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高丽丽 慢性光化性皮炎(CAD) 是一种以光敏感为特征的免疫介导的皮肤病,为光照下由光敏物质所致的T细胞介导的迟发性超敏反应,主要与紫外线暴露、内源性的免疫反应异常、接触外源性光敏物质有关,呈慢性反复发作,多发生于经常户外活动或户外作业者,皮损好发于曝光部位、头顶部头发稀疏区,呈湿疹样,通常春夏季发病,可分为急性发作期与慢性期。 CAD治疗的关键是避光与去除光敏物,治疗药物有外用药物、系统用药物,可缓解或消除症状,减缓疾病发展进程。 慢性光化性皮炎的外用药物 如外用糖皮质激素(TCS)、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TCI),通常首选TCS,其次为TCI。 TCS可抗炎、抗过敏、消肿、镇痛、免疫抑制等,是治疗CAD最常用药物,在疾病的各个阶段都可使用。 CAD初期与轻度者外用TCS可有效控制发作。苔藓化、肥厚皮损可选用强效或超强效TCS,病情缓解后可换用强度较低的TCS,或减少TCS使用频率。 通常急性发作期者用药1周、慢性期用药2~4周后病情可缓解。
TCS长期使用可致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痤疮样皮疹、皮肤变薄等。 TCI如他克莫司软膏(0.1%、0.03%)、吡美莫司乳膏(1%)可抗炎,主要用于治疗稳定期的CAD,用于面颈部其疗效显著,适于巩固维持治疗。 反复复发的皮损外用TCS消退皮损后,也可用TCI主动维持治疗或与TCS序贯治疗,以延长复发周期。CAD者的T淋巴细胞失衡可增加TCI致癌风险,故TCI长期使用需注意。 TCI避免用于可能恶化的皮肤病与恶性皮肤病(如皮肤T细胞淋巴瘤)。 慢性光化性皮炎的的系统用药物 如羟氯喹、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沙利度胺、免疫抑制剂、雷公藤及其提取物等。 病程较短、病情较轻、皮损散发者可口服羟氯喹、抗组胺药物等。 皮损泛发但尚未出现急性渗出可口服沙利度胺和/或雷公藤联用羟氯喹、抗组胺药物等,也可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皮损出现渗出需系统用糖皮质激素,沙利度胺和/或雷公藤可为补充用药。 皮疹顽固不退,呈现浸润肥厚外观,且上述系统用药疗效不佳需联用免疫抑制剂。 羟氯喹可免疫调节、抗增生、抗炎、光保护,可用于CAD者,可联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 建议常规起始剂量为200mg/d,体重较重、病情较重者起始量为400mg/d,连用6~8周,病情控制后剂量减为100-200mg/d维持6~8周,病情稳定后逐渐停药。 可见中毒性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有大剂量(>5mg/(kg·d))、合并肾损害、合用他莫昔芬。 糖皮质激素对瘙痒剧烈、皮损泛发的CAD者,可在外用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如泼尼松0.3~0.5mg/(kg·d),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至停药,或复方倍他米松1ml单次肌内注射以控制急性症状。 反复复发、症状严重或系统用糖皮质激素效果不佳的CAD者,可系统用免疫抑制剂,也可联用糖皮质激素,病情减轻后逐渐减停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持续需用药至少2个月。 每年复发的CAD者可尝试春夏季使用免疫抑制剂,其他季节常规外用药物进行维持治疗。 免疫抑制剂可选用口服硫唑嘌呤(AZA)1~2.5mg/(kg·d),通常约1个月症状可缓解,有效后剂量减至25~50mg/d维持治疗。 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缺乏者可能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若有AZA用药禁忌可考虑环孢素3~5mg/(kg·d),或吗替麦考酚酯1000mg/d,或甲氨蝶呤10mg/周,常6周内病情显著改善。 此外,慢性光化性皮炎常见外源性光敏药物包括: 抗菌药物:如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洛美沙星等)、四环素类药物(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链霉素等)、磺胺类药物(柳氮磺吡啶、复方磺胺甲噁唑、磺胺嘧啶等); 抗真菌药物:特比萘芬、酮康唑、灰黄霉素、伊曲康唑等; 抑酸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尼替丁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如吡罗昔康、萘普生、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 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氯雷他定等; 降压药物:如依那普利、硝苯地平、卡托普利、缬沙坦、氯沙坦等; 降脂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非诺贝特、吉非罗齐等; 降糖药物:如格列吡嗪、格列美脲、格列本脲等; 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奎尼丁、胺碘酮等; 抗抑郁焦虑药物与抗精神病药物:如西酞普兰、多塞平、阿普唑仑、奋乃静、氯丙嗪、等; 维甲酸及维生素类药物:如异维A酸、维A酸、外用维甲酸等; 抗肿瘤药物:如长春新碱、甲氨蝶呤、氟尿嘧啶、柔红霉素、伊马替尼等; 抗疟药物:如氯喹、乙胺嘧啶、羟氯喹等; 避孕药物:如含雌激素、黄体酮的口服避孕药物等。 注意防晒。 参考文献 1.慢性光化性皮炎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3,56(12):1096-1104. 2.特应性皮炎的合理用药指引(广东省药学会2021年8月31日). 3.特应性皮炎外用制剂合理应用及患者指导专家共识[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2,55(4):281-28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