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周刊》十周年赠言

 wuzhi9 2023-12-11 发布于山东

图片

   时光荏苒,包钢日报《生活周刊》已诞生十周年了。作为它的创刊参与人之一,十年来,无论我做分管领导还是不再分管报纸,无论我是在岗还是退出班子,作为一个纯粹的读者,我一直在关注着这张报的成长。《生活周刊》面世六年改版时,应当时的主笔段彩虹女士约请,我曾写过一篇题为《润物细无声》的短文志贺。今天,我又应现任主笔耿静波的约请再说几句,为其创刊十周年喝彩。

   如果说,《生活周刊》六年改版时,我还是一位在岗领导兼读者,那么,今天的我已是一位纯粹的读者。照理说对这份报的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然而,我这些天在想到这件事时那种感觉还与我在位时一样,这让我有点困惑,为什么?是我还恋栈?还没找到一个退休人员的感觉?思来想去,不是。主要原因是我毕竟是这份报纸面世的参与者,对于它,我很难用一个纯粹的读者的眼光去面对。这大约就是人们常说的情结,是一个参与者的情结在作怪。

图片

   我高兴地看到,这十年,我们的周刊是越来越好了。24—32个版面,20—24个栏目,既立足本地民生,又放眼全国和世界;既有信息量,又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与观点;作为周刊,不仅有新闻,还注重了新闻的整合与解读。既实用又好看。耿静波任主笔以来,在段彩虹任主笔改版的基础上又有新突破。耿静波在头版搞了一个杂说栏目,让人耳目一新,每一期的杂说栏,耿静波都要亲自动手就当前国人热议的话题写一篇言论,大胆放言,针砭时弊,激扬正声。很受读者欢迎。比如,第495期的《中国足球<>论》,读来痛快淋漓。足球一时搞不上去不可怕,要命的是败了多年不说,劣到为钱而“黑”,让国人不能容忍。紧接着的496期《<2012>后现实主义与哥本哈根》这篇杂说也很漂亮,笔锋犀利,语言幽默地道出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借温室效应,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挤兑中国及发展中国家的梁上君子嘴脸。我曾在改版时写过,如果把《包钢日报》比作在正规课堂上讲课的老师,那么《生活周刊》就应该成为地摊上的“说书艺人”,用百姓的语言说咱们百姓感兴趣的事。这才是我们的特色。这一点咱们《生活周刊》做得很好,希望也这样坚持下去。

   《生活周刊》十周年了,十年生聚不易。可喜可贺;十年经验要好好总结。办报原则要好好坚持;自己是谁要清清楚楚;面对的是谁要牢记在心;广大读者在想什么要随时把握;与时俱进适者生存不可忘记。版面、语言要力求生动活泼要永远追求。我以为有了这几条我们的周刊就会越办越好。

图片

   希望耿静波能坚持亲自动手办专栏,并带领《周刊》同仁再接再厉,把《生活周刊》办得更加出彩。

       2010-1-1

      2022-10-21 10:42:56与包头静默中移入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