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年级教材十一大词牌:如梦令、卜算子、水调歌头、行香子、江城子、破阵子、满江红、定风波、临江仙、太常引、南乡子等词牌格律格式平仄押韵

 新用户66614313 2023-12-10 发布于广东

​一、如梦令

“如梦令”在教材中有李清照的一首。

“如梦令”的词牌,原名“忆仙姿”,因后唐庄宗李存勖创制,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改名“如梦令”,又名“宴桃园”“无梦令”,为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这个词牌,两个二字叠句最难处理,必须与上下句语意连贯。

词牌格式: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仄,中仄中平中仄。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体现了一种自然之美。

李清照另有一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毛泽东也写过一首词题为“元旦”的“如梦令”,原词题为“宁化途中”,因为这首词初次定稿的时间,恰好是在农历马年(1930年)的正月初一,所以后来改名为《如梦令·元旦》(这“元旦”,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知的元月一号,而是指1930年1月30日,农历的正月初一):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1930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一起指挥红四军打破闽、粤、赣三省敌军对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会剿”,并连克江西的宁都、乐安、永丰等县。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一),毛泽东将由闽西进入赣南的一路情景吟成这首词,这首词充分展示了古田会议后红军队伍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预示了新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大好形势,抒发了作者胜利完成战略转移后的喜悦心情。


二、卜算子

“卜算子”的词牌,在教材中有苏轼和陆游的两首。

“卜算子”之始是北宋初年张先,据说是借用唐代骆宾王的绰号“卜算子”而命名的,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这个词牌又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黄鹤洞中仙”等,以苏轼此体为通用之体。陆游的咏梅是“卜算子”的名篇。双调,小令,44字,上下片各押两个仄声韵,属于仄韵格。

词牌格式:中中中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中中,中仄平平仄。   中中中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中中,仄仄平平仄。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这首《卜算子》有个词题“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表明这首词是他被贬黄州期间所写。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了不少抒发内心孤独的词作,最为经典的便是这一首,被称为是苏轼人生最孤独的一首词。在这首词中,他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寄托在了孤鸿的身上,无疑凸显了高超的艺术技巧,他借“幽人”“孤鸿”两种意象托物寓怀,既抒发了内心的孤独,又表达了他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展现的是一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所以这首词历来都深受世人好评,是苏轼的一首著名的千古名作。

同时代的黄庭坚曾经评价这首词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清代陈廷焯评价这首词说:“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由此可见,这首词在境界上的无人能出其右。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的这首咏梅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毛泽东有一首《卜算子·咏梅》,并注明: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首《卜算子·咏梅》用陆游同调同题词意而创作的咏物词,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鼓励人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上阕主要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描绘梅花的美丽、积极与坚贞;下阕主要写梅花的精神风貌,表现了梅花坚强不屈、不畏寒冷,对春天充满信心和谦虚的风格。全词运用逆向思维立意,融合象征、拟人、衬托、比喻、夸张、对仗、顶针等手法,较完美地实现了托物言志的目的。


三、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的词牌,在教材中有苏轼的一首。

“水调歌头”,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 “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以毛滂《元会曲·九金增宋重》为正体,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另有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两仄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两仄韵;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五叶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五叶韵等变体。

代表作品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等。

词牌格式:中中中中仄,中仄仄平平。中平平仄,中中平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中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中中,中中仄,仄中平。中平中仄,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至密州,依然无法与兄弟见面。借中秋欢饮,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写下了这首词。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词以月起兴,以与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毛泽东写过两首《水调歌头》,一为《水调歌头·游泳》,一为《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首词是毛泽东在1956年巡视南方,视察了大桥的施工,6月1日、3日、4日毛泽东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此词。该词描绘了1956年中国积极建设的现象,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来毛泽东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也表达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词的上阙描绘了祖国江山雄伟瑰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畅游长江的豪情逸兴;下阕展描写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长江的伟大变革。全词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歌。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沿着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1965年5月,毛泽东又重上井冈山。他感慨良多,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词。词的上阕诗人描述重上井冈山经过,叙事、写景、抒情溶为一体;表达了诗人欢快的情绪和豪迈的气概。下阕,诗人触景生情,回顾三十八年革命历程;融情于理,以发人深省、深刻的哲理总结诗篇。

