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对普通人,只有两件事靠得住

 闻道有术图书馆 2023-12-07 发布于福建
本篇为《曾国藩家书》修身卷解读第5篇,字数 1643 字,预计阅读时间分钟           
家书原文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经典语句


原文: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

译文: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只有进德、修业两件事靠得住。进德,指的便是孝悌仁义这些品德;修业,指的是吟诗作文和写字这方面的本事。这两件事,都是可以由我们自己做主的,有一尺的进步,便是我们自己的一尺;有一寸的进步,便是我们自己的一寸。今天进了一分德,便可算是积了一升谷子;明天修了一分业,又算攒了一分钱。品德和技能都有所增进,那么家业也就一天天兴旺了。至于功名富贵,这些都是由命运决定的,我们自己一点也不能做主。

内容概要


这封信曾国藩跟弟弟们谈的主要还是“进德”、“修业”这两件事。

核心观点是:只有“进德”、“修业”这两件事靠的住,属于“控制圈”范围内。而功名富贵,命里决定,自己无法做主,属于控制圈外。还举了从前某个官员托自己门生(本省学政)给两个孙子帮忙的事情作为例子佐证。

解读启示


进德和修业,出自《易·乾·文言》: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进德”做什么?

曾国藩说是最实在的“孝悌仁义”之上。

正如他这封家书也提到的《尚书》所写

非知之艰,行之维艰”。

认识事物不难,实践才是最难的。

知道道理简单,做起来很难。

他说,修德好像是积累粟米,每日修一德,便是积累了一颗粟米。

修德,需要的是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不能懈怠。

对于当下人们而言,还要面临巨大的心理障碍挑战:有德之人吃亏不讨好的悖论。

如换个角度去思考突破当下修德困境,

“吃亏是福”、“求得心安”、“后世福报”,

也许是一些精神安慰和解脱吧。

对于我们大多数跟曾国藩家世背景相似的普通的人来说,

千年传承修德正道依然值得坚守,

这是当世普通人可以选择的生存之道,

因为它已经陪伴千年来的普通人熬过那些漫长的苦日子,

因为它依然流淌在多少中国老百姓的日常行为里,只是静静不语,

古代及近代普通老百姓更苦。

没有数代人某些方面(懂得都懂)的熏陶、浸润和传承,

仅从书上、他人学到的所谓人性谋略心法,容易走火入魔,自己小心一些。

“修业”做什么?

曾国藩认为要落实在“诗文作字”之上。这是当时科举制度下的必然选择。

今日普通人的“修业”修什么?

读书的修自己学业,创业的修自己事业,上班的修自己职业。

我们能够把握住的,也不过是当下正在做的事情。

专注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做到极致,这就是“修业”。

网络制造了很多焦虑,为什么焦虑?

人人都可以看到别人嘴上或视频里营造出来的“海市蜃楼”,

却不可得,所以“焦虑”。

人人似乎都在谈论“阶层跃迁”、“圈层突破”的困境及似是而非的观点,

挑动着流量情绪,却不过是镰刀割韭菜。

如果去读读历史,算算各个朝代科举制度的录取率数据,

就知道这种概率是多少,也就清楚自己的心和力应安放在何处。

贵为曾国藩,所能嘱咐自己弟弟们的,除了“诗文作字”之外,也无他法。

他当然很清楚作为普通人的困境,他是过来人,但从不强迫每个弟弟都跟自己一样的人生目标,走一样的人生道路,他很擅长于发现自己弟弟们不同的天资、禀赋,很擅长于褒扬每个弟弟身上的优点,让他们尽量去发挥自己的禀赋,作为兄长,比当下很多父母做的都好,非常难能可贵。

比如他夸四弟诗写得很好,说四弟如果以后多写诗,也很好,就是要坚持

比如他说六弟,天分比其他几个弟弟要高一些,一次失败没事,卧薪尝胆不放弃

比如他夸九弟,劝他治家的方法很有道理,他很高兴,很欣慰。

普通人,也是可以按照自己个性、禀赋,找到自己适合的路。

无论古时,还是今日。

PS:从最近几篇文章数据来看,平台对于此类文章不推荐流量,不知道其中具体原因。如您喜欢,点个在看,点个赞,原创码字不易,谢谢。

若喜欢,点个在看,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