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谱故事之六十三】井冈山的扁担(国庆征文)

 大春观察 2023-12-28 发布于江苏

井冈山的扁担


作者韩  今

在我珍藏的文化大革命纪念品中,有一根青竹扁担,扁担只有“三尺三”,两头略尖,七八年了,依然光溜溜的,凸面已变成青黄色,但给我看,总能从上面找出当年的翠色来。扁担反面,是仿毛主席的手写体烫成的八个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字迹已有点模糊了,却显得她珍贵。
这根青竹扁担,是我在大串联中参观井冈山时,一位住在大井村的农民送的纪念品。每当回忆起大串联的往事,总要不由自主地想起这段平凡而难忘的经历来。
是一九六六年十一月的事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下,红卫兵运动蓬勃兴起,一个让革命后代经风雨、见世面的革命大串联热潮遍及各地。我们几个同学组成的小分队,经上海、杭州,来到了英雄的南昌。刚刚下车,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打听,怎样可以到井冈山去。我们是多么想看看这个中国革命的摇篮呵!她是中国革命的第一个根据地,四十七年前,毛主席率领第一支工农武装开进井冈山,在这里打响武装斗争的第一枪,使星星之火,燎原全国。“黄洋界上炮声隆”,这壮丽的诗句给我们的多少丰富的想象!
路程终于打听好了。正如钟振振同学后来写的:“轻棹放赣江,披雨上黄洋。看尽井冈山前缘,岳麓枫林霜。”
我们乘火车到清江,从清江换船,沿赣江直上,先到吉安。吉安县城不算大,却是江西中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解放后盖了好些楼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吉安也是个重镇,红军曾多次攻打它。毛主席有一首诗写道:“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一签票,说是要等三天。我们急坏了,住处也未去,背着行李就在汽车站上转,盼望有个什么机会能提前走。那都是一色的军用卡车,带篷的,恰巧遇上几个在船上认识的上海红卫兵,把我们带上一辆第二天开的卡车。站上服务员叫我们下车,我们死活不动弹,饿了,请一个跑腿,买几个烧饼车上吃。这样硬是在卡车上等了一夜。第二天,天刚麻麻亮,分配上这辆车的人来了,大家挤挤,就出发了。
 汽车没一会儿便开始爬坡,进入山区了!越爬越高,渐渐迂回在挺拔雄峻的山区之中。嘿,那才叫名副其实的山区呢,前面是山,后面是山,左面是,右面也是,重重迭迭,翻过一山又一山。天气是忽阴忽晴,晴朗时,能望到百把座山,阴时,迷茫茫一片,仿佛行进在云雾之中。公路盘山而上,又绕峰而下,急拐弯时,汽车的外轮有时半个露在悬崖之外,大家都不敢看。到了山顶回头望望,那盘山的公路就像羊肠小道,缠过来绕过去。山麓,山间是绿郁郁的树林,高大的衫树,密密的松柏,还有许许多多竹林。汽车在前进,车厢里也热闹非凡。东北的,河北的,山东的,以及我们南京、上海的红卫兵们欢言一堂,惊叹不已。着一身黑的山东青年特别喜爱那满山遍野的松树、竹林,几个上海女学生则是叽叽喳喳老不安静,遇到险要之处,时而“哎呀”叫出声来,我们呢,在心里把南京紫金山贬得一钱不值。
下午四点多钟,汽车开到了井冈山的中心——茨坪。这是万山丛中一块小平地,因四周都是大山,又好像一块盆地。茨坪位于井冈山主峰北蔍,距离桐木岭、黄洋界等五大哨口均在十五——二十里之间,因此当年不仅是根据地的革命政治中心,也是大后方,毛主席经常住在这里。如今这里修建得十分美丽,百货大楼,邮局,车站,医院,剧场,博物馆……都是一些崭新的高大的建筑物。
我们被安排在茨坪公安局二楼上。地板上铺上十几条席子,就是睡觉的地方。大家放下背包,立刻去参观井冈山烈士纪念塔。这是一座修建在一座小山岗上、四周砌得十分整齐、庄严、漂亮的纪念塔,上面有毛主席手写体的金字题词。暮色中,我们向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致以崇高的敬意。
晚饭,特意为我们准备了红米南瓜饭,这是红军时代的主要食粮,大家尊敬地称为“传统饭”。大饭厅里,因不知谁倒掉的半碗红米南瓜饭,贴了十几张严厉谴责的大字报。“传统饭”至今还给我良好的印象,红米煮得一颗颗的很硬,香喷喷的,南瓜大概也算井冈山的特产,又面又甜。
坐了一天车,昨夜又未睡好,照理该早早入睡吧,但怎么也睡不着。是因为来到革命摇篮的中心而激动,还是因为明天要登黄洋界而兴奋呢?最后我爬起来,依在窗口上深情地眺望着。整个茨坪灯火闪烁,像繁星点缀,把高大的建筑物辉映得格外雄伟壮观。是的,要论灯火,这里比大城市里差得很远,但我总觉得茨坪的灯火最美,因为她象征革命的火种,她燎原了整个中国!
