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近几年开始流行起了“农业热”,越来越多的城里资本去农村承包土地搞种植;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村民返乡成为种植大户。 就连一些“高白青”(高学历、高收入的年轻人)也甘愿放弃城市的繁华,选择回农村从事一些特色种植(养殖)。 如果说城里的资本无处可去,尝试到农村这片“红海”淘金也无可厚非;在外务工的农村人,通过在外多年打拼,提高了眼界,积累了资本,回乡通过农业种植创业,这种现象也能力理解。 然而,作为早已融进城市的“高白青”来说,他们返乡从事农业的行为就让人颇为不解了。 村民戴明(音)就属于其中的典型代表。 戴明毕业于安徽某高校,在南方某知名农化企业从事销售工作,通过数年努力,已经升至副总监的职位,年薪30多万的收入,对于农村老家年轻一代而言,已经属于绝大部分人追赶的对象了。 然而,正当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却毅然辞掉工作,选择回乡创业。 在一片不解和质疑声中,他通过两年多的筹划和建设,占地上百亩的农家乐采摘园,以“新奇特”的形象,在当地横空出世。 在他的规划中,他的采摘园不仅要一年四季都有果实可以采摘,还要让客人感受到风花雪月的氛围,所以,他这种园林+采摘模式一经问世,便给当地人带来了一股农业界的清流。 刚开业那阵子,采摘园内确实是人流如潮,这也让他信心倍增,消费者的认可和地方领导部门的肯定,给了他继续加大投入的信心。 然而,当他投入了全部的积蓄和大量的借贷资金后,却发现自己从事的这个模式是个典型的“吸金洞”,数十万的资金投进去了,也就像是湖面上掉落的一个石子,能看到一片涟漪就不错了,至于水花,压根就是一种奢望。 高投入势必要用高产出来维持收支平衡,然而,当顾客看到高于当地一倍甚至数倍的果品价格后,便纷纷望而却步。 对于一个四线城市的消费水平而言,顾客看到的仅仅是价格本身,而直接忽视掉了水果的品质,以及采摘园的优美环境及身心的愉悦感。 面对日渐稀少的顾客,以及因降低投入而逐渐荒芜的采摘园,他开始有了窒息的感觉,想退出,却发现自己已经深陷农业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毕竟,找不到接手采摘园的“接盘侠”,自己数百万元的投入及五年多的辛苦付出,就成了一堆廉价的稻草。 戴明的遭遇,和当下火爆的农业热貌似有些格格不入,对此,有不少朋友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疑惑,是采摘园生不逢时,还是戴明没有把握好方向呢? 据戴明总结,他之所以在农业种植方面遭遇“滑铁卢”,主要原因有3点: 一是低估了农业的“含金量”,他本以为100万左右就能打造出自己心目当中的“世外桃源”,哪知即便投入1000万,也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值。 二是高估了当地的消费能力,生态农业或者他致力打造的园林农业,对于三线以下城市消费群体来说,看完热闹后也就散了,消费不对等,注定他只能在风中独自凌乱。 三是过于迷信自己的成功,自己的高学历和企业中获得的成功,让他有了莫名的自信,感觉农业只是一个最基础的行业,回乡创业,对自己而言绝对是小菜一碟,然而,至今他才明白,越是低门槛的行业,失败的风险就越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