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们曾和毛主席手足情深,后来却渐行渐远,此后他们怎么样了?

 梦想童年594 2024-01-11 发布于江西

毛泽东的恩师及岳父杨昌济生前曾说过,他在湖南第一师范教书5年,在数以千计的学生中,最得意和器重的学生有三位。

即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他们既是同学,又是同窗好友,如果一直坚持合作下去,一定有一番作为。

但遗憾的是,在长期的发展中,毛泽东和萧子升的关系一直笼罩着一层迷雾,甚至说最后毛泽东和萧子升形同陌路。

那么造成这样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那些曾经和毛主席手足情深,后来渐行渐远的人还有哪些呢?

同窗好友萧子升

第一次认识萧子升,应该是去东山学堂读书的时候,1910年,毛泽东告别父亲,独自一人到湘乡的东山学堂读书,刚进宿舍门就看到了萧子升。

萧子升和弟弟萧子璋正在收拾一堆旧报纸,打算都扔掉,毛泽东第一次看到这种报纸,新奇的很:“敢问这位同学,你要扔掉的这是什么?”

萧子升打量着毛泽东说:“这位兄台,这是报纸啊?难道你没有见过?”

他们曾和毛主席手足情深,后来却渐行渐远,此后他们怎么样了?

“报纸是什么?”毛泽东又问。

萧子升并没有觉得不耐烦,而是说:“报纸就是一种可以记载新闻的东西,外面发生了什么大事,都会刊登在上面。”

毛泽东激动地拿起来报纸说:“太好了,那你把这些旧报纸送给我吧。”

萧子升对毛泽东十分好奇和敬佩,随后毛泽东用一个晚上把这些旧报纸全部看完了,这让萧子升对毛泽东刮目相看。

从此以后,萧子升便和毛泽东成为了好朋友,因为当时毛泽东和萧子升的弟弟萧子璋是同班同学,所以三个人经常在一起谈论国事。

随后萧子升考入了长沙,临走的时候告诉毛泽东说:“润之,我希望你也尽快考在长沙,我在长沙等你。”

毛泽东通过自己的努力,两年的课程他五个月就学完了,然后顺利来到了长沙,和萧子升一起到湖南第一师范求学。

他们曾和毛主席手足情深,后来却渐行渐远,此后他们怎么样了?

毛泽东曾问萧子升借过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的书,这本书收录有华盛顿、彼得大帝、拿破仑和林肯等人的传记,毛泽东对这些人物的历史功绩深表钦佩,盼望中国有类似的人物出现拯救民族危亡。

在还书时他说:“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它富强、独立起来,要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时间长不要紧,你看华盛顿经过八年战争之后,才得胜利,建立了美国吗!我们也要准备长期奋斗!”实质上这是一条预言。

当然,毛泽东和萧子升之间的友谊从湖南一师开始,就已经越来越深,加上导师杨昌济的指导,毛泽东和萧子升经常在一起探讨社会大事。

毛泽东在师范时曾写过一篇名为《心之力》的文章,杨昌济看后觉得这篇作文了不起,所以在满分的基础上又加了5分,可以和毛泽东一样在学校有这样荣誉的学生,也只有萧子升了。

他们曾和毛主席手足情深,后来却渐行渐远,此后他们怎么样了?

1915年夏天,萧子升从湖南一师毕业,毛泽东仍然留在师范求学,但是这并没有中断他们的交往,正所谓是“相违咫尺数日,情若千里三秋”。

从1915年到1918年毛泽东和萧子升的信中看,光在1916年夏就有13封信,这足以说明他们一直保持着密切往来。

在信中,毛泽东和他常常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以及治学经验,不仅如此,萧子升还将祖遗的经史子集共7种无偿送给毛泽东。

毛泽东对萧子升的盛情十分感激,但对这份“读之非十年莫完,购之非二百金莫办”的厚礼又不想贸然收下,于是他致信萧子升陈述了自己不能接受这份馈赠的理由,他说:“昨承告以赠书,大不敢当。一则赠而不读,读而无得,有负盛心,一则吾兄经济未裕,不可徒耗。”

他们曾和毛主席手足情深,后来却渐行渐远,此后他们怎么样了?

在毛泽东心中,他和萧子升之间最为难忘的就是1917年暑假,他和萧子升相约到各个乡镇穷游,到了当地就借宿,主要是调查各地的风土人情。

他们去过高山之巅,去过河流险境,甚至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步行奔波,一点都没有感到疲惫,为了纪念这次游学活动,两人回长沙后还特意穿着旅行时的衣服和草鞋,照相留念。长沙的朋友们听了他们的游学经历后,纷纷赞叹他们是: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实际上,萧子升和毛泽东一样,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都想找到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

所以他们想了很多办法,不仅广泛征友,而且到处游学,新民学会刚成立的时候只有20多人,后来发展到了80多人,这足以说明两个人是有共同理想的。

但是随着时局的变化,在教育面临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两个人对当时社会以及教育的见解有了自己的看法。

他们曾和毛主席手足情深,后来却渐行渐远,此后他们怎么样了?

