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盗汗,此方是江湖老大!调阴阳,关汗门,地位不可撼动文君然 文君然讲医案 2024-01-03 14:43 发表于辽宁 阴虚火旺盗汗第一方 黄芩、黄连、黄柏,三黄苦寒坚阴,直折火势。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重度盗汗。 还记得当初学习中医理论时,我们老师问咱们:汗,干啥用的? 我们纳闷——汗这个东西,成分结构和尿差不多,又腥又臭,能有啥用途? 我们老师随后说,汗液,是可以调阴阳的。当我们的体内,阳热之气太盛,就会通过出汗,来调一调,实现阴阳平衡。可是,如果这个阳热之气,不正常,是病态反应,那汗水也就不正常。从这个角度讲,汗液还是身体的报警器。 后来,当我们在内科中学习了汗证,咱们这些后学才明白,老师的话,非常有道理。 来吧,我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就知道了。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当时是45岁。初诊时间,为1995年的11月7日。他从两个月前开始,只要一睡觉,就浑身出汗。醒来以后,就不出汗了。此人曾经为此看过中医。当时,医家明确告诉他,你这是阴虚所致,所以要滋阴。于是,他开始服用六味地黄丸等成药。但效果,不好。 这是刘师早年的一张医案。当下的不少中医专著,都曾收录过它。 这里头的道理,我跟你讲一讲。 前面我说了,汗液这个东西,常常是体内阳热之气太盛,身体用以调节阴阳的工具。 说白了,你体内热势腾腾啊,那我就给你出点汗,把热势带出来,从而降降火。 不过,这过程,也得看你这个热势,是不是正常的。 如果是正常的阳热之势,汗出一点就完事儿了,没必要总出汗。 如果阳热之势不正常,那这个汗液就可能出个没完,从而给你拉警报。 比如说上头医案里这个患者,他就属于典型的阴阳失衡。他的那个热象,不正常。 因为什么?手脚心发热、口干、睡眠不安、尿黄便干,舌红苔薄黄。这一看就知道,属于阴虚,对不对? 阴虚了,不能制衡阳热之性。阳热就好比不断上升的热气球,想怎么飘,就怎么飘。 在这个状态下,津液被蒸腾,不断化作汗水流出来。只要患者体内的“阴”,一天不被补充起来,这个“热气球”,就一天不能下降。患者的汗,也就一天不会停止。 也许你会问了,既然如此,为什么患者之前应用六味地黄丸,不好使呢?六味地黄丸,是标准的滋阴方子啊。 这里,你就可能忽略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这个患者属于重度的盗汗。非常之时,得有非常之举。这就是用一些性味苦寒的药,直折患者的火热之势。六味地黄丸,滋阴不假,但清热力逊。 第二个,你想想,患者为啥夜里盗汗,白天不出汗啊?因为夜里的时候,人体表的卫气薄弱,甚至潜藏于内。卫气属阳啊。卫气藏于内,加重了体内的阳热之性。同时,又因为体表卫气不足,更加无法固摄汗孔,所以患者的汗,专门在夜里入睡以后冒出来。 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用苦寒的药,正面挑战患者的热势,同时,再去补益卫气,让患者即便夜里入睡,体表还有一些卫气能把守汗孔。六味地黄丸,显然不能益气固表。 那要怎么才能实现我们的目的?当时,刘渡舟老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当归六黄汤加减:生地20克,熟地12克,当归20克,黄柏10克,黄芩4克,黄连4克,知母10克,鳖甲和煅牡蛎各16克,黄芪14克。 这里头,把知母、鳖甲和牡蛎去掉,就是当归六黄汤了。 当归六黄汤,出自《兰室秘藏》,是中医治盗汗的专方,地位很高,是江湖老大。最初的原始构成,是当归、生地、黄芩、黄柏、黄连、熟地各6克,黄芪12克。 我们当初在学习此方的时候,还背过方歌: 火炎汗出六黄汤,归柏芩连二地黄。重用黄芪为固表,滋阴清热止汗良。 这个方子,基本完全符合我们之前的诉求。 黄芩、黄连、黄柏,三黄苦寒坚阴,直折火势。 当归、生地、熟地,滋补阴血,使得阴不虚,有能力制衡阳热之性。 黄芪,用于固表止汗,补气,健脾肺。这就是在给患者增加卫气。 在这个基础上,加知母滋阴清热,加鳖甲滋阴潜阳,加牡蛎来敛汗。如此,问题就解决了。 看起来,这套治法,确实比六味地黄丸强,是不是? 在这里,我建议读者朋友,能把当归六黄汤这张方子,以及刘渡舟老前辈的应用案例,好好记下去。因为阴虚盗汗这个事儿,太普遍了。尤其是当下的中年人,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烦心事儿特别多,再加上饮食偏于辛辣肥厚,所以阴虚火旺、盗汗频频的现象,屡屡出现。我觉得,如果咱们能把中医关于此病的治疗思路、方法牢记于心,是特别有意义的。 当然,用方的关键,在于辨证。辨证不准,不能盲目用。盗汗由于其它原因引起的,就没法用。用了,可能坏事。所以说,非专业的读者朋友,最好还是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当归六黄汤的主治症候: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舌燥、大便发干、小便发黄,舌红苔黄,脉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