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棠湖、能仁寺、琵琶亭、锁江塔、浪井、长江系列(浔阳篇)

 凤凰山居士 2024-01-16 发布于江西

印象中华行2022-08-23 14:13

引言—名字由来

浔阳史称柴桑、江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分湓城置浔阳县。《读史方舆纪要》:“沈约曰:'浔本水名,在江北,南流入大江。汉因以名县,而江遂得浔阳之称。’”1980年改设浔阳区。

浔阳区今为江西省九江市下辖区。

长江图

长江自西向东流经浔阳北部边界。

甘棠湖

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周瑜曾在此演练水师。唐诗人白居易为江州司马时,建亭于湖心,以《琵琶行》中“别时茫茫江浸月”之句名《浸月亭》。北宋寓“山光水色薄笼烟”之意改为“烟水亭”。由于相传周瑜练水军时曾在此点将,故又称“周瑜点将台”。

九江古城,秀在两湖。这片清碧的湖水就是甘棠湖。堤那边的那片湖水称为南门湖(南湖)。如果把九江城比作美丽的少女,两湖就是少女明媚的双眼。两湖之间的这条路,实际是条湖堤,长1公里,好似青蛇卧波,将湖面一分为二。堤中段有一拱桥相连,使得湖水相通。大堤之上树荫如盖,常有青年男女依伴而行,被人戏称为“情人路”。而此湖、此堤、此桥真正的名字,却是大有来由。后人今天能在此散步,是和一位地方官分不开的,他就是李渤。

当时江州城,一出城南门,就是南门湖,要到对岸必须绕一大圈。李渤为了百姓行走方便,就组织民众在南门湖中修筑堤坝。堤长七百步(约二华里)沟通南北变通途。堤上还建桥安闸,控制和调节水位,兼有灌溉农田之利。因为周代的召公爱民如子,他常在甘棠树下现场办公,解民疾苦,后人就常用“甘棠”二字赞颂有功德贤能的人。

江州人为感谢李渤比之“召公”,颂其“甘棠”。将新建的堤命名为李公堤,外湖为甘棠湖,桥名思贤桥。

能仁寺

能仁寺旧名承天院。据载始建南朝梁武帝年间(502—549),唐大历年间重建。北宋庆历间,南宗南岳法系十二世白云端禅师来院主持。他一面鸠工庀材,扩建殿宇,一面开堂示讲,传灯阐教,一时众如云集,承天院亦声名藉甚。元至正十二年(1352)因战火而毁。明洪武十二年(1379)又建,弘治二年(1489)改为今名。清咸丰间又毁。现建筑多为清同治九年(1870)重建。

能仁寺建筑依坡就势,纵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天王殿、双阳桥、大雄宝殿、铁佛殿、藏经楼等建筑,寺内殿宇栉比,佛像庄严。尤为引人入胜的是富有神奇特色的“能仁八景”。这八景是:大胜塔、石船、雨穿石、双阳桥、诲尔泉、铁佛、冰山、雪洞。

大胜塔,明洪武十二年(1379)建。清咸丰三年(1853)被拆毁三层,同治九年(1870)由九江兵备巡道景福倡修。塔为砖石结构,七级六面楼阁式,通高42.26米。塔门朝西,从第二层起,每层六面均有门,三实三虚。塔内有砖砌梯阶,如此可盘旋而上。此种塔梯结构在我国众多的古塔中,仅为一例。登塔眺望,浔城风光尽收眼底,匡庐雄姿历历在目。

石船,槽状。长一丈五、宽尺余,侧面有铭记,凿于北宋庆历六年。相传宋元祜间,寺僧梦见一面目奇古的铁佛托梦于他,将乘石船浮江至浔阳。次日寺僧至江边迎接,果有铁佛乘石船泊岸,遂找人搬入寺内供奉。铁佛渡江便成为能仁寺一个有趣的佛教故事。

十年浩劫中被毁,现置于石船中的铁佛,是用水泥雕塑而成。双阳桥,位于新旧天王殿之间,为一座三孔拱桥。它跨于人工开凿的放生池上,造型平稳简雅。池周围有石栏。桥将池分为东西两半。相传每当夕阳西沉,立于池东可观赏到池中有双日倒影,故名。