纵观全词,笔调明丽、轻松,挥洒自如;节奏优美欢快,巧妙运用谚语、古人诗句。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一体,意境开阔、高远。可以说其艺术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是现代诗词宝库中难得的瑰宝。


四、行香子

“行香子”的词牌,在教材中有秦观的一首。

行香子,词牌名,又名“爇心香”“读书引”。以晁补之的《行香子·同前》为正体,双调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此调以晁词、苏词、秦词、韩词为正体,而韩词一体填者颇少。另有双调六十八字,前后段各八句、四平韵;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八句、五平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苏轼的《行香子·述怀》等。

词牌格式: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中中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中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中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中中仄,仄平平。

行香子·树绕村庄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这首词描绘春天的田园风光,写景抒情朴质自然,语言生动清新。词的上阕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描写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阕则描写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儿翻飞的迷人春色。全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

全词写景状物,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不慌不忙而意趣自出。在艺术创新上,是自有其特色的。词人运用通俗、生动、朴素、清新的语言写景状物;使朴质自然的村野春光随词人轻松的脚步得到展现。全词意兴盎然,洋溢着一种由衷的快意和舒畅,如此风格情调在秦观的词中并不多见,但崭然一出便别开一番天地,对后代词曲在题材和意境的开拓方面有较大影响。

看一下苏轼的《行香子·述怀》:

行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全词在抒情中插入议论。人生很短暂,能做得不多,回首一看,一切都是虚无,就像偶尔掠过墙缝的阳光、又像燧石取火闪过的火花,或者是黄粱一梦中一段不切实际的经历,都是稍纵即逝、无法真正拥有的。与其浪费生命去追求名利浮云,不如放下一切做个闲人,对一张琴、倒一壶酒、听溪水潺潺、看白云飘飘,享受当下的美好自在。这是作者从生活中悟出人生认识,很有哲理意义,读者读后不致感到说得枯燥。这是东坡词中又一风格旷达的作品。


五、江城子

“江城子”的词牌部编教材中有一篇,那是苏轼的《密州出猎》。

这一词牌,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兴起于晚唐,有人认为因欧阳炯词中有“如(衬字)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江城”指的是金陵,即今南京。此调由文人韦庄最早依调创作,此后所作均为单调,直至北宋苏轼开始变单调为双调。后蜀尹鹗单调词将起首七言句改作三字两句,开宋词减字、摊破之法。宋代晁补之曾将“江城子”改名为“江神子”。韩淲的《江城子》中有“腊后春前村意远,回棹稳,水西流”之句,所以又名“村意远”。有单调四体,字数有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种;双调一体,七十字,上下片各七句,五平韵。格律多为平韵格,双调体偶有填仄韵者。代表作有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

词牌格式:中平中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中仄,仄平平。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信给他的好朋友鲜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后又作出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此词被认为是作者第一首,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豪放词,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

苏轼的另一首《江城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创作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全词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思致委婉,境界层出,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六、破阵子

“破阵子”的词牌部编教材中有一篇,那是辛弃疾的《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原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出自唐初秦王李世民所制大型武舞曲《秦王破阵乐》。宋代论述乐律理论、乐器、声乐、舞蹈杂技及典礼音乐的著作,陈旸的《乐书》中说:“唐《破阵乐》属龟兹部,秦王(即唐太宗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秦王破阵乐》为唐开国时之大型武舞曲,震惊一世。《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玄奘往印度取经时,也被某国国王问之。此双调小令,应该是截取当时舞曲中的一段为之,犹可想见激壮声容。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韵。

