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籍记载中的, 五台山山神信仰, 有何特别之处!|僧人|祥云|文殊菩萨

 司敬雪书院 2024-01-24 发布于河北

文 木木

编辑 观星

山神是五台山信仰中最早确立的人格神,《水经注》最早提到五台山时所说的为避难者先驱的“山人”可以看作是五台山中“山神”的代表。


唐正定开元寺三门楼题刻中出现的关五台山图的题刻,后来收录在清代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中。

陆氏解释此图就将《太平御览》所记“五台山”条中的“见山人为之先驱”换成了“见山神为之先驱”,可见古人认为五台山中的“山人”与山神并无区别。


一、山神故事

《古清凉传》所记五台山早期故事多是山神“显圣”。北齐大孚寺僧祥云遇到山神的故事是最早的山神显圣故事。

故事中说北齐时期大孚寺有僧名祥云,俗姓周,早年出家拜并州僧统灵询为师,常诵《涅槃经》,后因为听说五台山“灵”而居住在山中大孚寺内。

祥云是并州僧统灵询弟子,据《续高僧传》记载,灵询在东魏末年研习《成实论》、《涅槃经》及《维摩经》,其所撰《成实论》注释“盛行于世”,并有《维摩诘经》疏记。


作为其弟子,祥云也是研习《涅槃经》的学者,虽然如此,他在信仰实践上的表现还是偏向于当时的民间神怪的传统。

祥云信奉五台山之“灵”而择山居之,这里所谓的“灵”很难说仅仅是佛教的灵验,更多的可能是山中多神的传说。

祥云所见的山神形象高大,“数十余人皆长丈许”,其中一人“威棱最盛”,可见山神当中颇有主次之分,可谓当时五台山主神。

山神住于金刚窟中,还以神灵之药授予祥云,可见其与长生信仰的关系。

《古清凉传》中描绘的山神显圣样貌多为神仙,三沙弥遇到的那位赐药神人“散发高耳,色若桃花”,僧明追随其师周沙门在东台入圣境所见“二人形容伟大,长眉披发”。


代州信士遇到的虽然是僧人,但“湛若神居,寡于言说”,呼延庆猎野猪遇到的二为长者“须鬓皓白拄杖”,五台山隐士王剧的样貌也是“赤白色美,眉须颖异,衣服鲜丽,容状至伟”。

这些对神圣者形象的描述说明当时五台山中“显圣”以超凡脱俗的神仙居多,又不时显示出佛道融通的情形。

五台山山神与僧人能够友善相融,与当时南方出现的一些山神故事略有异同。

《高僧传》记载,慧远弟子昙邕居庐山之西,为庐山山神及其所率二十余人授五戒,可见山神常有皈依佛教者,剡县石城山原有“山神暴纵”。

僧帛光住山后山神移居他地,且将其居室让与帛光,竺昙猷也在始丰赤城山遇山神“推室相奉”。

在其《山中六朝史》中,魏斌讨论“信仰接触与山林空间”时就认为,这些故事中记载的山神与僧人交往的情节,表现了道家包括民间信仰和佛家争夺山域势力范围的情景。


五台山也没有留下文殊与山神争夺势力范围的记载,从山神住金刚窟到文殊住金刚窟似乎是一个平稳的过渡。

或者说由于文殊主神的突然崛起,山神等神祗在没有成为“主神”之前就退居了次要地位。

《续高僧传》记载:“五台南娑婆寺南五六里,普明禅师独静坐禅求见文殊,意欲请法。有神人空中告曰:'汝无神习,止可长生,龛前取药服之,可得延寿’。

明怀疑不决,后又告曰:'药名长松,汝何不服?此药无毒。’明便依言服之,又告同行诸僧,已腾空而去”,这个故事中普明禅师虽然求见文殊,但最后得到的是空中“神人”的答复。

