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6岁北大教授夫人,断食断水4天结束生命,留下几句话引人深思

 黑灰情报局 2023-12-09 发布于福建





记得有位博主曾经说过:

“如果你感到心情郁闷,不妨去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外转一圈,那里的病人正在和死亡做斗争,从他们身上你可以看到人们对“活着”的渴求,回来后你的心情自然好受很多。”

正如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对于死亡一般人都很恐惧,总是想法能多活一天,再看看家人,再看看这个世界。

然而有位96岁的北大教授夫人陈思寇,却给我们带来了另一种思考。

这位老夫人在得知自己患癌后,她对自己的生死看得很开,不仅拒绝手术,甚至连药也不愿吃,仅靠自己的意志支撑。

病情恶化后,她选择断食断水在家中度过了生命的最后4天,同时还留下了一句引人深思的话语。


1921年,江苏一个不起眼的农村家庭迎来了一个小生命,她就是陈司寇。家中已有三个哥哥姐姐,她排行最小。

但好景不长,五岁时,母亲因病离世,留下父亲和这群孩子们相依为命。为了治疗母亲的病,家里欠下了巨额债务,生活十分艰难。在这种环境下,陈司寇比同龄人更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她从小就明白,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她不想早早地结婚,不想被困在家庭琐事中。

从十岁起,她开始在亲戚家轮流居住,不仅要忍受寄人篱下的尴尬,还要为了生活费和学费打工。

但这一切都没有击败她,最终,她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入了北大的教育系。

在北大,陈司寇遇到了赵宝熙,一个和她有着相似经历的男生。赵宝熙也来自一个贫困家庭,他十岁才上小学,为了读书,他做过各种工作,包括在饭馆打工和当木匠。

因为相似的遭遇,陈司寇和赵宝熙成为了知己,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他们被彼此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互生好感,最终走到了一起。

新中国成立后,陈司寇和赵宝煦各自在自己的领域,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司寇回到北京,在北京担任中学教师,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一直教到退休,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

而赵宝煦则留在北京大学政治系任教,后来被任命为国际政治系主任,成为北大新政治系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当代中国政治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两人虽然领域不同,但都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做出了毕生的贡献。

他们虽然各自在工作中忙碌,但总是能够默契地将生活和工作协调得井井有条。

除了在各自的事业上闪闪发光,在家庭中也足够平淡幸福。他们婚后有了三个孩子,悉心抚育他们长大成人。

陈司寇和丈夫赵宝煦两人,可以说是真正的灵魂伴侣。之间的感情深厚而纯真,就像那些岁月中沉淀下来的美好记忆,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退休后的他们,更是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们像那些热恋中的年轻人一样,一起外出旅游,欣赏各地的美景,品尝各种美食。他们还参加各种老年活动,结交更多的朋友,丰富自己的生活。而在家里,他们会一起研究共同的兴趣爱好,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园艺,都能让他们找到共同的话题和乐趣。

然而,再美好的爱情也总有一天要面对生死离别。在陈司寇91岁那年,她送别了陪伴自己一生的丈夫。

那一刻的心痛和无助,是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的。

但是,陈司寇并没有一直沉溺在悲痛之中无法自拔。她明白,生活还要继续,而丈夫希望看到的,也是她坚强、快乐地生活下去。

陈司寇的子女们担心父亲突然离世后,母亲会承受不住打击,于是纷纷提出要将她接到身边照顾。然而,陈司寇却坚决拒绝了他们的好意。

她告诉孩子们不要过分牵挂自己,安心工作就好,一个月见上一两次就已经足够了,不必每天都来,她不希望自己的事情成为孩子们的负担。

大多数老人害怕独居,而陈司寇很不一样。“我有手有脚,生活还能自理,头脑也没啥问题,不需要人照顾。”

子女们还是不放心,于是提出给陈司寇请保姆或小时工的建议。但陈司寇依然拒绝了。她表示自己一定可以照顾好自己,让子女们放心。

看着母亲如此坚决的样子,子女们虽然担心,但也不好再继续强求,只能答应她的要求,平时多打电话回家询问近况。

陈司寇深知,老年人独自生活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两方面:身体健康和精神孤独。为了应对这两个问题,她精心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日程安排。

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活力,她每天清晨六点准时起床,先在家中进行简单的锻炼,然后外出买菜、准备饭菜。

此外,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多彩,陈司寇还积极寻找和学习新的兴趣爱好,这样可以帮助她将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上转移开,找到精神寄托,避免被负面情绪所困扰。

她常对朋友们说,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老年人只能看到自己的衰老和围绕在身边的家人,但实际上,老年人的世界也可以很广阔。

只要愿意去寻找和追求自己内心的渴望,就会发现有无数有趣的事情等待着她们,孤独自然就不会存在。

然而,岁月不饶人,疾病终究还是找上了她。2015年,陈司寇的左肾被检查出有一颗肿瘤。面对这种情况,医生和家人都建议她进行手术切除。

但她却轻轻地笑着说,人活这么久,生病是难免的,没必要再为此大费周章。她认为生老病死都是大自然的法则,无需紧张。

于是,她坚决拒绝了治疗建议,选择回家继续平静的生活。

不过,拒接手术治疗并不意味着坐着等死,陈司寇有着自己的抗瘤方法。

她知道肿瘤喜欢酸性,不喜欢碱性,所以基本戒掉了大鱼大肉。

她每天的生活跟以前没有什么不同,该起床起床,该买菜买菜,仿佛忘了自己是个病人。

她还特别嘱咐子女们三件事:不要通知学校,不要通知亲友,也不要让人来探望她。

就这样过了两年,2017年4月底,陈司寇已经96岁了,各种疾病接踵而来。

也许陈司寇老人已经预见了生命的终点,她决定通过断食断水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希望这样能让自己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走得更快一些,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和给子女带来的负担。

在她即将离世的时候,看着床边围满了眼睛红肿的孩子们,陈司寇老人安慰他们说:

“实际上,最难的不是我,而是你们。我的痛苦很快就会消失,但你们的痛苦却会持续很长时间。所以,你们不需要再劝我或安慰我。我早些离开,或许对大家都是一种解脱。”

2017年10月21日,经过四天的绝食,陈司寇老人安详而体面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命的终结?

这是一个无比沉重却又无法回避的话题,它触及到我们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和思考。

生命的终结,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现实,无论我们愿意与否,它总会在某个时刻如期而至。

在生命即将走向尽头的时刻,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

有些人可能会选择通过积极的治疗和药物来尽可能地延长自己的生命。他们追求生命的长度,即使这个过程中充满了痛苦和副作用,也愿意承受。

然而,也有些人会选择通过自然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他们不再追求生命的长度,而是追求生命的质量。他们希望尽可能地减少痛苦和麻烦,让生命的结束过程尽可能地平和和舒适。

这两种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因为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期待。人各有志,这是我们应该尊重的。

陈司寇老人的生活方式无疑给了我们另一种范本,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面对生命的终结,我们可以选择优雅和从容。

她以平和的心态接受生命的自然规律,既不过度追求生命的长度,也不过度恐惧生命的结束。

她用自己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后半程可以如此美好而有意义。


感谢您读到最后,点个“赞”+“在看”,并“分享”给更多人看。

本文作者:黑小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