词牌格式: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平。  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平。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辛弃疾寄给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词,此词通过追忆早年抗金部队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层意思,末一句另为一层意思,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一句的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七、满江红

“满江红”的词牌部编教材中有一篇,那是秋瑾的《小住京华》。

“满江红”这一词牌,唐代为“上江虹”,以后改今名,又作“念良游”“伤春曲”等。《词谱》以柳永“暮雨初收”词为正格。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苏轼、辛弃疾、文天祥等都有上好的作品,以岳飞的《满江红》最为著名。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词牌格式:中仄平平,中中仄、中平中仄。中中中、中平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仄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   平中仄,平中仄。平中仄,平平仄。中中中中中,中中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清末女革命家秋瑾的词作。此词上阕描写作者眼见祖国被列强欺凌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抒发作者为国报效的决心;下阕表现了作者不甘身为女子的英雄情怀,抒发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全词风格爽朗豪迈,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表现了作者追求革命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热忱,激越愤慨之情,充溢词间。

此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词作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作者的“青衫之泪”,绝不是消极的自怨自艾,而是积极的探索和追寻。词中蕴含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之后的革命起到了思想上的推动作用。

前人 “满江红”最有名的应该是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上阕抒写作者对中原沦陷的悲愤,对前功尽弃的痛惜,表达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下阕抒写作者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愿望,对国家朝廷的赤胆忠心。全词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奋发的精神。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显示了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它作为爱国将领的抒怀之作,情调激昂,慷慨壮烈,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奋发图强、雪耻若渴的神威,从而成为反侵略战争的名篇。

当代“满江红”最有名的应该是毛泽东的《满江红》 :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1963年年底,郭沫若填《满江红》一词,表达中国人民面对反华势力,坚持斗争的必胜信念,同时也歌颂了毛泽东、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中国人民。毛泽东读后当即作此和词。这首词自始至终贯穿着反帝反霸、捍卫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思想意志。上阕多用典故,对霸权主义者的反华行径予以嘲讽、揭露和鞭撘,笔调冷峻而不乏诙谐。下阕则“高吟肺腑走风雷”,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热情歌颂风起云涌的世界革命,风格雄浑壮伟。上下阕浑然一体,形成大开大合波澜起伏的艺术特点,表现出一种至大至刚的气概之美。


八、定风波

“定风波”的词牌部编教材中有一篇,作者是苏轼。

“定风波”的词牌名,一作“定风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琼枝”“定风流”等。以欧阳炯词《定风波·暖日闲窗映碧纱》为正体。双调六十二字,上阕三平韵;两仄韵,下阕四仄韵,两平韵。以平声韵为主,间以仄声韵。另有双调六十三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双调六十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五句两平韵两仄韵;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两平韵两仄韵等变体。代表作有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厉声教《定风波·忆沪上旧游二首》等。

词牌格式: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阕着眼于雨中,下阕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九、临江仙

“临江仙”的词牌部编教材中有一篇,那是陈与义的《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临江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这一词牌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等。格律俱为平韵格,双调小令,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种。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此调唱时音节需流丽谐婉,声情掩抑。代表作有宋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宋李清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明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词牌格式(六十字):中中中中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仄平中仄仄,中仄仄平平。   中中中中平中仄,中平平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中仄仄平平。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上阕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下阕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请看一下明代杨慎的《临江仙》: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四川泸州创作的。词的上阕通过历史现象咏叹宇宙永恒、江水不息、青山常在,而一代代英雄人物却无一不是转瞬即逝。下阕写词人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了词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全词基调慷慨悲壮,读来只觉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平添万千感慨在心头。

全词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洪流,说尽了历代兴亡,寄托了人生感慨,可以说是以词写的史论,也是以词写的人生论。千古风流人物,无论是非成败,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淘尽,唯有青山绿水永恒存在。此篇虚中实,未涉及任何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却包罗一切,容量极大。

明清之际的文学家毛宗岗父子在点评《三国演义》时,将这首《临江仙》放进了《三国演义》篇首,而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的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也把这首《临江仙》作为电视剧的片头主题曲。

