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含静:一蓑烟雨任平生(散文)

 夏天微语789 2023-12-25 发布于江苏

温含静:一蓑烟雨任平生(散文)


河南文学


原创

2023-12-2502:10河南

在我国古代的诗词长河中,始终有一颗最耀眼的星,那就是苏轼。

苏轼是千年一遇的奇才,在诗、词、文、书、画五个领域开宗立派,可以说他是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大文豪。苏轼的诗词尤其精妙,或如“大江东去”的豪迈旷达,或如“但愿人长久”的婉约深情,或如“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说理思辨,诸多佳作代代传颂不朽。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父为苏洵,弟为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

公元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1057年进京应试。苏轼的文章,深得当时的主考欧阳修的赏识,一时名震京城。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那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饱受诋毁与排挤,只能自请出京,不曾想被这片美景所治愈。在苏轼眼里,西湖晴时明艳、雨时清雅,正如风华绝代的美女西施,浓妆淡抹总相宜,让人迷恋。

1074年,苏轼被调往密州担任知州。政治上的打击,精神上的痛苦,使苏轼倍加思念发妻王弗。第二年的正月二十日,苏轼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梦见了自己的爱妻王弗,她依然还是刚结婚时的秀美模样,在老家的窗户前,细心地打扮梳妆,她含情脉脉地看着苏轼,却一句话也不说。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079年,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乌台诗案”是一场莫须有的文字狱 ,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激烈。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快制止变法。在此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重大转折点。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

苏轼带着妻儿老小一家子,刚到黄州,没有住处,没有田地,食不果腹。只能先寄宿在一个寺庙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就是在那种境遇下写的。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初到黄州的苏轼,刚刚经历“乌台诗案”,与死神擦肩而过,惊魂未定。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词。“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在好友马正卿的帮助下,苏轼得到了黄州城东营的数十亩土地,解决了一家几口的吃饭问题。就这样,一个士大夫转变为一介农夫,一个闪耀古今的“东坡居士”诞生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作为苏轼最具代表性的词作之一,这首词写于苏轼人生的最低谷,被谪贬黄州时,他一边种地,以解决生计,一边写下了大量的诗文。他一生中的许多名篇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他并没有因为生活的困难而消沉,反而愈挫愈坚,不坠青云之志。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苏轼面对困难的乐观豁达,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无论是自然界的风雨,还是人生的风雨,都没能让他击垮,“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094年,苏轼被贬惠州,他依旧乐观,豁达。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此时的苏轼心中已经平静很多,甚至对于贬谪惠州的苦闷远不如吃到荔枝的喜悦,对惠州也并无抗拒,“不辞长作岭南人”不仅说明他对荔枝的喜爱,也表明出他对谪居惠州的平和心态。

1097年,苏轼再次被贬蛮荒之地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当时那里病无药,居无所,冬无炭,夏无泉。但苏轼却在这里,教人耕种,开办学堂,用自己一生的才华,造福了一方百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苏东坡《自题金山画像》中的诗句。苏轼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他把一生的颠沛流离活成了诗情画意。

苏轼在临终前写过一首诗,名为《庐山烟雨》,这首诗被视为他生命中最后一首诗。

《庐山烟雨》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悟,他认为人们总是期待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愿望,但当他们真正到达或完成这些目标时,却发现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满足,有时甚至会感到失落。

公元1101年,66岁的苏轼从儋州返回京城的途中病逝,一代文豪从此落幕。

历史早已过去,我们追溯往事,遥望苏轼,犹如仰望一座巍峨的高山。他的高度耸立在那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他以自己的一万多首诗词,奠定了自己在中国诗词中巅峰的地位,令人仰望,令人追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