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程:公私之辨是为政之本

 渐华 2024-01-23 发布于山东

义利之辨是儒家人生哲学的核心命题,二程认为“义利”之实质是公私。二程说:“义利云者,公与私之异也。”(《二程集》1172页)二程将公私之辨提高到为政之本的高度,将儒家的人生哲学转化为儒家的政治哲学,极大地拓宽了公私之辨的思想空间,提升了公私之辨的思想高度。

为政之本在于处理公与私。执政之本质在于为公众服务,为公众服务者必须有公心。有了公心就会明万物之理,正确处理为民服务的事物。二程说;“圣人公心尽天地万物之理,各当其分,故其道平直而易行”。(《二程集》1181)世间万事万物之理,所含的公理,只有具有公心的人才能掌握和运用,具有公心的人不仅易于明白事物的道理,而且在执行、处理问题时按公行事,也能“平直易行”,易于取得成功。反之,有私心的人则会曲解道理,以权谋私,将好事变坏。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处心是富国强兵,可由于重用了一批为己谋私的小人,而是变法归于失败。程颐说:“公则一,私则万殊。至当归一,精义无二。人心不同如面,只是私心。”(《二程集》144页)有了公心,就会同心同德,而有了私心,就会离心离德。社会之所以一盘散沙,就在于人人只是有私心,没有凝聚力。而作为凝聚、组织、动员、带领公众的为政者来说,更需要有公心。程颐说:“将欲治人,必先治己”。治人,即管理他人,治己,就是克除一己之私,立大公之心。

为政者有公心,可立于不败之地。政治既是管理众人之事,政治本身即是险恶复杂的。当官为发财,是在私有制度下,从政者的基本价值观,因而为了一己之私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成为官场常态。正如前述程颐所说“公则一,私则万殊”。而要在险恶的官场站稳脚跟,处于不败之地,程颐的思考是只有“至公无私,进退以道”,他说:“至公无私,进退以道,无利欲之弊,以谦退自处,不有其尊,不矜其德,故虽有危疑之地,安步舒泰,赤鸟己己然也。”在封建时代的官场是这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政者何尝不是这样?那些一心为公者在封建时代成为的官场成为一股清流、一股清风留在历史的史册上;而今天的为政清廉者,则以清风正气成为学习的榜样,而哪些贪腐的官员则身陷囹圄,身败名裂。

为政者有公心,则具有圣贤之心。何谓圣贤?在二程看来,圣贤是具有天下大公之道的人。而处在为政岗位的人,如果以天下为己任,不谋私利,就具有圣贤之心。“以天下大同之道,则圣贤大公之心也。常人之同者,以其私意所合,乃暱比之情耳。——既不系所私,乃至公大同之道,无远不同也,其亨可知。能与天下大同,是天下皆同之也。”(《二程集》763页)“无私,天德也”(《二程集》764页),程颢说:“至于无我,则圣人也。”(《二程集》126页)具有无私之德的人,就是具有天德的人,可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就是人们所爱戴、敬仰的圣贤。应该指出,历代对圣贤对解释都指向那些言可法天下,行可为人示范的儒家士大夫,而在二程的政治哲学中,则将圣贤指向具有为天下大同之道而治理好国家的人,程颐明确说“圣人以大公无私治天下”,即是说以大公无私治理天下的人就是圣人。二程的圣人观,是看到了为政者在社会治理、社会进步乃至人民福祉中的重要作用而提出的,且将圣人诠释为具有大公无私思想的公共岗位上的人,这是对古代圣人观的突破与发展,对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增强荣誉观、修养自信具有重要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