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零碳园区 | 精选五大零碳园区案例,让你更直观

 蓝林观海 2023-12-10 发布于河北

2021年政府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30、60双碳目标,各地区双碳研究逐步启动。目前,我国工业园区对全国经济贡献大概是30%,但工业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是66%左右,工业碳排放占中国总碳排放的68%。在“能耗双控”的政策下,高耗能产业和地区需转变发展观念,降低对化石能源和高碳发展路径的依赖,合理控制能源消耗总量,一方面大力发展节能,一方面多采用绿色能源。在此分享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零碳园区典型案例供读者参考。

零碳园区建立在数字化全面赋能的智慧园区基础之上,数字化手段贯穿零碳园区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成为零碳园区的基本特征。目前已有零碳园区示范项目逐渐落地,为零碳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不错的借鉴意义。本文选取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五大零碳园区案例,供读者参考学习。

温馨提示:本文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1.青岛中德生态园


青岛中德生态园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规划面积11.6平方公里,拓展区29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是由中德两国政府建设的首个可持续发展示范合作项目。中德生态园围绕生态标准的制定和应用、低碳产业的配置和发展、绿色生态城市建设与推广“三大领域”,建立零碳试验区指标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产城融合型零碳社区建设模式,力争率先打造零碳试验区、碳中和灯塔基地。

图片

园区通过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给体系,推动能源转型。同时打造零碳建筑,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和装配式建筑,实现100%绿色施工、绿色建筑。此外,推进园区管控数字化转型,建设零碳操作系统,实现数据支撑园区碳排放监测和管理。其中在用能耗能方面,中德生态园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青岛市首个“非煤化”试点区域之一,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给体系,并实施泛能网技术,运行山东省首例泛能网联网,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达16兆瓦,供能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另外,中德生态园打造“智能绿塔”模式,采用新型太阳能光伏板作为外层幕墙,通过光伏电池板的使用,为建筑及其用户的用电需求提供支持,将获取的能量暂时保存在建筑内的高效锂离子电池中,平衡社区内的载荷电流,减轻国家电网的顶峰负荷。

2.青岛奥帆中心零碳社区

青岛奥帆中心零碳社区项目位于青岛市浮山湾畔,总占地面积约45公顷,总建筑面积22.7万平方米,包括海尔洲际酒店、国际会议中心、奥帆博物馆、媒体中心、宴会厅、航海学校、旅游集团、运动员中心、燕岛宾馆和后勤供给与保障中心等10座建筑,零碳社区项目将利用区域范围内现有、更新和新建的能源转换与利用设备和系统,实现该社区内各建筑长期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导致的直接碳排放强度由65kgCO2/m2.年降至25kgCO2/m2.年以下,直至零碳排放。其中,终端用热强度降低至0.1GJ/m2.年,终端用电强度降低至35kWh/m2.年。2020年12月,青岛奥帆中心零碳社区确定为“中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项目”示范子项目,通过开展既有建筑节能低碳改造示范,可实现每年8663吨二氧化碳减排,并促进光储直柔、海水源热泵、能源互联网、智慧能源控制系统等技术的推广。

图片

青岛奥帆中心零碳社区项目将合理利用海水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光热、风力发电、污水源热泵、工业余热回收等清洁能源技术,对区域范围内10座建筑的能源系统进行能效提升,以翔实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因地制宜地进行系统更新改造,尽量降低施工过程的碳排放,并运用能源互联网、BIM、智慧能源控制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及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围绕着“安全、健康、舒适、宜居”的公众需求,致力于打造一个“清洁、零碳、智慧、人文”的社区。


在改造过程中,首先针对社区范围内每一座建筑物的终端用能状况及用能系统进行深入的能耗审计和节能诊断分析,分别提出针对暖通空调系统、照明系统、各种用热系统、其他机电设备系统等的能效提升或系统更新方案。通过精准掌握用能需求,实现常规能源转换及输配的精准匹配,在深入的用能研究基础上,制定高效可行的改造技术方案。

