4.4络穴

络穴是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的穴位,具有联络、散布的作用,在五行针灸中,络穴被用来纠正表里两经(阴阳两脏)气血失衡的情况,失衡情况可通过脉诊来判定。纠正失衡时,对虚弱的一经络穴施以补法。举例来说,如果患者为木行,其肝脉弱于胆脉(分裂脉),则使用肝经的络穴,即光明穴,对其施以补法。

十二经脉络穴
足少阳光明穴

图片

手少阳三焦外关穴

图片

足厥阴蠡沟穴*

图片

手厥阴心包内关穴(孕4月起禁针)

图片

手太阳小肠支正穴(孕6月起禁针)

图片

足阳明丰隆穴

图片

手少阴通里穴

图片

足太阴公孙穴

图片

手阳明大肠
偏历穴

图片

足太阳膀胱飞扬穴*

图片

手太阴列缺穴*(孕6月起禁针)

图片

足少阴大钟穴*(孕3月起禁针)

图片

”赤羽氏测试“所涉穴位

图片

图片

十二经的络穴,在五行针灸当中,可以在“赤羽氏测试”之后,辅助纠正左右不平衡,亦能沟通成对的阴阳二官的气血,可用于纠正表里两经气血不平,这种不平浮取、沉取脉压差较大,如上述的例子,五行针灸称这种脉为“分裂脉”。

脉象表现为分裂脉,则证明出现了同行间的经气阻滞,此时需要细心对比,可补气虚一经之络穴。根据《五行针灸指南(增补修订本)》第125页,同行之间的阻滞一般很少出现。

为什么同行之间的阻滞一般很少出现呢?可能是因为表里两经之间自洽与沟通的能力较强,一般不需要额外干涉。

此外,络穴还有任脉的鸠尾穴、督脉的长强穴、脾(气血生化之源,统血)之大络的大包穴。

肺络列缺偏大肠,胃络丰隆脾公孙,

心络通里小支正,膀胱飞扬肾大钟,

心包内关焦外关,肝络蠡沟胆光明,

脾之大络是大包,任络鸠尾督长强。

注:偏——偏历;小——小肠经;焦——三焦经

十五络穴歌

4.5 母穴/子穴

母穴和子穴,即与患者五行属性相对应的表里二经上,与患者五行属性的五输穴形成母、子关系的五输穴。举例来说,木行患者对应木行的肝胆二经,“木”之“母”为“水”,因此木行人的母穴为胆经五腧穴中属水的荥穴侠溪和足厥阴肝经属水的合穴曲泉;“木”之“子”为“火”,木行人的子穴为足少阳胆经属火的经穴阳辅和足厥阴肝经属火的荥穴行间。

五行经络母穴
五输穴属性子穴五输穴属性
君火

Ⅰ手少阴心经

少冲

图片

井穴

神门

图片

输穴
Ⅱ手太阳小肠经

后溪*

图片

输穴

小海

图片

合穴
Ⅲ足太阳膀胱经

至阴

图片

井穴

束骨

图片

输穴
Ⅳ足少阴肾经

复溜*

经穴

涌泉*

图片

井穴
相火Ⅴ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

图片

井穴

大陵

图片

输穴
Ⅵ手少阳三焦经

中渚

图片

输穴

天井

图片

合穴
Ⅶ足少阳胆经

侠溪

图片

荥穴

阳辅

图片

经穴
Ⅷ足厥阴肝经

曲泉

图片

合穴

行间

图片

荥穴
Ⅸ手太阴肺经

太渊

图片

输穴

尺泽

图片

合穴
Ⅹ手阳明大肠经

曲池

图片

合穴

二间

图片

荥穴
Ⅺ足阳明胃经

解溪

图片

经穴

厉兑

图片

井穴
Ⅻ足太阴脾经

大都

图片

荥穴

商丘

图片 

经穴

结合上图,可以理解《五行针灸指南》第六章(P96-102)或者《五行针灸指南(增补修订本)》第九章(P142-149)的内容。

4.5.1利用相生关系转化经气

1)补

将气血转化至相对不足的一行/脏腑(针用补法)。此时经气由母传子,阴脏到阴脏,阳腑到阳腑。如护持一行气血不足,则补其母之阴阳二穴;如护持一行气有余,则泻其子行之阴阳二穴,把经气引至子行。

2)泻

泻气有余一行/脏腑的经气(针用泻法)。此时经气通过母子关系实现转化。

4.5.2利用相克关系转化经气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把经气引到护持一行,而不是从护持一行引出。有两种方式,一种简单,一种复杂。

1)简单方式

转化通过相克关系,由祖传孙。

2)更复杂的转化方式

这里经气在相克循环中继续转化,由曾祖传曾孙,需中间五行作为携带,过程如下述:

例如:从土引经气至木

针①:中封(肝经之金穴)

针②:(携带针)太渊(肺经之土穴)

(也可试用另一条替代途径:由土到水再到木)

4.5.3转化经气的步骤

选择最短路线,使用最少穴位。

避免使用通过心的路线,因为据日本(针灸)传统,心乃神圣之官。

永远沿着五行相生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化。

如转化途径另一行或脏器,作为携带者之一行或脏器,不会带走流经此处之经气。

4.5.4针刺步骤

任何情况下,一律先针左侧后针右侧。

先针气虚之一行,略带补意,留针。

针作为携带者之脏器所属经脉,略带补意,留针。

勿针气实代泻之一行。

最后,给气虚待补之一行穴位充分施补后,立即出针。

原来留在携带者经脉之针无需再补,出针。

必要时,可使用络穴使经气从阴脏转到与之相表里之阳腑,不过很少有此需要,因为经气通常在表里脏腑之间得到自动协调。

理论上讲,经气可从任何一脏腑或五行转化至另一脏腑或五行,但一定要按五行相生顺序。但临床上,某些转化更经常用到,因为相对而言,五行中之木与土,较之其他行如水与相火(主精气之储备),常常经气有余。