毛泽东也写过一首《临江仙》: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隆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这首《临江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赠给作家的诗词作品,获此殊荣的作家就是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丁玲。这首《临江仙》以电报的方式发送给远在前线的丁玲,毛泽东不但把她称为“武将军”,还盛赞丁玲手中一支“纤笔”,可抵“三千毛瑟精兵”,这可以说是极高的评价。

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初,日寇步步入侵,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丁玲在上海编辑刊物,撰写文章,参与发表《上海文化界告全世界书》,呼吁抗日救国。由此为执守“攘外必先安内”国策的当局所不容,于一九三三年五月十四日将她绑架,押解南京拘禁。三年后,丁玲由中共地下党营救出狱,改名易姓,于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初抵达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

对于丁玲的到来,毛泽东十分欢迎,并且批准丁玲上前线的请求。丁玲和普通的红军战士一样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她逐渐学会了用一根线,从脚上磨出的泡中间穿过去,她也拿枪战斗、学会了纵马奔驰,就像儿时母亲口中的花木兰一样。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记左权同志谈山城堡之战》《到前线去》等一篇篇记述红军的散文。毛泽东听说后十分开心,挥笔写下了这首《临江仙》。


十、太常引

“太常引”的词牌部编教材中有一篇,那是辛弃疾的《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太常”,原是官名。秦置奉常,西汉景帝改为太常,管理宗庙礼仪及选试博士,为九卿之一。历代沿置,为司祭祀礼乐之官,直至清末废除。“引”:古代乐曲体裁之一。据《填词名解》载:“《太常引》,汉周泽为太常,坚持斋戒,其妻窥内问之,泽大怒,以为干扰其斋戒,收送监狱。故有'居世不谐,为太常妻’之谚。后人取其事以名词。或曰:太常,导引之曲也。”

“太常引”作为词牌名,又名“太清引”,因韩淲词有“小春时候腊前梅”句,又名“腊前梅”。 初有四十八字、四十九字、五十字及平韵、仄韵多种格式。后宋元人大多填四十九字体,以辛弃疾词为正体。

词牌格式: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平。   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中中仄、平平仄平。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全词最后一句话,既结合了中秋月景,又有突发奇想,将自己的凌云壮志进一步推向高点,“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要将那月亮上的桂树砍去,让月光更多的洒向华夏大地、洒向人间。结合辛弃疾的遭遇,他想要砍去的哪里是月亮上的桂树,明明就是金人的势力,也包括朝廷中的投降派,是他们阻碍了辛弃疾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他们阻碍了南宋收复故土。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诚如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批此词:“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

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十一、南乡子

“南乡子”的词牌部编教材中有一篇,那是辛弃疾的《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乡子”这一词牌,又名“好离乡”“蕉叶怨”,原为唐教坊曲名。开始是单调,以欧阳炯《南乡子·画舸停桡》为正体,二十七字,五句两平韵、三仄韵。单调有二十八字、三十字等变体,平仄换韵。至南唐冯延巳增为双调。双调有五十四、五十六、五十八字等变体。定格为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一韵到底。此调唱时音节需流丽谐婉,声情掩抑。代表作有冯延巳《南乡子·细雨湿流光》、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

这一词牌宋人作者很多,除抒情外,也有写景、言志之作。苏轼十五首其中有《梅花词和杨元素》《席上劝李公择酒》《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送述古》等应酬之作。此调以七字句为主,用平韵甚密,形成音节响亮,气势奔放的艺术效果。前后段各一个两字词,又使奔放的气势略顿,产生回环意味。

词牌格式(双调):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它与作者同期所作另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均可见辛弃疾丰富多彩的大手笔。

原上海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蝶恋花”“浪淘沙”“青玉案”“清平乐”“一剪梅”“虞美人”“诉衷情”“生查子”等词牌,因部编教材中暂时没有,故不再赘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