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历代史书记载陈留围地的历史沿革看蔡邕故里之所在

 森林来客 2024-01-24 发布于河南

当今,为了一个蔡邕故里,杞县、尉氏两个县半官方、民间争议很大,互不相让,两地学者拿出各自的研究成果,在各种媒体上发表。尽管文字战打的不可开交,谁也说服不了谁。我看这蔡邕故里之争,说到底还是名人效应在作怪。不过,无论怎么争,有道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在杞县,有民间建设的蔡邕蔡文姬纪念馆,历史学者引经据典把蔡邕故里在杞县圉镇的论断证的死死的。在尉氏,不仅明清时期修建了蔡邕墓祠,而且近些年依仗着强力经济后盾投资数千万修建了大规模蔡邕文化园仿古群落,开设了纪念馆,历史学者写了大量研究文章,大有把蔡邕故里在尉氏做实之势。而经济欠发达之杞县尚不具备这样的优势。当今著名学者教授应邀为尉氏蔡邕文化园题写碑名“蔡邕故里”并出席开碑仪式,多个蔡氏文化团体应邀到尉氏参观考察,被这里的一系列硬件设施吸引,并把蔡邕文化园作为世界蔡氏文化中心的祭典场所。

在很多局外学者看来,杞县和尉氏县,一个是史书记载,一朝是古迹存在,都有作为陈留圉之今地的证据。由于历史久远,正史的记载简略,各县地方志争立蔡邕等人为己县先贤,但是陈留郡各县在历代的沿革情况比较复杂,经通多次分合废置,给当今确定圉地归属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为了另辟蹊径搞清蔡邕故里陈留圉的问题,我也只能抛开杞县和尉氏的相关争议点,根据正史材料及相关研究著作,将圉地在历代的沿革加以详细考证。

  



《史记·楚世家》云:“王朝张弓面射大梁之南,加其右臂而径属之于韩,则中圈之路绝而上蔡之郡坏矣。还射圉之东,解魏左肘而外击定陶,则魏之东外菓而大宋、方与二郡者举矣。”

《汉海·地理志下》日准阳国有九县,分别为:“陈,苦,阳夏,嘴平,扶沟,固始,圉,新平,柘。”

《后汉书·郡国三》云:陈留郡有十七城,圉为其一,“圉故层准阳,有高阳享”。

《宋书·州郡志三》云:“圉县令,前汉属准阳.后汉属陈留。《晋太康地志》无此县。”

《魏书·地形中》中有了圉城之名,“圉城,二汉、晋曰圉。前汉属淮隔,后汉、晋属陈留,后罢。景明元年复,后改。有沙城”。

《水经注》记载:鲁沟水又东南迳圉县故城北。县苦楚难,修其干戈,以圉其患,故曰圉也。或曰,边陲之号矣。历万人散,王莽之墓也,东郡太守翟义兴兵讨莽,莽遣奋威将军孙建,击之于圉北,义师大败,尸积万数,血流溢道,号其处为万人散,百姓哀而祠之。

《隋书·地理志中》云梁郡统十三城,圉城为其一,“圉城旧日圉,后齐废,开皇六年复置,曰圉城。有谷水”。

《新唐书·地理志二》云:“武德四年,以雍丘、陈留、圉城、襄邑、外黄、济阳置杞州。贞观元年州废,省济阳、圉城、外黄。”

唐《括地志辑校卷三》:故圉城有南北二城,在汴州雍丘县界,本属外黄,即太子申见徐子之地。史记魏世家'外黄徐子谓太子曰’正义引。又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陈留高阳人’正义引作'圉城在雍丘县西南’。

《金史·地理志中》出现了圉城镇,属杞县。“杞,宋雍丘县,杞国也,正隆后更今名。镇一,圉城。”

《元史·地理二》云:“元初河决,城之北面为水所圯,遂为大河之道,乃于故城北二里河水北岸,策新城置县,继又修故城,号南杞县。盖黄河至此分为三,其大河流于二城之间,其一流于新城之北郭睢河中,其一在故城之南,东流,俗称三叉口。”

《明史·地理三》云:“杞,府东南。北有睢水,又有旧黄河,洪武二十五年河决之故道也。嘉靖三十六年,全河合准入海,而县遂无河患。”

《读史方舆纪要》说圉城镇在开封府杞县南五十里,乃“春秋时郑地。昭五年,晋韩起逆女于杞,还过郑,郑伯劳诺圉。《战国策》:“楚人说顷襄王“还射圉之东,解魏左肘”·汉置圉县,属准阳国。王苏居摄,东郡太守翟义起兵讨之,败于圉北,即圉城北也。后汉属陈留郡,晋属陵留国。后魏曰圉城县,属阳夏郡,北齐县废。隋复置,属宋州。唐初属杞州,贞假六年废。五代周显德三年征淮南,驻师于圉城镇,即此。今亦日南圉镇”。

根据以上记载可知,“圉”成爲地名最晚是在春秋时。西汉时,圉是准阳国九县之一。东汉时,圉改属陈留郡,是陈留郡所辖十七城之一。《晋书·地理志上》载兖州陈留国所统十县,分别是小黄、浚仪、封丘、酸枣、济阳、长垣、雍丘、尉氏、襄邑、外黄,并无圉县,当如史书所言晋时省圉县又复置,后改以雍丘、外黄隶陈留国。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复圉县,称圉城县,是梁州阳夏郡所领五县之一。北齐,圉城县被废。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复置,曰圉城县,是梁郡所统十三县之一。唐武德四年,圉城县属杞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圉城县入雍丘属汴州。金正隆间,改雍丘县为杞县,杞县是开封府所属十五县之一:圉城成爲杞县的一个镇,是开封府所属十五镇之一。自此之后,历经元、明、清,直到现在,圉作为镇属于杞县的辖域之内。

至于为什么不考虑尉氏的相关古迹,我认为尉氏的蔡邕墓、蔡邕祠,都是在明朝初期所建,距离蔡邕所在的东汉末相隔一千多年,期间也没有相关史料记载佐证。尉氏蔡氏究竟何时从何地迁来也没有史料记载,倒是圉县蔡邕族人在蔡邕被害之后为逃避官方追究而外迁的相关记载,去向可知济阳或陈留。况且,最早期蔡邕墓有三处,分别在禹州、溧阳和陈留桃花洞,哪个真哪个假尚无定论。由此可知尉氏蔡邕墓是明朝初期蔡氏族人所封衣冠冢,蔡邕祠也是同期所建,不足以证明蔡邕故里之所在。据传杞县圉镇东蔡丘古有蔡氏祖茔,历经元代黄河大水淤平沟壑,形成平原之今貌。清朝嘉庆年间,杞县县令曾叹曰:蔡氏祖茔亦不知其所在也。

当今圉镇,虽然很多古迹虽然随着斗转星移的时空变迁而消失,但前后城一带的圉县故城遗址还在那矗立着,尽管地面上仅剩那么一个老城头,这可是实实在在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古圉邑的城墙,秦汉魏晋隋唐圉县圉城县都没有离开过这里。遗存的这段老城头,夯筑层清晰可见,夯土坚硬,两千多年前的陶片随处可见。史书上记载的圉就是这里,不论地位如何变迁,圉、圉邑、圉县、圉城县、圉城镇、圉镇,脉络清晰,历史的连续性、客观性,单凭当今一些不尊重历史的历史学者无论多少否定性文章,也不能否定圉在圉镇的历史存在吧!

  



我认为,历史久远地貌变化导致遗迹不知其所在,但圉城故址因其地势较高而依然存在是最有价值的遗存,是所有相关正史记载的最具价值的佐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