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卷 第二章 生命的本源

 东方柏桑 2023-12-03 发布于四川

第二生命的本源

“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生化万物”,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中医生命观的基石。中医的生命观始终围绕着“气”这个独特的概念,思考着人类的生老病死。所以,中医认为:生命就是有型“气”,“气聚则生,气散则亡”。而“形”者,乃精、气、神之舍也,从生命的诞生到生命的消亡,“气”承载着生物生的全部过程。从最简单的本源思维出发,生物就是物质之体,也是能量之躯,是具有生命体征的物体。中医认为:人体主要是由三类“气”(三类物质聚集而成的

这三类物质分别是:

1、碳元素类物质(又称先天碳基物质),是构成人体躯体、骨骼、器官的主要物质,来源于胚胎时期形成的“元气”。在1979年11所中医院校合编的《中医药词典》中,将元气与“原气”并注,原气亦称元气。包括元阴和元阳之气。《难经·三十六难》云:元气禀受于先天而赖后天荣养而滋生,由先天之精所化,故名。它发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通达全身,推动五脏六腑等一切器官组织的生理活动,为生化动力的源泉

黄帝内经》中没有明确提出“元气”。“元气”最早是由汉哲学家提出来的,如东方的苏格拉底王充公元27年—97年关于“元气”的见解很明显地受到《黄帝内经》气学理论的影响。宋·张载以“太虚”(太虚即气)为万物之源,也是受了《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思想的启发。医学著作中,第一次提及“元气”的书籍是《难经》。根据《伤寒杂病论》序文中曾记载《八十一难》的名称,一般认为其成书年代当在东汉。《难经》继承了《黄帝内经》的气学理论,并有所补充和发展。可以推测,《难经》所论“元气”显然与汉代哲学家提倡“元气”之说有关。由此可见,哲学不死,中医不亡。唯物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成就始终密不可分,血肉相关。

2、声、光、电、磁、波类物质(又称硅基物质),是构成人体心智、思维、精神状态的主要物质,来源于胚胎时期形成的“真气”。《灵枢刺节真邪篇》:“真气者,所受于天,与水谷气并而充身也”。在1979年11所中医院校合编的《中医药词典》中,将真气注解为“正气”。《灵枢.小针解》:“神者,正气也”。可见真气不仅是人体心智思维形成的前提,也是人类“体质”的决定因素。神是气的本性,是变化着的“气”人体的精神、思维、意识更是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黄帝内经》将精神活动归纳为“魂、魄、意、志、思、虑、智”,其外在表现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且为五脏分司。张景岳释“魄”“能动、能做,痛而觉”,可见,精神活动还包括了冷热疼痛感觉和运动功能在内,故《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病机十九条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综上所述,真气—正气—卫气—神气—体质—冷热疼痛—心智思维—硅基物质,是有内在关联的,是在一条“硅基能”线路上的“气化”表象。硅基物质通常是指含有硅元素的化合物,是一氧化硅(SiO)和二氧化碳(CO2)的化合物。所以,不排除人体自带或自动合成和修复硅基类物质的能力。

3、空气、水、食物(又称生命依存物质又称“后天碳基物”),是为生物提供基本生存保障、维系生命延续的主要物质。源于后天的“水谷之气”。水谷之气,又称“营气”。《灵枢·营卫生会篇》云:“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灵枢.营气》云:“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灵枢·决气》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综合《灵枢》中的这三段论述,基本上将营气来龙去脉说了个透彻,也顺带把涉及的重要参与、路径、表现形式等,交代了一个清晰的思维脉络。

古人在当时各种条件有限的先秦时期,凭借象数思维,从宇宙中混沌的物质世界里,将元气、真气确定为生命的本源,又探知营气为支撑生命延续之泉源,从此便支撑着中医基础理论持续发展和无限拓展对人体的认识和探索,以至于今天从任何一个角度,审视中医对生命本源的认识,她都在一个完美框架中。

了解和认知关于中医对生命本源认识,最终目的,还是立足于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中医学基础理论为宗旨。如元气的缺损或不足所导致的疾病;真气外延与内涵的生理界定;真气缺损和体质的类型与体征中医对心、脑、髓、神、心智的生理病理进一步认识;还有正气与卫气的职责界定等等,都是有待于理清各种概念。中医发展创新,首先需要统一认识,统一标准,统一概念,特别是对最基础的理论。基础不牢,概念模糊,守正就是一句空话。

本篇引用的都是《内经》中的原文:第一,气是物质;第二,气是生命的本源,是构成人体生命以及身形、精气神的基本物质;第三,《内经》试图用气这个共同的物质基础,统一说明自然万物医理医术、人体生理、精神感悟病因病理、临床诊断、针药治疗等基本原理经过两千三百多年的理论推导、临床实践,继续证实了“气”就是人体生命及其活动的总根源。

小结:在叹服古人对“混沌”之“气”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和分类的同时,中医能否从“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模糊、朦胧思辨中,进一步系统地理清并升级人体生、老、病、死过程中以上三类物质的“气化”机理,以指导中医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各环节的临床实践,同时开启中医对新兴的临床基因病学的“后天”认识及其调理的尝试,这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