最常用到的转化,参见《五行针灸指南(增补修订本)》第148页。

4.5.5涉及火行的经气转化

对于经气转化,君火和相火应作为两个不同五行看待。经气不能在君相二火之间相互转化。如果需要小肠之气补三焦之气,必须通过整个五行循环,直到经气传到火的另一面。临床上从没有这样去操作,但理论上可实现。

4.5.6在同一五行内,经气由一官传给与之成对的另一官

此处要用到络穴。如肺经之气弱于大肠之气,可用列缺调整肺与大肠之经气。此失调可通过脉象发现,成为分离脉。同样,实际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

4.5.7经气转化的总结

由于某些五行的能量易于偏盛,因而一些经气转化方法比另一些更经常使用。比如,属木和土的脏腑常常比水的二官和心包/三焦相对强一些,后者(水及相火之官)为我们提供精气准备。

五、非主管穴

主管穴,是最直接、最安全作用于十二宫的一组穴位,相关表述已如上述。非主管穴与患者五行判属相关性不大,包括背俞穴和天窗穴。

①背俞穴(AEPs,Back Shu Points)中有与十二官相对应的穴位,因此对十二官的作用十分直接并且力量强大。但是与主管穴不同,五行针灸认为,正因为背俞穴直接对应十二官,因此相对地更不安全,容易引“邪气”深入,所以背俞穴一般用于去祛邪治疗之后。常用的背俞穴包括:肺俞、心包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但五行针灸认为“心”为君主之官,故而心俞一般不进行针刺(针刺心包俞发现针孔周围有红斑,排除体质敏感后,判断为有邪气,此时再针刺心俞,浅刺),在五行针灸中尽量避免与“心'有关的穴位。

部分背俞穴
脏腑俞穴脏腑俞穴
肺俞心包厥阴俞
心俞肝俞
胆俞脾俞
肾俞*大肠大肠俞*
小肠
小肠俞*膀胱膀胱俞*


图片

背俞穴
英标穴位名定位针灸
Ⅲ13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2寸。丄3-5,7-20
Ⅲ14厥阴俞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2寸。丄3,∆7
Ⅲ15心俞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2寸。丄3,∆3
Ⅲ18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2寸。丄3,∆7-20
Ⅲ19胆俞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2寸。丄3-5,∆3-15
Ⅲ20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2寸。丄3-5,∆7-20
Ⅲ21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2寸。丄3-5,∆7-21
Ⅲ22三焦俞*第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2.5寸。丄3-5,∆7-20
Ⅲ23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2.5寸。丄5-8,∆3-15
Ⅲ25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2.5寸。丄8-10,∆7-20
Ⅲ27小肠俞*横平第1骶后孔,后正中线旁开2.5寸。丄8-10,∆7-20
Ⅲ28膀胱俞*横平第2骶后孔,后正中线旁开2.5寸。丄8-10,∆7-15

②天窗穴(Windows of the Sky),顾名思义,即人体与外界之间的窗户。天窗穴是针对患者的“神”的穴位(Peter Eckman.In the Footsteps of the Yellow Emperor-Tracing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M].San Francisco:Long River Press,2007:96),对患者的“精神灵魂”有特殊的作用。人在受到外界环境的压力时,可能会固步自封或者思维容易进入死胡同,使用天窗穴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开启和关闭心灵之窗,帮助人们认识真实的自己与外界。天窗穴通常不轻易使用。(《五行针灸指南》第104-105页)

顺序经络天窗穴
手少阴心经(11-13时,君火)-
手太阳小肠经(13-15时,君火)天窗

图片

天容

图片

足太阳膀胱经(15-17时,水)天柱

图片

足少阴肾经(17-19时,水)-
手厥阴心包经(19-21时,相火)天池(男)图片
天泉(女)图片
手少阳三焦经(21-23时,相火)天牖(yǒu,禁灸)

图片

足少阳胆经(23-1时,木)-
足厥阴肝经(1-3时,木)-
手太阴肺经(3-5时,金)天府(禁灸)

图片

手阳明大肠经(5-7时,金)扶突

图片

足阳明胃经(7-9时,土)人迎(禁灸)

图片

足太阴脾经(9-11时,土)-
CV(ⅩⅢ)任脉天突*

图片

GV(ⅩⅣ)督脉风府(禁灸)

图片

图片

根据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并非每条经络都有天窗穴,心经没有天窗穴,但与其相表里的小肠经则有两个天窗穴,这是出于对心经的保护。肝胆二经都为木行的天窗穴,木行的每个腧穴都是面向未来、面向外界的,这与木的特性有关。

对于木,可以用胆经目窗穴,位于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图片

——————

上述选穴总体以判断患者五行性为主。五行针灸的初次治疗,第一次只有AE和原穴是必要的,第一次治疗的主管穴都以原穴作为结束,在后续治疗中,一般以其它主管穴结束治疗,原穴仍可被选用。原穴的操作方法为先艾灸,再以补法针刺。

本篇笔记的所有穴位均参考自《五行针灸指南(增补修订本)》,在本文中,不同功用的穴位共出现262次,排除重复后,共169个(详情可见上面的视频)。佟博然老师说,五行针灸常用的取穴有42个,包括内七龙4个、AE6个、原穴12个、阻滞13个、任督4个、夫妻不和6个(3个与原穴重复)。在这些穴位中,有少数穴位是孕妇(孕至某阶段起)禁针的,选穴时要灵活,确保安全。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