第二天凌晨四点就起床集合了,每人发四只馒头,是放了糖精的甜馒头。一个大队七、八十人,由一个工作人员带着,向黄洋界进发。
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最险要一个,山高岭陡,过去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过,今天已经修了公路。不过我们依然走的小路,在茂密的森林中穿行,踏过丛丛灌木,跃过潺潺溪水,翻上光溜溜的大青石。大家兴意盎然,你追我赶。天气开始还很好,不一会儿又变阴了,继而细雨如丝,白雾迷茫。向导告诉我们,这儿的天气就是这样子,难得有个大好的晴天。还兴奋地说,我们走的,就是当年红军挑粮的小路。大家更加兴奋了,因为我们是沿着红军走过的道路前进哟!
将近中午,我们登上了英雄的黄洋界,一条公路穿山而过,路边一大间红瓦房。接待的同志早已烧好开水,盛在两只大缸里,用竹勺子酌水。我们吃着馒头,兴致浩然地眺望四野,此起彼伏的千峰万岭在云海中时隐时现,白云就在眼前缭绕,突然又什么都看不清了,变成茫茫大海。据说黄洋界又叫汪洋界,名副其实。吃过饭,大家又兴致勃勃地爬过去的哨口,哨口是一个制高点,很陡,刚下过雨,路滑,上去两只手全要帮忙,就这样我还滑了一跤,沾了一身泥。哨口上一个圆形的战壕还十分清楚。站在哨口上,仿佛站到世界顶峰,大有顶天立地之感,一股描绘不出的豪兴在胸中翻滚。不知谁唱起来:“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浑壮的男中音在群山中回荡。
下山了,因为时间关系,毛主席常住的八角楼——茅坪我们没有去。向导带着我们又钻进那密密的林涛竹海,多少次经历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路过了大井、中井、小井等五个小村,其中大井最为优美,这里有毛主席的旧居。是一间普普通通的茅屋,一张平板床,一顶旧帐子。老式的写字台上放着四四方方的大砚台,插着毛笔。茅屋前面是一块小平地,左面还有一块光滑滑的大石头,据说当年毛主席住这儿时,经常一大早就坐在这块石头上看书。我们每个人都争着在石头上坐了坐,毛主席坐过的地方!让我们享享这无比的幸福!
也就是在大井,一位井冈山的老乡和我交换了纪念品。我送他一枚金光闪闪的毛主席像章,他把一个刚刚削好的青竹扁担送给了远方的来客。那时候,这扁担还处处散发出嫩竹的清香呢。回到茨坪,善于刻图章、写字的周家玮同学用铁条烧红,仿毛主席的题词烫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大字,这根扁担也就继续跟我南下,登上岳麓山,瞻仰韶山冲,又带回南京。时间愈久,纪念品就愈为珍贵。

虽然我们前前后后在井冈山只待了两天多时间,但革命摇篮的山山水水却给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整个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就是以这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井冈山精神,激励自己生命不息、冲锋不止。今天,我们将更加壮志凌云,用井冈山的扁担,肩负起中国革命,世界革命的重任,誓让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燎原四海五大洲!

写于一九七四年九月十九日病假家中

作者的人物谱原稿

【后记】用一根扁担为由头,记述了一九六七年大串联去井冈山的经过,回忆起当时的许多细节:居住的吉安市公安局的二楼,带甜味的馒头,黄洋界哨所泥泞的小路。那根普通的竹扁担我保留了很长时间,后来几次搬家,还是遗失了,真遗憾。文中如实表述了十六岁的红卫兵的“革命情怀”和“崇高理想”,是当时年轻人的真实现状,让今天的年轻人了解一下也是好事,就没有修改了。国庆征文,是团总支组织的征文活动,我是团干部,带头写了一篇长文章。

作者简介

韩今,男,南京市市级机关退休干部,江苏省、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中央及省市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250余篇,多篇获奖。所著两本文学作品集《老团长与新房客》和《阅尽人间春色》分别在2019年和2022年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分别在第二年第二次印刷,配送各地图书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