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拉康的自我与弗洛伊德有何不同?

 小播读书 2023-12-30 发布于广东

哲学家拉康是西方后现代哲学的一面旗帜,我用10期内容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他整个思想体系。

这是我们拉康系统最后一期内容,对后现代哲学感兴趣的同学,一定不能错过,可以点赞收藏关注我翻看这个系列的内容。

前面的内容我们介绍了,拉康自我理论的第三个方面:真实界、想象界、象征界。

它们大致对应了弗洛伊德的三个自我:本我,自我和超我。

但它们又不一样,弗洛伊德的本我是原始的欲望和冲动,但是拉康的真实是一种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是产生欲望和冲动的源泉。

拉康的想象也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有意识的自我,而是一个伪自我。

拉康的象征也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理想中的超我,它是由象征性语言构建的伪自我。

总之,在拉康前期的哲学中,真实界、想象界、象征界它们相互影响彼此关联。

拉康曾经用波罗米结来隐喻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三个相互重叠的环,是这三者的稳定结构让我们感知到一致的、稳定的经验世界。

但是在这种体现中,好像跟现实中的人不太一样,因为它们还不是一个整体。

也许是拉康晚年意识到了自己哲学体系的这种分离性。

所以,晚年拉康试图把它们三者缝合成为一个整体,如何缝合?拉康晚年提出了症候的概念。

什么是症候?症候本来是一个医学用语,表示一种病态的现象或者状态。

在拉康这里,症候是一个主体败坏性存在的呈现方式,也可以理解为想象、象征和真实综合呈现出来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人。

症候这个概念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是用来沟通精神分析学与传统医学的一座桥梁。

症候状态下的我,是无意识的本我,而我们所看到的正常状态下的我,是症候的表象。

所以,弗洛伊德把一个人的梦境、口误、俏皮话等视为无意识的表露,通过它们,可以窥视这个人内在的症候。

正如在传统医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望闻问切或者各种检查指标分析一个人病症一样,症候是表象之下更真实的自我。

而拉康扩展了这个概念的用法,在拉康的晚期哲学中,这个词成为了缝合真实、象征、想象自我的一个线索,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有了我们通常意义上现实的“人”。

张一兵教授分析,为什么拉康晚年会提出这个概念,也是为了让其整个哲学体系有整体性,尤其是让现实的人的存在得以可能。

在之前我们介绍的拉康哲学中,不管是作为镜像阶段想象之我,还是象征界中的象征之我,还是作为真实界中不可能存在的我。

自我都是作为一个否定性而存在的,都是不真实,虚幻和空无的伪主体,如果世界、语言、主体都不存在。

那作为现实世界的人,我们应该如何活下去呢?

走向彻底的自我毁灭和虚无吗?

好像也不行。

所以,拉康晚年提出了症候的概念,症候作为一个肯定性的概念,规定了人在实存中的维系关系,目的是防止主体,因为自身的空无而不至于精神崩溃。

拉康晚年说:所有人都是精神病。

这看起来好像并不正常,但正如在拉康思想中,在象征界中,我们都是象征性语言构建的伪主体。

所以,精神病只是一种语言,依赖于我们如何定义和理解它,或许精神病只是自我远离本真的一种存在方式。

所以,在拉康思想中,一方面,人是无法逃离镜像化和象征化的伪主体,一方面,人就是症候,只是看起来像人,可以看出,在晚年拉康的思想,对真实的自我还是带有极大的虚无感和否定性的。

好了,我们通过十来期内容,从整体上介绍了拉康思想要点,也勾勒了拉康整个思想的全貌。

正如我们一开始说的,拉康的思想极具颠覆性,他扛起了西方后现代哲学的一面旗帜。

从某种程度上,拉康掀起了人类主体的一场革命,是对“我是谁”这个人类永恒和经典话题的又一次系统地、颠覆性的诠释。

当然,拉康的思想也是极其危险的。

从哥白尼到达尔文,从康德到弗洛伊德,从弗洛伊德到拉康,从地球中心主义,到人类中心主义,从理性人到感性人。

最后拉康把传统意义上的“人”变成一个幻象,彻底把人拉下了神坛,甚至抹去人存在的根本性意义。

从这个方面来看,拉康的思想是危险和消极的,他为消极的,自我存在虚无主义提供了理论辩护。

你认同拉康的思想吗,欢迎在评论区谈谈你的看法。

最后,给大家一个小小福利,我的100本精品书单和100位哲学家思维导图已经更新了2024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