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反复高热医案一例 张某某,男,78岁。绵阳市涪城三台县人,年老体弱,农村居住,家庭条件较差,2023年9月,不明原因突发高热,在游仙镇医院住院治疗,游仙镇医院对症处理后高热不退,甚而考虑肿瘤原因所致高热,于2023-10-04转入市三医院住院治疗,于2023-10-30日出院,出院诊断1 .真菌性肺炎2.脓毒血症3.感染性休克4.Ⅰ型呼衰5.双侧肺炎6COPD伴急性加重7.鲍曼不动杆菌感染8.凝血功能异常9.电解质紊乱10.严重营养不良11.营养风险12.肝功能不全13.脂蛋白代谢紊乱14.低蛋白血症。患者住院诊疗经过:因“咳嗽、咯痰10+年,加重伴气紧2+周入院。”入院体温38℃,脉搏:95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92/65mmHg,(余检查略)。住院期间体温一直不能很好控制,体温持续在37.5℃—39℃之间,医院给予多重抗生素治疗,甚而使用米卡芬净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万古霉素,仍无法有效控制体温,住院期间真菌免疫荧光染色查见真菌孢子及菌丝,NGS:鲍曼不动杆菌、巨细胞病毒、肺孢子菌,后联系北京303医院会诊,再次调整用药为米卡芬净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替加环素抗感染。住院期间家属曾向我咨询中医治疗方案,余建议家属提出由三医院中医科会诊,但临床医生未安排中医介入,虽调整治疗后发热较前有所好转,以间断低热为主,但仍无法有效控制每日发热,后患者自行强烈要求出院,于2023-10-30日出院。2023-11-01日我处首诊。 患者以反复发热1+月就诊。 诊治经过:患者乘车到诊所,体弱无法下车,车上应诊。四诊察查,患者体瘦唇干,神清神差,面色萎黄泛黑而干,因患者就诊时尚未办理出院,无出院资料,询问病史,反复中高热1月,在游仙镇及市三医院住院治疗30+天,出院时体温37.8左右,患者自述现体温仍反复发热,平均体温38.5℃左右,相对夜间发热明显,10月31日,夜间体温38.1℃,伴胃痛,反胃,不思饮食。CT提示肺气肿,肺大泡,左肺缩小,局部小空洞,双侧胸腔少—中量积液,左侧明显。纵膈淋巴结饱满,心包少量积液。舌红,无苔呈镜面色,脉弦细。 西医诊断为真菌感染,抗菌药联合治疗。 审视症状后考虑,患者病程较长,虽年老体弱,却能反复高热,说明正气还未完全亏损,但也因为反复发热,真阴必有损耗,当属下焦温病的范畴,温邪久羁中焦,必及于肾,阳明燥热,劫灼下焦,耗伤肾精及阴液,致形体及脏腑失于滋养而形成本证。现高热,且并于夜间始复,邪气深伏在阴分,致病情迁延,反复不止。当拟方青蒿鳖甲汤,考虑病情和青蒿鳖甲汤证不完全一样,思其方,用其法,以青蒿鳖甲汤的构架组方以求养阴透热,益气和中。 处方:青蒿鳖甲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物:青蒿30g、鳖甲10g、山茱萸10g、炙麻黄12g、麻黄根30g、桑白皮18g、地骨皮20g、茵陈蒿20g、银柴胡15g、胡黄连10g、浮小麦30g、陈皮12g、潞党参30g、茯苓15g、炒白术12g、砂仁6g、防风12g、神曲20g、藿香15g、甘草6g、大枣20g 服法:两剂,水煎服。上药加水漫过药面2-3厘米,浸泡30分钟,武火煮沸后文火再煎15分钟,第二道水量减少1/3,再煎,两次混合,分次服药。服药后如未呕吐,尽可能每2小时给药一次,一次服药100-150ml,如有呕吐情况,呕吐后30分钟再补服50ml。同时特别叮嘱家属,患者体弱病重,如若药进病退,饮食恢复,舌苔渐复则可治,如病重拒药,频繁呕吐,不思饮食,甚而解黑便,则预后不良。同时注意避风保暖,减少复感可能。 二诊:6天后(11月7日),家属电话咨询复诊方案,余建议由家属转述后用药,但患者及家属仍要求面诊,下午患者再次乘车到诊所,车上应诊,患者述昨日服药2次,约4小时,体温即渐降至正常,今天白天呕吐两次,但体温未再升高。就诊时视患者神差神萎,面红唇干,摸之额头发热,舌红,仍无苔呈镜面色,脉弦细。 询问本次用药后情况,患者用药后体温明显得到控制,未出现呕吐情况,出现了长时间的无热期,期间虽午后及夜间偶有发热,但体温未超过38℃,并且体温多在2小时左右恢复正常,饮食有所恢复,可食用流食,精神佳,故而患者于2日前(11月5日)自行外出理发,理发后体温再次有所反复。 本次就诊,患者携带市三医院出院证明,了解详细病情后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患者主要为真菌感染,且感染严重,其中主要是鲍曼不动杆菌,这是因为免疫力严重下降,正气不足无法御邪所致。当前中药治疗有效,可进一步治疗,本次治疗将以“甘温除热”之法,以求渐进,但患者一定做好防护,避免再次受凉,另外,如若本次因为外出复感高热,则预后不良,慎之。 处方:前方青蒿鳖甲汤合参苓白术散一剂备用。 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黄芪35g、潞党参35g、当归8g、炒白术15g、陈皮12g、升麻12g、柴胡15g、茯苓15g、山药20g、肉桂6g、麦冬12g、干姜4g、大枣20g、北五味10g 服法:两剂,水煎服,一剂两日,煎煮大致同前,本次以补中益气汤为主,体温超过38℃以上复用青蒿鳖甲汤。 