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契丹根本不具备消化中原的实力

 子玉史院 2023-12-20 发布于陕西
 / 子

辽和金开启了历史上第二段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南北对峙的格局,但他们南下的动作也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辽国的极限就是幽云十六州。

公元947年三月,在对汴梁的图书、礼器、地图等实用性东西打包之后,辽太宗耶律德光带着这些财富以及中原的工匠、宫女、宦官等撤离了汴梁踏上了返回上京的路。

耶律德光对外宣称,回家是为了避暑,但大家都知道,他是在中原待不下去了,只能撤离。

而他进驻汴梁城的时间也只有短短的三个月。年初的时候,耶律德光在打败后晋的石重贵后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准备亲自统治中原,同时做中原和契丹的皇帝。为此,他还将国号改为了“辽”,改元大同,并颁布了新的历法。

一切都是再开新局的配置,但耶律德光从进入汴梁城的那一天起就没过上过一天安宁日子,他面对的局面是:粮草物资的短缺;中原民众的强烈反抗;藩镇的严重不配合...

现实最终让耶律德光明白了一个事实:自己进驻中原的决策是失误的,契丹还不具备直接统治中原的能力,只能撤。

是的,耶律德光的决定首先就没得到契丹贵族的支持,尤其是皇太后,在944年至946年的三年时间内,他发动的每一次针对中原的战争都没有得到契丹本部的支持,属于一意孤行。

在没有得到契丹本部支持的情况下,耶律德光在中原确实是有点孤掌难鸣。

其次,藩镇的不配合更是让耶律德光如坐针毡。五代时期,中原王朝存在严重的朝廷与藩镇的矛盾,藩镇反噬朝廷的闹剧频繁上演,耶律德光进入汴梁之后就势必得继承这一矛盾,尤其是契丹还属于外族,中原藩镇就更不可能对其产生认同。

结果是,耶律德光虽然兼并后晋的人口达一百多万户,但根本就指挥不动中原的藩镇,尤其是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几乎将耶律德光屏蔽,耶律德光能够覆盖的地区也就只有开封、洛阳一带,根本就不能渗透到河东。

刘知远对耶律德光到底有多么不屑,他在当年二月份于太原称帝就已经能说明问题。

而事实又是,五代时期,河东一直是强藩的地位,兵强马壮,耶律德光在没有得到刘知远支持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在汴梁坐稳。当时,太原周围的藩镇都团结在了刘知远的旗帜之下虎视中原。

本质来说,耶律德光面对的是十面埋伏的危局

刘知远是对耶律德光最大的制衡

图源/剧照

在同时得不到契丹贵族和中原藩镇支持的情况下,耶律德光的后勤就成了问题,为了解决物资问题,他就只能靠抢劫来解决,结果又激起了中原民众的强烈反抗,耶律德光瞬间就跌入了大量农民武装反抗的汪洋大海中。

当时不仅是中原的百姓,就连河北的民众也是以起兵的方式来反抗契丹对中原的入侵,河北大地一时烈火熊熊。如果这些人将耶律德光的退路给断了,那么他就彻底没有了立足之地,只能赶紧撤离。

这就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契丹虽然从石敬瑭手里接手了幽云十六州,但根本就没有消化,在没有消化幽云的情况下,耶律德光就急着进军中原,只能是引起强烈的消化不良,闹不好还会将自己给撑死。

为什么阿保机当年在灭掉渤海国之后不敢直接兼并,而是将其改为东丹国作为契丹的附属国由自己的长子耶律倍来坐镇,就是怕引起消化不良。因为,渤海国本质上也是汉文化在支撑运转。

是的,契丹是直接以游牧部落的原始组织过渡到封建帝制,游牧文化暂时还不能做到对农耕文化的有效兼容。为了加强对农耕片区的管理,早在太祖阿保机时期就试着推行两院制的方案:

采用中原制度管理汉人;用契丹传统管理契丹人

910年的时候,阿保机以内兄萧敌鲁来管理北面官系统,由韩廷徽负责南面官系统的建设,并确立了税收制度。

此时的两院制还属于试水阶段,要真正融入契丹的大系统还得时间的作用,尤其是耶律德光在兼并幽云之后,就更得需要时间的磨合:

一是强化制度的落地;二是增强河北汉人对契丹的认同感

虽然两院制已经于947年正式确立,但契丹毕竟还没有做到对河北的完全消化。

既然连河北都没有消化,契丹是不可能直接将两院制进一步复制到中原。民间说的“人一口不能吃成胖子”,就是这个道理。

当耶律德光以军事优势迅速推进到汴梁之后,马上就是消化不良的反应。

怎么说呢,抛除制度、时间、人心等参数之外,实力的不足也是契丹不能消化中原的重要原因。契丹虽然在太祖时期已经部分向农业、手工业经济转型,在得到幽云十六州这一产粮区之后,契丹的农业经济更是进一步得到了质的发展,但还是不能和中原的体量相比。

打仗本质上打的就是钱,契丹虽然可以凭借军事优势得到领土的推进,但经济实力却根本不能支持他们与中原藩镇长期博弈,刘知远就是耗都能将耶律德光在中原给耗死。

为什么说晚唐、五代时期,中原战火频仍,频繁进行改朝换代,但契丹却一直都没能染指中原,就是因为,实力不足,就是得到幽云十六州也是吃了石敬瑭和李从珂内斗的红利,捡了个天大的便宜。

石敬瑭将幽云割给了契丹

图源/剧照

耶律德光能够入驻汴梁也是因为后晋内部的矛盾,如果后晋内部杜重威等藩镇不想当皇帝从而反叛石重贵,耶律德光很难进入汴梁。

既然是靠着运气得到的东西,又没有实力来消化,契丹在中原停留的时间注定是有保质期的。

后来,通过与后周、北宋的不断角逐也再一次验证了这一推断:契丹的体量根本不足以支撑武力占据中原,进而消化中原

宋真宗时期双方为什么签订了澶渊之盟,就是契丹已经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已经明白了自己开拓的天花板是河北的事实。而事实又是,自从耶律德光从中原撤退之后,辽国皇帝就再也没有过全面吞并中原的野心。

这样看的话,澶渊之盟事实上是在中原和契丹处于均势的情况下双方寻找到了一个相处的平衡点。而这个结果却是在双方不断的摩擦牺牲了大量人力、物力的代价之后得到的。

只能说,耶律德光算是试错者的角色。在他回去的路上不断遭到河北汉人进攻的局面也能进一步说明:契丹还没有消化幽云,耶律德光属于严重的战略失误

当年,耶律德光从汴梁撤退时发出了一句“我不知道汉人难治如此”的感叹,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认清本质,忽略了时间、实力这两个关键因素。

在走到河北栾城时,耶律德光就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五岁。

他的身后,中原的皇权空白迅速被刘知远填补,契丹人还将不断与中原王朝产生摩擦,但势力的极限却永远都是停留在幽云地区。

契丹,根本不具备消化中原的实力。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帝国权力,必起于边郡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