1918年3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第八班合影,四排右二为毛泽东

毛泽东从师范毕业后,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出国留学,学习先进文化知识,但毛泽东充分考虑后,决定留在祖国探索自己国家的问题。

在一次讨论如何改造中国和世界这个问题上,萧子升就说:我们不认可,以一部分人的牺牲,换多数人的福利。主张温和的革命,以教育为工具的革命。

但毛泽东当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

我觉得光靠教育的方法是不行的。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

事实上从这个时候开始,萧子升和毛泽东之间的差异已经很明显,1921年,萧子升在长沙和毛泽东开会讨论时,又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他们曾和毛主席手足情深,后来却渐行渐远,此后他们怎么样了?

图 | 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

当时的主题是改造中国的方法问题,据新民学会会员陈启民回忆,当时毛泽东很生气说:“你去穿你的长袍马褂去吧。”

最后,萧子升仍然没有听从毛泽东的建议,既没有参加革命,也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退出政坛,远走乌拉圭。

而毛泽东,坚持革命救国,带领红军战士一步步披荆斩棘,最后建立了新中国,成为了开国领袖。

革命导师陈独秀

新中国成立前,毛主席在北京清华园曾说过:“他青年时期在北大,李大钊帮助了他很多。”

实际上,青年毛泽东在北大时,不光是李大钊,陈独秀和蔡元培等人,对毛泽东的照顾和培养也是巨大的。

他们曾和毛主席手足情深,后来却渐行渐远,此后他们怎么样了?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上学时,就多次订阅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后来经过杨昌济的推荐,毛泽东还写了几篇著名的文章发表。

所以当李大钊把毛泽东介绍给陈独秀认识的时候,陈独秀惊讶万分:“原来你就是那个湖南青年毛润之啊。”

因为毛泽东的文笔陈独秀是认可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北大深受李大钊和陈独秀的赞赏,不仅私下和毛泽东多次谈话,还给他北大的各种老师认识,比如鲁迅,周作人,邵飘萍等。

这种待遇,就算是北大的学生恐怕都不会让陈独秀如此关爱,陈独秀曾对李大钊说:“润之身上的这种爱钻研爱读书的精神,在北大中都没有几个。”

他们曾和毛主席手足情深,后来却渐行渐远,此后他们怎么样了?

在陈独秀的影响下,毛泽东逐渐开始学习和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从一个小白逐渐成为了一个思想上的革命者,陈独秀的培养功劳功不可没。

1920年毛泽东离开北大的时候,心里已经燃起来革命热潮,他自己后来曾说:“当年离开北大的时候,我自认为我已经成为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

等到毛泽东返回北大的时候,陈独秀和李大钊已经开始在策划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建立中国共产党。

正所谓陈独秀李大钊,“一南一北”相约建党。

他们曾和毛主席手足情深,后来却渐行渐远,此后他们怎么样了?

陈独秀和李大钊

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即“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陈独秀立即给长沙的毛泽东写信,函约毛泽东在湖南建党,并寄了一些进步的书报给毛泽东。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时,毛泽东已经进入了中共的领导核心,按理说此后这对师生应该可以同舟共济的,但最后还是分道扬镳。

1927年毛泽东率领队伍上了井冈山,当时陈独秀算是党内的领袖,但是在“中山路”事件中,陈独秀的“意见”其实就有所体现。

1929年7月,张学良想要用武力收回被苏联占有的中东铁路路权,可是陈独秀给党中央写信说,这个行为太超群众了,矛盾逐渐产生。

因为大众的不认可,陈独秀再次给中央写信,并在上海宣传托洛茨基思想,遭到中央反对,其中发生了太多复杂的事情,中央经过充分考虑,取消陈独秀在党内的职务。

他们曾和毛主席手足情深,后来却渐行渐远,此后他们怎么样了?

而毛泽东,自从上了井冈山,共产国际方面就尤其关注毛泽东的动态,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毛泽东这是违背中共的指示,但共产国际越来越觉得,毛泽东的做法似乎很符合中国国情。

所以,一方面在困难中求生,一方面在党中央的质疑中尝试,最后毛泽东战胜了一切困难,不仅粉碎了蒋介石的多次“围剿”,在遵义会议上还被选为了最高领袖。

此时的毛泽东,早已经不再追随陈独秀的脚步,他自己经过实践,真正地把马克思运用到了中国国情,历史也证明,毛泽东是对的。

而陈独秀,甘愿隐居起来,不想参与政事,1937年国共合作开始后,毛主席曾让周恩来去请陈独秀回延安,但他婉言谢绝了。

他们曾和毛主席手足情深,后来却渐行渐远,此后他们怎么样了?

