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午饭时得知老吴是天门人,老家在渔薪镇,父母已经搬来天门市区,老吴今天就在天门探望父母,于是约了下午碰面,晚上一起吃饭。 从石家河镇到天门博物馆约15公里,中间我要拐到龙嘴遗址看一下,资料上说这个遗址位于天门市石河镇吴刘村、张巷村。6公里到吴刘村口,在里面转了一圈,根本没有什么古遗址的痕迹,只好退回到大路上。 刘建国《江汉平原史前人地关系研究》有一张龙嘴遗址的数字表面模型图,中间突出的那条线代表的应该是高速公路,即许广高速,编号G0421。以此作为参照,再比对卫星地图,可以分辨出龙嘴遗址的位置,其中间位置在吴刘村到张巷村的乡道的中间,一个叫洪山庙场的地方,距我转悠的吴刘村仅700米。 遗憾错过了龙嘴遗址,对这一类没什么名气的古遗址还是要预先做好功课。 郭伟民《汉东地区史前聚落演进》曰:在大溪--油子岭文化时期,汉东地区的聚落还不多,其分布地点都集中在大洪山南麓的山前剥蚀低丘和岗状平原上,不见于河湖平原,目前为止,低于海拔35米的河湖平原没有发现遗址。因为南部河湖平原还未成陆,仍是江汉平原大片水域即古云梦泽的所在。 据周凤琴《云梦泽与荆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当时云梦泽的北缘已经到了现在天门一线,相当于河湖平原的一大部分都应该在云梦泽的范围之内,发源于大洪山南麓的众多小型河流由北向南流入古泽。龙嘴遗址是这个区域最南部的一个聚落,龙嘴以下,即为低洼的湖沼区域。 龙嘴遗址平面呈不规则圆形,主要堆积集中在遗址的南部,相当于大溪文化油子岭类型时期,这里是环壕聚落,油子岭文化以后即开始筑城。解剖发现,城墙高2.7米、底宽18米,并且有两次筑城行为。城呈不规则圆形,南北长305米、东西宽265米,城内面积约8万平方米。 龙嘴古城是目前发现的汉东地区最早史前古城,它是否可以作为当时汉东地区的一处中心聚落,还没有更多的证据。相距很近的谭家岭遗址在面积上不亚于龙嘴,屈家岭遗址的面积也很大,还无法判断这个时期同时存在的屈家岭、谭家岭、龙嘴遗址哪个更重要。从聚落所处的位置来看,龙嘴在岗状平原向湖沼过渡的前沿地带,谭家岭位于岗状平原台地,屈家岭位于山前台地。 龙嘴遗址的陶器,收藏于天门市博物馆 在此需要整理一下的是,油子岭文化早期的最早的城在龙嘴,油子岭文化鼎盛时期屈家岭聚落群最大,屈家岭文化时期最大的聚落群在石家河,一直延续到石家河文化时期,而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中心进一步往东转移,盘龙城大概是那个时期的中心,至少是中心之一。也就是说,汉东地区命名的考古学文化的地点,基本都不是该文化的中心城址。也许这是考古学文化的常态。 回到大路,空中开始飘小雨,回望石家河,一片雾色。没由来地想起岳武穆的满江红: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前面经过一条河,可能是开挖汉北河之前的河道,天门河故道。 另外几个展馆是与本地民俗有关,比如皮影戏、花鼓戏、糖塑、纸花等,对于我这样的外地人,感觉这些民俗全国各地都有,不是很清楚为什么竟陵或天门。 转了一圈,离开博物馆。我们一起去对面的西湖,陆羽故园在此,湖中心的小岛上一座十多层的茶经楼,也是茶文化博物馆。 站在茶经楼的第十层,远眺天门西湖和天门城区,老吴感慨天门这样的小县城已经如此繁华,当年天门中学闻名全国时,此处还是城北的荒芜之地。八十年代时,天门中学的高考录取率几乎是百分百,堪称奇迹,而且很多学生进入名校。而我考进海门中学时,还只是“半只脚跨进大学校门”,已经感觉光宗耀祖了。 陆羽因《茶经》被尊为茶圣,天门本地不产茶叶,陆羽经十余年,走了三十二个州,到各个产茶之地考察。他游历时正值开元盛世期间,《资治通鉴》说那时候唐人可以不带刀,安全地行走万里。等他游历回来,“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爆发,陆羽只能避居笤溪,写作《茶经》。 从公园东门出来,酒店就在前面不远处。 放下自行车,老吴带我们去吃本地菜,他告诉我们正宗的天门菜是蒸菜,要三种蒸菜,主要看蒸芋头的水平。这又与我老家相似,我们海门的万年芋头也是美味,只是我们比较少蒸,而是红烧,或者直接白水煮。 中间那个是天门三蒸 吃好天门菜,与老吴告别,明天搭车去武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