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家耿·衣冠南渡刍议之一

 新用户24030ygV 2024-01-14 发布于北京

    衣冠南渡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从古至今影响深远,尤其是对我们江南越州地区影响甚大。衣冠南渡的背景都是北方因为连年的战乱,因此很多人在无奈之下迫于生计只能南迁。特别是北方的文人士大夫们穿着衣冠南下,逃离北方的战乱和政治混乱,到南方寻求安定和生存。它的重要历史意义是:正是衣冠南渡这一现象,改变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格局,使以汉族衣冠为象征的中华文明重心在游牧民族的铁蹄下得以全面的保存,进而改变了南方“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本文将从“衣冠南渡”的概述、由来和作用三方面进行探讨,望各位阅客教正。

(一)衣冠南渡的概述
    如前所述(《越游》),王羲之随族人“衣冠南渡”到江南越州,书法练到天花板,《兰亭集序》名扬四海,流芳千古。造就这样子的伟业,确实也要依仗“衣冠南渡”这一历史事件。中国历史上的“衣冠南渡”有三次,分别是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唐时的“安史之乱”和北宋末年到南宋时期的“靖康之耻”。“衣冠南渡”后, 北方人到了南方, 为何不但不愿意回去,而且在南方发展大有可为,事业兴旺了呢?
    先认识一下“衣冠南渡”是什么意思?
    衣冠南渡简单的说,就是指中原的百姓、士人、官吏、皇族、皇帝全部南下渡过长江,到达江南生活,这个过程就是衣冠南渡。
    衣冠指的衣服和冠帽,冠不仅仅是帽子的意思,还有头冠的意思,冠可以指用来束发的一切工具,与帽子合称为冠。古人与现代人不一样,古人有着严格的着装和礼仪制度,古人男女在未成年之前,头发是散在肩上的,而且是终身不剃发,因为身份发肤受之于父母,到了成年之日起,要举行弱冠之礼,也就是成人礼,男子就要用冠来束发,女子便要用簪子来束发,这是成年人的标志。帽子是冠的一种,但冠并不仅有帽子,还有冕和弁,冕最初是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特指帝王的礼帽,也就是皇冠,弁也是指官帽,赤黑色布做的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
    把衣冠二字合在一起本意是指衣服和帽子,但在使用过程中,引申为士大夫阶层,因为只有士大夫阶层才会带着象征身份的冠,普通百姓是没有资格带冠的。由于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普通百姓与士大夫阶层有着严格的衣冠制度,士大夫可以带冠,身份越高,冠的级别越高,但是普通百姓不可以戴冠,只能以巾或者帻来包头,也称为庶人巾,在古代,只要一看穿着,就能看出其人的身份,这是等级制度。《史记 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就是说刘邦还是个亭长的时候,刘邦就戴着竹皮制作的帽子,这是刘邦专门到薛县制作的,刘邦经常戴着它,后来当了皇帝也戴着,所谓“刘氏冠”,就是指这种帽子。
    在中国发展历史上,较长时期汉族人常年占据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因此黄河流域的种植业极为发达,汉族人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导的安逸生活。
    可是,中国古代还是发生有一种特殊的人口迁徙活动——衣冠南渡,即以衣冠举办的南渡仪式,具有南迁自保的思想和观念。据考证最早的南北人口迁徙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越国打败吴国后,大量的越人北迁。而衣冠南渡的发源始于汉元帝时的汉朝时期,那时,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体在汉朝主政下也以异族南渡的方式在汉朝里贴补,以达到丰富朝廷的人口的目的。此后,唐朝的李世民继续推行,扩大范围,更有许多人因此而迁徙南方,形成了唐代特色的衣冠南渡。当然,衣冠南渡除了汉元帝、李世民两位帝王提倡以外,也有许多军事行动,因为有时军队因为一些突发事件而会一次性大批迁徙,这时也会衣冠南渡,数量都很可观。由此可见,衣冠南渡也是一种古代政治上的运动,由君王招募人口进入他的领地,来减少独立部落的实力。他们甚至会把原有的部落驱逐出土地,以达到拓宽边疆的目的。
    衣冠南渡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以社会上的叛乱为主要原因,人们没有办法把那些穷人融入进来,这样的衣冠南渡既把贫穷的政治状况、军事行动带来的全新的改变,也带来了新的民族环境。衣冠南渡是由古老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决定的,通常是希望迁徙到更舒适的地方,可以说是一种较大的移民运动。尽管衣冠南渡迁徙的原因具有很多种,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建设新的文化和民族,让不同的民族之间可以形成联系,中国古代文明得以延续,而衣冠南渡也成为历史上重要的一项少数民族迁徙运动。
    为什么很多南方人看家谱,祖上全是北方人?大概率因为历史上的那三次“衣冠南渡”。
    今天我们来回看“衣冠南渡”,主要是西晋末年的那一次(详见备注说明)。皇帝是西晋朝廷的精神支柱与最高统治者,“八王之乱”后发生“五胡乱华”导致“永嘉之乱”时,当时的晋室没了,整个天下群龙无首,公元313年,安定太守贾疋拥立秦王司马邺在长安称帝,是为晋愍帝,316年,胡人刘渊的继任人刘曜发兵攻打长安城,长安弹尽粮绝,晋愍帝投降,两年后被杀害,西晋正式灭亡。在此期间,琅琊王司马睿在王导及北方世族、皇族宗室、江南世族的支持下,率领晋室残余的军队渡过长江,来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司马睿称帝,是为晋元帝,东晋正式建立。
    为什么以士大夫阶层来代表所有迁移的人口呢?冠的种类非常多,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冠,衣冠这两个字后来被引申为士大夫阶层,衣冠南渡本意是指中原士大夫大规模向南方迁移,引申为中原文明向南方迁移。这是因为中原及北方的士族决定着当时的天下大势,世家大族在两汉形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扬光大,士族的力量大到可以和皇权相抗衡,晋元帝司马睿就是在琅琊王氏的支持下南渡的,除了琅琊王氏(王导),主导东晋政权的还有陈郡谢氏(谢安)、龙亢桓氏(桓温、桓玄)、颍川庾氏(庾亮)。世称王与马共天下,指的就是司马氏与琅琊王氏共同控制天下,琅琊王氏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门阀世家,其家族人口众多、人才辈出,左右着东晋的朝政。
    那时,除了这四大门阀家族之外,中原还有众多的世家大族,比如清河崔氏、太原王氏、颖川荀氏、陇西李氏等,只是有的家族留在北方,有的家族衣冠南渡,也有的家族一部分留在北方,一部分衣冠南渡。正因为门阀士族在当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控制了舆论与独家人才选拔权,有着庄园经济及大量的藏匿人口,有着强大的部曲及私人武装,是左右国家政权的重大力量,所以整个东晋都沦为世家大族的傀儡,就连开国皇帝司马睿都是傀儡,因此把衣冠南渡理解为士大夫向南迁移,进而引申为中原文明向南迁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