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谒禹锡园

 LAOSUI110 2024-01-06 发布于河南

        知道刘禹锡吗?知道刘禹锡就一定知道他的名篇《陋室铭》,知道的他的名诗《乌衣巷》和《竹枝词》,更应知道他盛唐诗豪的鼎鼎大名。对,刘禹锡就是在中唐时期和白居易、柳宗元等大诗人、大文豪齐名的人物。刘禹锡也是我们河南人的骄傲,他应该是我们河南人,他虽出生在苏州嘉兴,但,他的祖籍就是我们郑州的荥阳,死后也葬在了荥阳。刘禹锡身后的墓地就在荥阳城区的禹锡园内。

       行走禹锡园,拜谒禹锡墓,也算是对诗豪的敬仰。禹锡园就在荥阳城区的310国道旁的三角地带。禹锡园本身也不算大,不过园区内有山有水有景致,也有诗和远方,是一处极好的的文化休闲场所。园区禹锡墓地仅占了园区的很小的一部分,园区的大部分区域都是展示刘禹锡的一生宦海浮沉,半世飘零贬谪的传奇人生。

       一条蜿蜿蜒蜒心怀天下的宦海浮沉谪贬路,一座坐落宁静无波杨柳依依湖岸的陋室屋,更有一座翠竹掩映青石环围的墓冢地。这就是禹锡园的全部。

       由西边禹锡路入园,巨大的诗豪像屹立诗豪广场,刘禹锡那为人豪迈却不失章法,心怀天下却不显沉郁,身在宦海却超脱世俗的身姿傲然挺立。他的文学才华,他的超凡脱俗在群星灿烂的李唐皇朝的文坛上也应象他的这尊雕像一样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唐代宗大历年生于苏州嘉兴,家世儒素,自幼好学。唐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

       禹锡园就是以刘禹锡诗歌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公园,公园蜿蜒的主路就是一条展示刘禹锡一生的牌坊路,这里,刘禹锡的一生,从出生的嘉兴坊到宦海沉浮贬谪之路上的州坊,再到所去世的荥阳坊用了十二座牌坊来展示。尤其是这贬谪之路的一路州坊竟达七座,一路开始朗州、连州、夔州,和州,再到苏州、汝州、同州,一生谪贬二十三年。六十五岁方才因足疾被召回京师洛阳,也迎来他一生的的高光时刻——洛阳坊,任太子宾客,加礼部尚书,秘书监等职。最后身归故里,这就是荥阳坊。荥阳刘禹锡四代祖居地,叶落归根,故乡一丘黄土成了他的归宿地。


       看完十二牌坊,走过百花盛开的园圃,穿过一条青翠欲滴的修竹路,就是刘禹锡的归葬地,新近修葺的墓地,墓丘绿草茵茵,墓碑巍峨森森。碑文书:唐故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赠兵部尚书刘公讳禹锡之墓。

       转出刘禹锡墓地,走向湖边,湖边有一所石铺小院绿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蕴秀,令人似乎嗅到浓郁的翰墨馨香。院前一座大石镌刻陋室二字。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然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闻天下。
       遍寻小院,名闻天下陋室不见,院中道是有一座不算简陋的竹屋,细细观瞧不应是陋室,而应该是当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科进士及第的小屋。湖光院景,小院湖岸宽不盈尺,踱步其间,似觉人与自然在此得到净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