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巾群雄小传5-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在历史上能够找到其本人

 省愚杂谈 2023-12-28 发布于四川

(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330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 10 分钟)

想必不少朋友都看过金庸先生所作的著名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小说以元末时期为背景,我华夏山河巨变为故事脉络,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甚至,文学作品本身所映射出的现实篇章,也是让人们心驰神往的重要细节。

当然,今日,我们不讲查先生的小说,省愚暂且还没有那个能力去点评大家的作品。今日,我们只抓取《倚天屠龙记》中一个极不起眼的人物,这位人物在历史上不仅仅是有其原型,实则是历史上却有其人。在历史演义的描绘下,伴随着文学作品的再次润色加工,他的形象显得充实且饱满。其实今日我们这位男主角,不仅是出现过在金庸先生的作品中,在梁羽生先生的作品《萍踪侠影录》中,也曾提及他的名号。

倚天屠龙记曾出现过彭莹玉

话不多说,今日我们继续元末红巾群雄小传的讲述,今日之主角,是为元末红巾军领袖彭莹玉,他还有一个极为雅致的绰号-彭和尚。

·文学作品中的世外高人

首先,我们先看看彭莹玉多次出现在武侠小说中,是何等的形象。

上一段落提及,在梁羽生先生小说《萍踪侠影录》中,曾出现过彭莹玉的影子。书中,他被描述为为朱元璋和张士诚师父,著有《玄功要诀》传世,并且有隔代传人张丹枫。咱们就事议事,梁羽生先生的这部作品是将明朝历史深度绑定在江湖武侠的羁绊中。本该设定的背景时间为明朝正统年间,背景事件为瓦剌入侵、虏走明英宗朱祁镇进而形成土木堡之变。同时,时间脉络上,作品向前追溯到义军领袖朱元璋张士诚争夺江山的元末战争,向后则叙述至明英宗复辟、于谦被害的夺门之变而作为彭莹玉的隔代传人,张丹枫便是此书的第一男主角。

觥筹交错间,历史尽数展现

又者,在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中,再次出现彭莹玉的形象。书中的彭莹玉,为人足智多谋,武功极强,以一与多名正派高手曾战成平手。另一方面,彭莹玉在书中,和冷谦、说不得、张中及周颠并称明教五散人。

所以我们从文学作品中找到些许端倪。在不参考史料的情况下,单看侠客眼中的彭莹玉,他神秘莫测的高大形象,似乎已呼之欲出。

·南派始祖,来去匆匆

我们此刻从文学作品回到现实历史,彭莹玉又是一个何等的形象呢?

首先对于彭莹玉本人的出生时间以及家乡,都无记载,据称其本名为彭翼,又名彭国玉。不过,根据省愚对于元朝时期汉族人士取名的习惯,推测不管是彭翼还是彭国玉,应该都不是他的原名。他的原名,或许也就和朱元璋类似的重八、五四、初一这种数字名字。总之,在他决定离开慈化寺与周子旺一起举事之前,他将自己的名字正式确立为彭莹玉。

元末乱战

所以,彭莹玉本人是何出身,家庭成分几何,籍贯何处,有何等的高招,以上的一切皆是历史上早已无法破解的迷案。或许,也正因如此,他的经历会更容易被文学大家利用起,加以润色。

不过,结合前文,通过零星的史料里的细节,还是能找到彭莹玉举事之前的一些经历。早年曾在江西袁州慈化寺出家,所以人称彭和尚。因为这般出家的经历,也在梁羽生先生的《萍踪侠影录》中被润色为朱元璋早年的师父。后来,彭莹玉由虔诚的佛教徒改信弥勒教,四方行走,为人免费治病传教,因“法术”高强,能够治疗奇病,所以为民间敬佩。

·统领百官,匆匆过客

上一辑我们讲述徐寿辉之时,亦曾提及,彭莹玉是整个南方红巾军的开山鼻祖。很快组织起以徐寿辉为皇帝的政权后,彭莹玉身居幕后,为自己亲自设立了一个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机构“莲台省”,他自己为莲台省令,统领百官辅佐徐寿辉。

回顾他一路走来,举事反元之前,他也曾蛰伏了十多年,励精图治,等待时机。

元朝至元四年,是为公元1338年,彭莹玉与她的徒弟周子旺在出家寺庙的所在地,江西袁州率众五千余人起事,背心皆书“佛”字,以为有“佛”字,刀兵不能伤。一如既往地,彭莹玉身居幕后,扶立周子旺称周王,立年号。不过,此事举事最终以失败告终,结局是周子旺身死,彭莹玉则逃亡淮西。到达淮西后,他继续在此一带传教,人称“劝人念弥勒佛号,遇夜燃火炬名香,会偈礼拜”。

