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认知里,一个人健谈,是褒奖,但是话少,却有着些许贬义。 它似乎连接着木讷、内向、迟钝、孤僻、傲慢等不那么美好的性格。 但真正了解了话少这类人群之后,你会惊呼,曾经是小看他们了。 ![]() 话少的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人家在侃侃而谈的时候,他一直在旁边听着,并不急于表达自己。 他在琢磨你的一言一语,在观察你丰富生动的表情,在思索你观点的对错。 在这场倾听里,或许,他听见了自己并不熟悉,甚至不曾知晓的新信息。 他心生好奇,听得更加专注。 或许,他听见了自己熟悉且不认同的观点,但觉得没必要去反驳。 因为,每个人的眼界都是有限的,善倾听的人,也善包容各种不同的声音。 更厉害的是,这些听来的信息,对于他都是有用的。 一些丰富了自己的认知,一些成为自己反思总结的素材。 当他听到同频共振之处,会忍不住补充几句,表达自己的欣喜与肯定。 可以说,一个懂倾听的人,是有自己的思想体系的。 他不会人云亦云,不会轻易被左右,所以,他也不会轻易被糊弄。 如果别有用心的人,以为遇见了一个话少迟钝的人,想为自己谋些好处,很可能会空手而归。 你要永远相信,这世界没有真正话少的人,只是遇见了他不愿开口说那么多话的人。 但凡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一个世外桃源。 ![]() 话少的人,其实有时是懂得什么话该说,什么话少说,什么话不说。 他们的分寸感很强,懂得尊重人与人相交的边界。 无论是生活,还是影视作品,我们都会发现,在不恰当的时候说了不恰当的话,会换来一句: “就你话多!” 话多的人,有时是习惯性话多,嘴巴比脑子快,内容还没处理,就吐出来亮相。 难怪会出洋相。 而话少的人,更能审时度势,他明白哪句话会戳人心,哪句话会得罪人,哪句话会引火上身。 拿捏不准的时候,干脆就不说了,沉默总比出错好。 其实,在这个大多数矛盾皆因说话而起的当下,别人的事情,听见了就听见了,不要不拿自己当外人,热情地去指点迷津。 而自己的事情,涉及到隐私的,一般人也不会向他人交代。 年纪越长越会明白,你的倾诉欲,只会给到两三个你信任的知心身上。 而平日里大多数说出口的话,也是循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原则。 这不是讽刺,而是生存必备的技能。 所以,遇见一个话少的人,无论是避而不谈,还是笑而不语,或许都是在保护你们的交情。 ![]() 平日里,那些走到哪里都“自来熟”的人,多半是外向型选手。 他们很容易就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也很容易情绪激动。 这几乎是性格内核的一致性,很难避免。 而那些慢热的人,其实也是从话少开始的。 因为能激起他兴趣点的东西不多,又或者需要一些权衡和考量。 从另一面来看,他们的情绪也更稳定,不会一下喜,一下怒,一下子跟你不分彼此,一下子不共戴天。 他们做的决定会更加成熟,不会因为喜恶而撂挑子,不会因为情绪而不分黑白。 无论是挑事业上的搭档,还是婚姻中的伴侣,相信都会选择情绪稳,更踏实,更长久的人。 事实上,成年人没有不忙的,没有太多时间去谈天说地。 更多的时候,一个默默陪伴你,支持你的人,更能带给你深层次的力量,帮你渡过许多阴沉的日子。 而这样的一个人,不存在话多话少,有的只是交心。 所以,人到中年,不需要叽叽喳喳的过客,需要的是无论何时都不离不弃的人。 你们在一起,可以说很多的话,也可以一言不发,但不会觉得尴尬。 ![]() 如果你是一个话少的人,你应该能明白郭德纲说的这番话: “我在台下和台上完全不一样,台下我其实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不太喜欢和别人聊天,也不喜欢和别人唱歌喝酒,甚至和陌生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都不太乐意。” 话少的人,喜欢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向内探索,向下扎根。 他们不说话,有时是认为这些交流没必要。 他们不说话,有时是觉得遇见的并非是同路人。 生命不是用来浪费的,而是用来成就自己的。 把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当下,专注于手头的事,专注于自己的节奏。 日积月累,会形成很可怕的力量,让许多人都望而却步的力量。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在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与冥想。 私下里,他并非发布会上绘声绘色的样子,而是一个寡言的人。 甚至,他朋友不多,也很少与其他人联系。 但他每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你就会发现,他的语言表达环环相扣,起承转合行云流水。 你会明白,话少的他们,并不是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而是他们选择屏蔽不相干的人和事,去做更有意义的事。 我们通常说的独处的人,默默沉淀的人,也都是话少的人。 譬如杨绛、钱钟书、陈道明等,他们从来不把时间用在社交上,用在迎合谁上。 而是去学习,去思考,去领悟,去创造。 《神经科学杂志》曾证实:相比话多外向的人,话少内向的人,有更高的创造力和决策力。 或许,是他们的那份专注,让他们比普通人更容易成功。 如果你也是一个话少的人,那么恭喜你,向上的路不宽,门更窄,但迟早会为你敞开。 点个【赞】+【在看】,千万别去招惹一个“话少”的人,一旦撞见,请倍加珍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