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昵称ZmY8ItTt 2023-12-13 发布于江苏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小记与邵秉仁先生的交往

    在周庄古镇里的张厅,看到邵秉仁先生的书法,还有些兴奋。虽知道以他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书法功力和个人从政为文的丰富经历,在一些知名景区留下墨迹很正常。却是因为近些年与他相处的时间长了,容易忽略他的光环,只当作一位智者朋友。

    张厅和沈厅是周庄古镇最重要的历史建筑,都是古镇标志性的景点。秉仁先生书写的对联在张厅第四进厅堂,著名的“楠木鼓墩”就在这厅。楠木柱础墩被木栏护着,昭示着珍贵。秉仁先生的对联在正中的屏风墙,“轿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这幅对联是张厅的写实,张廷后园有河直通屋内,今天还一条小船自横。其实这也是江南水乡不少大户人家的生活场景。根据对联的上款,知是吴冠中先生联句,下落款是乙亥年(1995年)。电话联系秉仁先生,他还记得这幅时隔近三十年的作品。

    近些年秉仁先生身体在恢复中,一般并不愿出游。今年秋季来苏州,看某天天气好,恰逢天平山赏枫季,我说天平山与范仲淹的关系,山下有范仲淹纪念馆等,他答应前去天平山。当天赏枫的人很多,道路有些拥挤,秉仁先生认真看了纪念馆和祠,顺路简单浏览了范仲淹后代种植的那片四百多年岁的老枫树林,就匆匆上车返回。车行不到十分钟,他用微信给我发来一首即兴的诗:

    孟冬时节枫叶红,天平山麓谒文公。先忧后乐千古志,几人青史可留名?

    这些年每年都有一周以上的时间,有幸陪秉仁先生喝茶聊天,看他写字,聆听他对书法、文学、历史、社会经济的睿智见解。虽已退休多年,他仍未放下对时事的关切。我已深知秉仁先生身上可见的古代士人的忧患情怀,也知道人民美术出版社在2006年曾出版他的书法作品《岳阳楼记》单行本,足见他对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士人精神的推崇。我想他到过天平山后该有诗兴感慨,不想他这么快在车上就已完成。

    第二天一见面,他说当晚回去意犹未尽,另写一首五言诗并序,用微信发给我看:

苏州天平山为太湖名胜区重要景点之一,以怪石、清泉、红枫“三绝”著称,多有范仲淹之纪念性建筑。“三太师祠”供奉范仲淹曾祖范梦龄、祖父范赞、父亲范墉塑像,位于天平山西麓。范公祠又称范文正公忠烈庙,位于天平山南麓,祠内供奉范仲淹及其四子范纯佑、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塑像,范仲淹像居中,高达3.6米。

范仲淹为苏州人,祖籍陕西邠州,为唐朝宰相范履冰之后裔。范仲淹为北宋名相,文武兼备,智谋过人,其官位之显、政绩之著、正气之浩、声名之盛辉映古今。宋仁宗虽有远略,重用范仲淹等人推行“庆历新政”,而因朝廷积弊难返,厦倾难扶,令人扼腕。而其《岳阳楼记》所抒“先忧后乐”之襟怀为千秋仕子钦仰。癸卯孟冬,登临天平山,追怀范公,感慨系之,记之以诗。

陟岭謁文公

寒山葉正紅。

胸怀忧乐志,

时待朗清风。

光武功兴汉,

仁宗略未終。

輪回有世道,

挥翰写深衷。

(以上楷体字内容为秉仁先生微信所发原文,无改动)

    今年主席身体回复的不错,思想也很活跃。年初出版了《邵秉仁诗文手稿》,中国文联出版社就此书召开了研讨会。夏天里,接受了国内最权威、最有价值的原创财经新媒体《财新网》专访。在秉仁先生的书法手稿中,也可见他对范仲淹、欧阳修这些历史改革派的推崇。在《财新网》的采访中,他除了阐述他的书法理念,也特别表达了对当年一起参与国家体制改革同道的致敬,他提到的有早一批的改革者安志文、童大林、廖季立、詹武、高尚全,以及年轻一辈的楼继伟、郭树清、彭森。这些名字都是置身于当时中国改革洪流前沿的猛士。

    这次在天平山赏枫季“陟岭謁文公”后,他的两首诗里再次咏叹了中国士人的“胸怀忧乐志”,也没忘感叹“仁宗略未終”的改革艰难。他在发给我第二首诗时,满怀感触的给我讲宋仁宗“庆历新政”这段历史。

    《财新网》记者采访中,对今年出版的《邵秉仁诗文手稿》一书,用了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谱》中的一句话:“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对于秉仁先生来说这句话是最恰当不过的。

    幸运与秉仁先生从相识、年年相聚至今已近十年,心中所记可写的很多,一直没有正面写自己与秉仁先生的交往,是怕有蹭名人之疑,倒不是怕别人怀疑,而是怕自己为文粗略,有愧秉仁先生清誉。

(文末几幅分别在莫干山、泉州和永定土楼景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