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毛主席对她说:“来,我们拍张照片作个纪念”,不一会儿,主席又说:“来,我们站着再照一张!” 她是受丈夫临终所托,危难时可找“毛大哥”,她叫吴启瑞,丈夫叫王人路。 1950年7月22日,江苏无锡师范附属小学爆出了一条大新闻,“毛主席给吴启瑞老师写信啦!” 吴启瑞是这所学校的一名老师,那年春天,学校为学生注射卡介苗时,吴启瑞的孩子反应较大。 她月工资仅47元,丈夫已经去世,她一个女人抚养八个子女,实在太困难了,万般无奈之时,他想起了丈夫临终时的嘱托。 吴启瑞的丈夫叫王人路,1948年患脑溢血去世,年仅49岁。弥留之际,他拉着妻子的手说:“天快亮了,毛泽东与吾父交厚,现在我不幸早卒,八个孩子全靠你了,将来如有危难之事,你可去找毛大哥。” 当时,吴启瑞并没放在心上。 一年后,无锡解放,吴启瑞在阅读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文稿时,突然发现文中有公公王正枢(字立庵)的名字。 原来,王立庵是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时的数学教师。 1920年7月,毛泽东筹办文化书社,得到了王立庵等人的支持,他们集资500元支持毛泽东开办文化书社。 1950年5月22日, 犹豫再三,吴启瑞提笔给主席写了一封2000字的求助信:“主席,我叫吴启瑞…小儿等体力不良的顾虑,万乞主席睹世交之谊,垂念小儿等孤苦体弱,特予提携,准予小女心月、小儿心丰、心支加入苏南区干部子女班…” 谁料,毛泽东真的给吴启瑞回了信,“启瑞先生:五月来信收到…所请准予你的三个小孩加入苏南干部子弟班,请持此信与当地适当机关的负责同志商量一下…是否可行” 吴启瑞收到信,激动地热泪盈眶。 1914年春,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王立庵虽是数学教员,但他的古文、书法和医道等也有相当的造诣。 毛泽东当时不重视数学,王立庵老师并没有歧视他,反而邀请毛泽东在他家中寄居一个暑假,一个暑假的相处,使毛泽东改变了对数学的认识,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影响他终身。 王立庵也有八个孩子,在此期间,八个孩子和毛泽东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王人路比毛泽东小,就以“毛大哥”相称。 苏南区党委书记陈丕显收到毛泽东的信,随即安排吴启瑞的3个孩子到锡师附小免费读书。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家乡的亲友故朋找主席办事的很多,他大都拒绝掉,唯独对普通老百姓的疾苦他始终放在心上。 转眼10多年过去了,又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传给吴启瑞。 1960年6月21日夜晚,已经退休的吴启瑞忽然听到敲门声,来人邀请吴启瑞去上海。 吴启瑞抵达上海,陈丕显热情地接待了她,说:“毛主席十分关心你们,要亲自接见你,了解你家的情况。” 6月26日下午,主席派人去接吴启瑞,一看见吴启瑞,主席立即站起身,一边握手一边说:“吴老师,你好!”随后便拉起了家常。 主席回忆起老师家的往事,如数家珍,“当时,我喜欢读古文而不爱学数学,但立庵先生并不由此而歧视我。” “1927年,你先夫继母到武汉时我才知道立庵先生已在头一年谢世…记得立庵先生的生辰是1867年8月19日,算来再过六天,先生便可享六十大寿了!”主席连老师的生辰都记得。 “吴老师,你不是有八个子女吗?刚才你只谈七个的情况?”主席听得多么认真! 吴启瑞说:“这个孩子已经上了师范学校”。 主席笑着说:“立庵先生是教师,他的女儿是教师,儿媳也是教师,孙女也要当教师,你家可称是教师世家了!” 吴启瑞说:“主席,您对我家真太熟悉了。” 主席说:“我和你家可是世交啊!立庵先生有九个孩子,老大王秩南生伤寒早年夭折,其他八个我都见过。现在你也是八个孩子,上有八兄妹,下有八侄辈,这也是一巧事!” 不知不觉他们聊了一个小时,吴启瑞怕打扰主席休息,提出想走。 主席说:“好,我们到室外去散散步,这也是休息!” 走到花园中,主席说:“来,我们拍张照片作个留念”,吴启瑞惊呆了! 工作人员端过来两把椅子,“来!来!来!快坐下!”吴启瑞又拘谨又幸福,心脏一直在“怦怦”跳。 然后,他边穿中山装边对吴启端说:“来,我们站着再照一张吧!” 在以后的20年中,这心脏的“怦怦”跳声她一直忘不了。 为了感激主席的恩情,吴启瑞于当年7月19日写信给主席,并寄去了自己的合家照。 8月30日,吴启瑞收到主席秘书的复信:“吴启瑞同志,你寄给毛主席的信和照片,我们已送主席看过。主席送给你一部《毛泽东选集》和五张照片…” 9月2日,吴启瑞又收到主席的亲笔信:“启瑞同志,七月十九日的信收到,甚为高兴。你要的选集及照片已寄去了…” 春节临近时,吴启瑞又收到主席托人寄来的1000块钱,并嘱咐吴老师和孩子安度春节。 此后,吴启瑞经常对着这两张合影沉思,主席脚上的圆口布鞋,主席披在身上的中山装,主席讲述丈夫王人路父子九人的故事,还有她“怦怦”的心跳声,她不停地在心底默念:人路啊,你的毛大哥真救了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