在能源供给侧,通过海水源热泵、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系统的应用,逐步替代高碳排放的能源形式,并实现分布储能、建筑直流供电、停车场直流充电桩以及部分终端设备需求侧响应模式的一体化应用,降低能源生产、输配及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在光伏系统的应用过程中,综合考虑安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对既有光伏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和合理化应用,并在社区内可用屋面、空地和绿地等位置尽可能地铺设光伏板,通过对用能需求和发电能力的深入分析,制定社区可再生能源最大化利用方案。


在智慧化运营管理中,首先利用无人机对奥帆中心区域10个楼体及1平方公里范围内实景进行拍摄,完成三维实景精细建模,建成一个网络版的人机交互展示系统,并可通过网络访问,满足不同地点访问的需求,为智慧运维、演示、示范推广、科普等需求提供完善的影像基础。然后通过建设区域能源控制平台(能耗监测、智慧管控),打造智慧能源控制系统,实现实时大数据分析及可视化展示。

图片

青岛奥帆中心零碳社区项目将以零碳能源为起点,逐步建设起包纳零碳建筑、零碳交通、零碳人文及零碳经济的新型社区,为实现城市建设的绿色复苏提供中国样板,为兑现“碳中和”承诺贡献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与核心技术。据初步测算,该项目建成后每年能够直接节约用电量303万千瓦时,节约用热量2.2万吉焦,节约燃气量5500标准立方米,直接减少碳排放8663吨。

3.重庆AI city园区

重庆AI city园区主要通过打造零碳建筑推动园区应用转型,实现园区能源自给,减少园区碳排放。此外,园区构建“智能大脑”,推动园区管控数字化转型,实现了智慧化节能化管理运营,并刷新“最完整的5G城市智能生态、首个机器人友好园区、最大的步入式屋顶花园、碳中和低能耗社区”等多项纪录。

图片

重庆AI city园区通过在建筑之间分散式部署智慧杆塔、智能座椅,在建筑屋顶铺设光伏,实现园区能源自给,从而减少建筑碳排放。智慧杆塔集智能照明、环境监测、绿色能源、设施监管等功能于一身。一方面自带光伏,能够执行公共智能照明并充当汽车充电桩、USB手机充电装置给园区用户电动汽车和手机充电,实现绿色能源供给,降低碳排放。另外,建筑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并铺设屋顶光伏,提升园区能源自给率。


4.中国石化


中国石化从勘探、开发、生产、储运、加工等多个方面推进生产制造型园区数字化转型。具体表现在,通过搭建一体化应急指挥中心,实现生产运营业务协同、高效指挥,提升园区集约化、一体化生产管控能力。通过利用物联网、三维模型和地理信息技术等,对全厂污染排放点和职业危害监测点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和预警,实现“三废”达标排放,园区预测预警能力、本质安全环保水平显著提高。


5.华润百色田阳水泥生产园区


华润百色田阳水泥生产园区立足于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5G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新型融合基础设施体系,通过建设5G专网为水泥行业提供定制化的网络能力,并结合定制化的数据中台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生产过程视觉分析、数据采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计划管理、运行管理、安全管理、危险区域巡检和AR远程维护等,降低劳动力成本,减少人为的安全隐患,推动5G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应用的商用步伐,打造生态智能化水泥制造企业。

图片

结语:


以前,单个企业的净零排放,无外乎是某个产品,一家企业的脱碳,但是如果放在整个园区角度实现零碳,则是一片区域,多家企业,甚至整个产业链都可以实现净零排放,这解决了地方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也解决了企业因为拿不到能耗指标而限电限产,以及因为脱碳不达标拿不到订单的烦恼。智慧园区之后,绿色、智慧、安全和低碳成为未来园区发展的新形态,零碳智慧园区建设势在必行。

来源:零能耗与零碳建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