因为自己已经拥有的无上受,他被弥勒教徒尊称为彭祖。看准时机,找到合适的人,随即在至正十一年八曰,也即是上一辑我们提及过的公元1351年的秋天,彭莹玉联合邹普胜、徐寿辉在今湖北蕲春起事,攻占蕲水,扶徐寿辉为帝,国号为“宋”或者“天完”。

然而,他的消亡也随着两年后的天完政权受困于元军而不得不到来。至正十三年底(1353年),元军围剿天完,蕲水失陷,彭莹玉战死。从此以后,这位神秘莫测的人物彻底从华夏史册中走出,却不经意间走进了文人墨客的书本中。

·身后几百年,还能影响一位历史学家

参照对于其他同时代人物的讲述,彭莹玉的故事到此就应该结束了……然而,如果历史总是这般平淡无奇就没有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了。彭莹玉自己或许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因为自己,还深远影响了几百年后的一位历史学家。

事情还要从20世纪四十年代末期讲起,此事件的主人公,便是20世纪最出色的明史学家-吴晗。

时间轴来到1948年的秋天,作为清华大学著名学者的吴晗,其响应号召,离开清华大学进入石家庄解放区,并将自己所作的《朱元璋传》完稿赠送给身边的高规格的友人阅览。

很显然,在当时,如何评价朱元璋,是一件极为敏感甚至有着些许标志性的事件,换言之,当时,海内外的汉语学界、政商人士都十分关注此书对于朱元璋的评价。有友人阅读了此书后,便书信吴晗,谈了具体的意见。

意见就简述,对于朱元璋的评价要更加客观,不能带个人感情色彩,另外就是特别提及了农民起义领袖彭莹玉的结局让人看了后有些许失望。

在当时的那股思潮下,吴晗决定在《朱元璋传》1948年修改稿中,重新评价了彭莹玉,原文写到:

“彭莹玉可以说是典型的职业革命家,革命是一生志气,勤勤恳恳播种、施肥、浇水、拔草。失败了,研究失败的教训,从头做起,决不居功,决不肯占有新播种的果实。第一次起义称王的是周子旺,第二次做皇帝的是徐寿辉,虽然谁都知道西系红巾军是彭和尚搞的,彭祖师的名字会吓破元朝官吏的胆,但是起义成功以后,就烟一样消失了,回到人民中间去了。任何场所以至记载上,再找不到这个人的名字了。功成不居,不是为了做大官而革命,真是了不起的人物。”

然而,吴晗对于彭莹玉如此高规格的评价,这般功成不居的史评,却不被当时的主流政商人士接受,甚至是深不以为然。甚至吴晗还被人当面指出说:“像彭和尚这样坚强有毅力的革命者,不应有逃避行为,不是他自己犯了错误,就是史料有问题。”

更而甚之,吴晗阅读历史的方法也被人怀疑,学界有一部分人认为他似乎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

武吴晗先生与妻子的合影

第二年年初,吴晗回到清华大学,工作繁忙,已来不及对《朱元璋传》进行改动,大致就按照1948年修改稿的样子,最终于1949年4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吴晗后来着手重新研究彭莹玉的历史。在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当时克复徽、杭,杀妖彭、项奴儿诸盗魁,扼楚贼方张之势”,柯劭忞《新元史》、赵汸《山东存稿》、江西《瑞州府志》等史籍中发现了彭莹玉在杭州战死的重要史科,时间是元至正十二年(1352)七月。

吴晗后来继续写道:“这样看来,他并没有逃避,一直革命到底,斗争到底,是为革命而牺牲的英雄人物。”

吴晗写:自己对明史作了30年的研究,却由于用“超阶级思想来叙述坚强不屈的西系红巾军组织者彭莹玉和尚”,所以得出违反史实的结论,这和自己有“革命者是可以半途而废,无须革命到底”的清高思想是不可分的。1940年代初吴晗在昆明曾与闻一多相约:“等到民主政治实现,便立刻退回书斋,去充实自己,专心著作。”所以,吴晗认为彭莹玉和尚是“功成身退”,这是很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事迹。所以吴晗自己内心是十分推崇彭莹玉这样的为人。然而,迫于当时特殊的世代背景,吴晗承认自己得出了违反史实的结论。

最终,吴晗对于彭莹玉的评价为:彭和尚,一辈子作宣传、组织工作,是西系红军的领导人,他坚强不屈,领导人民斗争,跌倒了舐舐血爬起来又前进。但是到徐寿辉起义成功以后,他突然不见了。我对这个人赞叹不已,认为功成不居,不是为了做大官而革命,真是了不得的人物。

因为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这也为这位20世纪最出色的明史学家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十多年后,吴晗所作的历史作品成为那个时代的浪潮中的绝顶浪花。1969年,他饱受精神与身体的摧残后,在狱中去世,享年六十周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