三诊:十日后(11月18日),本次就诊患者未亲至,由家属转述病情,11月7日返家后未发高热,其后分别于11月9日低热一次,T37.7℃,11月17日低热一次,T37.8℃,自服布洛芬一次后2小时热退,平时体温正常。现饮食差,不喜荤腥,可食用流食,软面,二便正常。思考当前虽偶有体温反复,但体温高峰已明显下降,且出现了长时间的无热期,之前治疗思路和方法应是正确,两次低热应该是余邪未净之表现,当前治疗无需再用苦寒清热之品,以补中益气汤及归脾汤治之,《成方切用·理血门》云:“血盛则身凉,血虚则身热。”“盖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以补中益气汤补气,以归脾汤生血。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三剂。 归脾汤加减三剂 处方:当归12g、炒白术12g、潞党参30g、黄芪35g、茯苓15g、大枣20g、甘草10g、郁金12g、川木香10g、龙眼肉15g、焦米30g、藿香18g、陈皮12g、山药35g 服法:两剂,水煎服,一剂两日,煎煮大致同前,现服补中益气汤一剂,然后服归脾汤一剂,两方交替使用。 四诊:十七日后(12月7日),家属转述病情,患者本次用药后,体温完全恢复到正常,体温未再反复,平均36.7°左右,近期胃口恢复,甚可食少许干饭,二便正常,手机查看舌苔,舌红润,无苔。因有慢支炎,近期偶有少许咳嗽伴咯白痰,无胸闷气急等不适。到此考虑患者病情已完全稳定,对症处理。针对咳嗽咯痰处方“辛麻汤”四剂,另处方归脾汤合益胃汤四剂巩固气血,养阴生苔。嘱咐用药调整为三日一剂,一日两次,早晚分服。 12月7日微信转述病情时舌苔 至12月20日随访,患者仍无发热情况,体温稳定无热已一月余,患者不愿再入院进行真菌培养确定当前真菌感染情况,故从中医层面本案愈。 按语:本案患者先后两所医院入院1月余,并在重症监护室治疗半月,花费10万余,医院虽积极治疗,但终归是以大量抗感染之品反复交替,最终确诊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多在院内感染,且致病力强,抗生素耐药性高,肺部感染者死亡率26%,血液感染者超50%,虽经北京303医院调整治疗后发热有所好转,但仍发热不断。然,在全部西药停用的情况下,仅五剂中药体温得到控制,仅三次治疗本案愈,可见在重症患者治疗受阻时,中医能适时介入,往往可以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本例患者因感受邪毒入院,在医院治疗效果不佳,从中医三焦辩证的角度,患者就诊之时已属温病的第三阶段,属于下焦温病,病位在肝肾。下焦温病又分厥阴温病及少阴温病,患者高热不退,则有动风之虑,如动风必是实风,故而当属热邪深入下焦足厥阴肝的厥阴温病,此时还可见中高热,说明正气不衰,还有抗邪能力,正邪相争激烈,到就诊之日11月1日,病程1月余,此时还有如此实邪,必是一种深伏之邪,舌红无苔真阴大伤。因为温病学有比较严格的方要求,《温病条辨》述:“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大定风珠、复脉。邪少虚多者,不得用黄连阿胶汤。阴虚欲痉者,不得用青蒿鳖甲汤。”故而以青蒿鳖甲汤的构架拟方。 方中仍以青蒿、鳖甲为君,其目的是针对邪气深伏阴分之证,用鳖甲入肝经,把经络里的余邪搜剔出来,再通过青蒿的清透作用把肝经的热邪透出去。臣药的以山茱萸替代生地以免过于滋腻敛邪,同时本也考虑了后续如有好转另方调理阴阳;桑白皮、地骨皮、茵陈蒿、银柴胡、胡黄连、浮小麦上六味药,合山茱萸,共同替代了生地、丹皮的滋阴清热作用,且所用之药都是清虚,尤其是清血中伏热之悍将,而同时,考虑患者前期大量寒冷西药冰伏邪气,用炙麻黄、麻黄根30g、陈皮梳通经络、腠理毛窍,而麻黄合麻根的上下宣通之法是家传经验,并非主流用法,麻黄麻根乃好是一物两药,一药上则一药下,一药宣一药收,故而一药走表一药走里,以此来畅通经络三焦,再加陈皮疏泄之功,平素如加桂枝通畅之意更强,但因本例患者高热,故而去之,以免桂枝入血动风。剩余诸药主要是参苓白术散的构架,既补正气以助驱邪,又护胃气已防胃气上逆。两方配合,既治病因,又放病变,恢复正气,渐驱邪气,步步为营。 二诊、三诊以“补中益气汤”和“归脾汤”补气生血,甘温除热。热病日久伤阴耗气,前方去阴分之热,后方补气养血该因久病气虚,气虚者可热,温之以气,补之以味,其治法耶。患者久病内伤,脾胃受之,饮食不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下相哥,少阴被郁,阴火乃动,水中之火上冲,遂成火亢之像,此东垣“阴火”之论,治以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同时考虑补中益气汤中补血之品不足,单用补中益气汤平高热往往效果不佳,故加归脾汤以增加补血之力。简而言之本次治疗,青蒿鳖甲汤去阴虚之火,补中益气汤治气虚之热,归脾汤调血虚发热,三法兼顾,最终再以益胃汤收官而病愈。 本案实属我接手最凶险之案例,期间甚而通知家属做好心理准备,然中医见效之快甚而超乎想象,不由得概况前人医家留下诸多治疗之思路,还有太多宝藏值得探寻,近日准备再读读《景岳全书》从中应该还能吸取到治阴虚发热新的思路和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