他说:“守常死了,延年死了……除了毛泽东,周恩来,党中央没有我可靠的人了,我也落后了,年纪也大了,中央开会,我能怎么办?我这个人又不愿意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我何必弄得大家无结果而散呢?”

陈独秀选择留在了江津安度晚年,他不接受任何人的资助,靠着自己微薄的稿费艰难地渡过了后半生。

实际上,陈独秀完全可以和胡适一样,选择去美国过精致的生活,也可以接受蒋介石的邀请,去国民党拿个一官半职,但他都没有。

他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曾经和毛泽东师生情谊深厚,他的两个孩子牺牲了,最好的知己李大钊也牺牲了,自己坎坷一生,选择孑然而去。

或许这就是革命者的伟大之处,虽然和毛主席不再并肩战斗,但是在心里是极其支持的。

他们曾和毛主席手足情深,后来却渐行渐远,此后他们怎么样了?

所以毛主席也一直不会忘记陈独秀的革命功绩,就个人情感而言,他多次对中央干部提起陈独秀,说陈独秀的历史贡献永远不会被抹杀。

1942年5月,陈独秀黯然病逝于重庆江津。

“北大”学长张国焘

张国焘实际上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才子,当年毛泽东在北大时,李大钊给毛泽东介绍说:“这位就是张国焘,特立同志。”

他们曾和毛主席手足情深,后来却渐行渐远,此后他们怎么样了?

但当时的张国焘看不起湖南的毛泽东,对毛泽东的主动握手不闻不顾,但毛泽东没有记仇,而是始终把张国焘放在一个学长的位置上。

毛泽东日后回忆说:“他们当时看不起我这个土饱子。”

当然这也难怪,张国焘出身官员家庭,在毛泽东刚到湖南师范求学时,张国焘已经是北大的高材生了,所以和李大钊等人混得很熟。

后来陈独秀曾对张国焘说:“湖南青年毛润之很能干,有见地,你可以多读读他的文章。”

有了陈独秀的这番话,张国焘才开始对毛泽东的观念改变,并尝试和毛泽东交流。

他们曾和毛主席手足情深,后来却渐行渐远,此后他们怎么样了?

后来,张国焘参加了南昌起义,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毛泽东去了井冈山,张国焘去了鄂豫皖。

从革命路线上,这两个人本来是并驾齐驱,但事实上,张国焘却一直在进行着明争暗斗,一直想把中央大权捏在自己的手里。

长征后期,张国焘的目的就越来越明显,甚至故意和中央背道而驰,最后导致红军受挫,让徐向前同志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个月内,张国焘在川康一带和川军作战,因为经验不足,没有领导能力,最后让红军损失惨重。

事实证明,毛泽东是对的,在延安中央专门开会批评张国焘,张国焘自己亲口表示已经认识到错误,但不料,趁机叛变投靠了国民党。

他们曾和毛主席手足情深,后来却渐行渐远,此后他们怎么样了?

这也是毛泽东和朱德等人预料之中的事情,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张国焘从一开始的性格到后来的所作所为,已经为他最后人身崩塌埋下了伏笔。

实际上,毛主席之所以对张国焘抱有尊敬的态度,是因为张国焘本身是有一定的革命斗志的,早年间他曾常常把自己阅读的《新青年》之类的进步书刊,寄给父亲,并坚决回绝了家里安排的亲事。

从张国焘早起积极参加革命领导起义来看,他是有一定的能力的,如果和毛主席虚心学习共同进步,是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的,但一步错步步错。

投靠国民党后,蒋介石对张国焘抱有警惕态度,并没有对他委以重任,而是把他调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实际上是当了特务,或许这也是他身上仅有的一点价值。

1949年张国焘曾居住在香港,后来移居加拿大,在1979年一个寒冬之夜,冻死于一家养老院。

他们曾和毛主席手足情深,后来却渐行渐远,此后他们怎么样了?

博古凯丰等人曾经也是极力反对毛主席,后来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悬崖勒马,最后也深得毛主席的器重,如果张国焘可以做到如此,一定不会有这样的结局。

当然,实事求是地说,在艰苦的革命年代,大家都在探索正确的道路,到底谁对谁错是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是,毛主席之所以是毛主席,就是因为他找到了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

那些和毛主席最后分道扬镳的人,到底有没有错,也只有历史可以证明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