浔阳楼

浔阳楼之名最早见于唐代江州刺史韦应物的诗中。随后,白居易在《题浔阳楼》诗中又描写了它周围的景色,而真正使浔阳楼出名的是古典名著《水浒传》。小说中的宋江题反诗、李逵劫法场等故事使浔阳楼名噪天下。

浔阳楼,因九江古称浔阳而得名。楼始建年代虽不可考,但据唐代诗人、德宗贞元年间江州刺史韦应物的《登郡寄京师诸季淮南子弟》一诗中说的“始罢永阳守,复卧浔阳楼”;唐代诗人、宪宗元和年间江州司马白居易,清代诗人、康熙年间兵部侍郎佟法海等所咏的浔阳楼诗,可以看出,浔阳楼自唐代至清代沿存,且颇具规模。

琵琶亭

琵琶亭位于九江长江大桥东侧,因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而得名。始建于唐代,原在九江城西长江之滨,即白居易送客之处。但历代屡经兴废,多次移址。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重建,至咸丰年间(1851~1861年)又遭兵毁。1988年3月新琵琶亭建今址。

琵琶亭占地面积33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整个庭院采取中轴线对称布局,分主亭、左碑廊、右碑廊三部分,主建筑琵琶亭坐落在临界江七米高的花岗岩石基上,朱柱碧瓦、古朴庄重、庭院正中,有高达三米的白居易汉白玉立像,庭院内小径蜿蜓花木扶疏,有池塘、假山,形成院中有园,亭中有亭的绝妙佳境。

浪井

浪井位于九江市靠近长江边上的西园路浪井巷内,是九江市最早的历史文物,曾以“浪井涛声”成为古时九江十景之一。据史书记载,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名将灌婴筑九江城时,曾在庾楼侧,开凿一井,因井水应江浪而动,名为“浪井”,亦称“灌婴井”,一度井迹湮塞,不复见,后至东汉末年,孙权驻九江时,令人凿井取水,恰好在浪井遗迹上发现了“汉六年颍阴侯开”的石函井铭,孙权大喜,命人重开,以为祥瑞,遂取名为“瑞井”。

浪井之上有一四角方亭相护,亭壁嵌有李白、苏辙关于浪井的诗文,亭内为浪井与碑记,浪井的井口直径不足一米,井深约15米,井口圈沿上绳痕累累,井壁上青苔斑驳,但井底泉水依然清澈可鉴,其出名之处在于,据传井底有泉眼与长江相通,有“江面起浪,井底扬波”之妙,堪称一绝,可惜此景今已不复。

锁江塔

明万历14年(1586年),时任九江的知府吴秀既为锁江镇水,也为祈求文风昌盛,兴建了锁江楼塔。锁江楼塔是九江的风水宝塔,又叫文峰塔,回龙塔。

锁江楼塔为楼阁式砖石空筒仿木结构,高25.6米。塔体六面七级,六角尖顶。底层青石砌筑,塔门向西。石拼腰檐,檐口平直,石凿斗拱,砖砌牙檐,翼角微翘。翼角第六层东南外,皆凿有一孔,以系铃铎,时而江风吹来,铃声叮铃悦耳。塔顶为砖叠涩攒尖顶,塔刹乃铁铸就,由覆钵、露盘三重及水烟相串而成。塔内有木楼梯盘旋而上,登塔顶可眺望长江、湖北黄梅。

非遗文化—封缸酒酿制技艺

九江陈年封缸酒是以优质糯米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酿制而成。陈年封缸酒时称“绿醅酒”,它起源于唐朝元和年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九江司马时与江州好友刘时九饮酒赋诗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作了其历史注释。千百年来,“绿醅酒”一直在民间坊酿造,流传至今。

后序

浔阳地处长江中游末端南岸,春秋战国时,为吴之西境,楚之东镜,俗称“吴头楚尾”。如今这里是九江市中心城区,政治文化中心。

秀美江西、古韵九江、大美浔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