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人溥心畬(1896-1963)有这样一幅墨迹: 物外搜罗归大雅,笔端狼藉见功夫。 先看上联“物外搜罗归大雅”。 这个“物外”,可以理解为物理空间的“物外”。“物外搜罗”,即是常说的“功夫在诗外”。 西方人也说过类似的话——如果你只知道伦敦,那么关于伦敦,你又能知道些什么呢? 美国人萨姆·塔塔姆(Sam Tatam)在《演化想法》一书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1980年代末,日本研发新干线时遇到一个问题,即火车高速进入隧道时,会产生特别大的噪音,物理学上称为“音爆”,就好像空气被挤压爆炸一样。 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工程师从“物外”“搜罗”到了灵感——他们发现捕鱼的翠鸟,其长而尖的喙、高速冲刺入水时,几乎不会溅起水花。 这说明这样的喙,在高速入水时,摩擦力是极小的。 水是流体,空气也是流体呀。高速火车用这种形状的车头,进隧道时噪音会不会降低呢? 工程师一试,果然大大降低。 而且,减少摩擦、降低噪音的同时,能耗也降低了许多。真是一举两得。 (当然了,人家翠鸟进化出那么长的喙,主要是为了方便咬住鱼) 更进一步,这个“物外”,也可以理解为认识境界的“物外”。关于这个,可参考东坡先生一段话: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这段话出自先生名篇《超然台记》,今人常说“超然物外”,“在战略上藐视敌人”,都是这个意思。 这么说来,一个人学识技能的进步,大致会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物内”的勤学苦练,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是也; 第二阶段,是“物外”的横向借鉴,所谓“交流互鉴、博观约取”是也; 第三阶段,是“物外”的纵向超越,所谓“豁然开朗、降维打击”是也。 “物外搜罗归大雅”,这里的“大雅”,似可理解为第三阶段的精进升华~ 而常说的“悟性”,则可看作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突破。 好多老话,也都在讲这个理。比如: 技进乎道,艺通乎神。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只想挣钱的人,往往挣不到钱…… 再看下联“笔端狼藉见功夫”。 此处所谓“狼藉”,似可理解为——“技近乎道”的“大雅”之人,心手双畅,自由发挥。 据说王羲之在曲水流觞归来,微有醉意,《兰亭集序》,一挥而就。后来酒醒,再写多次,却怎么也挥洒不出那么“狼藉”的作品了~ 傅抱石先生的绘画作品上,常见一方印章:“往往醉后”。 齐白石也曾盛赞某位同道画画,是“开图草里惊蛇乱,下笔阶前扫叶忙”。这和“狼藉”二字,也可谓异曲同工~ 宋人陆游,曾将这种感觉形诸于诗: 倾家酿酒三千石,闲愁万斛酒不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