同样的是“普明传”,《古清凉传》中则有更加丰富的故事情节,在《古清凉传》中,普明在坐禅修行的过程中多次受到文殊的试炼。


最终未能通过“色戒”的考验,于是受到“遍身溃烂,彻骨贯心”之苦,普明悔过,向空中哀号忏悔,“唯云大圣,愿舍愚蒙”。

如是念名号二月,空中有声音告知其可服用山中灵药,度为“俗仙”。


二、古籍记载情节的不同

普明向文殊忏悔称念大圣得到空中传来的开示,可以看出《古清凉传》明显暗示空中发声者就是文殊菩萨。

《续高僧传》成书于645年,而《古清凉传》大约成书于683年前后。

与《续高僧传》中的“神人”相比,《古清凉传》的情节说明到唐高宗时期五台山主神有由山神向文殊过渡的倾向。

从普明最后服灵药成仙的结果来看,文殊虽然是祈请对象,而且“俗仙”明显低于佛教禅行所得果位,但在信仰模式上可能还没有脱离佛道混合的影子。

中唐之后,五台山显圣的神仙渐渐皈依佛教,或者神仙职能被文殊所替代。


《广清凉传》记载,东台大会谷内有北魏时期所置铜钟寺,传说中平年间僧惠澄寓居此寺,虽然记载年代可能有误,但其中发生的故事颇为耐人寻味。

惠澄“后因传戒,远赴京都,数载方还,失钟所在”,后来山神出现,告知惠澄说铜钟已经被收入金刚窟,所以惠澄只好刻铭记之云:寺法鼓,窟为邻,击振吼,腻咤闻。

集贤圣,灭苦因。被收入,金刚轮。谁得知,见山神。万圣前,六时闻。书翠凤,镌白银。表铜钟之去处,绝后代之疑人。

这个故事中记录山神收铜钟之事明显出于《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所记金刚窟为保存“天乐”的地方的传说。

这里的山神有附会《祇洹经》所说须弥山神的影子,山神渐渐和佛教关联起来。

《广清凉传》还有记载山神喜欢听闻佛法的例子,唐末降龙大师“尝于西台东北李牛谷中,亦有结庐诵经之所,尝感山神,现身听法”。


可见到唐代中后期,山神即便出现也已成佛教忠实信徒。


三、不同版本的山神传说

对于五台山山神的传说,民间还流传着其他的版本。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有霍山山神化作白衣老人助李渊西入长安获取天下的故事,这则故事记载,在河东名山之中,五台山与其他名山则相当于霍山的“衙官仆从”之属。

唐代五台山在河东山岳祭祀系统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即便是在河东名山也仅能入围而已,所以其山山神地位可能也并不突出。

地方山神负责保一方之平安与农业封穰,主要职能多关乎求雨祈晴,当文殊成为五台山主神后,也开始具备了山神的职能。


《广清凉传》记载,开元十八年,代州都督薛徽曾登台顶向文殊祈雨,圆仁在开成五年巡礼五台山看到中台南面有求雨院,中台作为“台首”专门建设了求雨祭祀的神庙。

“台顶中心有玉花池,四方各四丈许,名为龙池,池中心小岛上有小堂置文殊像,时人呼之龙堂”,文殊塑像放置在中台核心位置“龙堂”当中。

说明文殊被当做具有山神和龙神职能的代替神而受到同等膜拜,在求雨者看来,这些神或许已经融为一体。

文殊作为山神担当的求雨职能不仅仅限于忻州代州等周边地区,而是扩大到河东首府太原一带。

宋代张商英写作《续清凉传》的契机就是因并州地区大旱地而“躬诣五台山文殊像前,及五龙池,祈求雨泽”,从薛徽到张商英。

可见文殊从唐至宋一直是五台山求雨的对象,其功能和山神并无二致,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元代。


元代至元年间曾任太原路治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的胡祗遹曾有《祭五台山神文》一篇,其文云:某官某,谨遣某致祭于五台山神。

方今圣天子在上,百神受职,岳渎之外名山大川,在一方者望秩礼毕,守土官岁时致祭,未尝废祀。圣天子恐土人之不诚,洁黍稷之非馨,时遣名僧作佛事以祭国家。

敬恭明神,匪懈匪怠,惟神歆受明禋,不可不垂报佑,兴云霈雨、润枯苏旱,神之职也。

雨泽愆期,年榖不登,灾及于民,岂神之欲也!至于狱冤滞而不理,吏旷恣而弄法,赋税不均政治不举,冤愤充塞,干犯和气,此土官之罪,非民之罪也。

降灾致罚,请加诸身。比岁秋旱,太原一方之膏泽,神实主之,圣天子祷祀之诚,惟神其鉴之。

深山大泽,实生龙蛇,既能生之,必能役之起蛰,龙飞瀚海,一洗魃虐,此神之赐也,某等之望也。尚飨。


此文虽录于元代,但与唐宋祭祀山神的传统一脉相承,文中虽然没有说五台山神就是文殊,但可以看出其祈愿仪式中有多“遣名僧作佛事以祭国家”。

可见对五台山信仰中山神和佛教的融合,五台山神的职责主要是在太原一方“兴云霈雨,润枯苏旱”,而这种职责在唐宋地方官员求雨时已经几乎完全寄予文殊菩萨。

开元年间薛徽求雨的结果是“五县沾足,是秋大丰,耒耜小谷皆熟,粟斗三钱,百姓饶乐”。

文殊在这里扮演了与山神同样的角色,在地方上成为能普施一切的圣主。不但文殊为施雨之神。

其他菩萨也有被地方上赋予保佑丰收职责的情形,《广清凉传》记载,在中台顶百余里之外五台县城北的“峰山”是万菩萨过夏之所,当地土俗就传说“万圣出现,岁丰之兆,其言颇验”。

从魏晋到唐宋,山神的“显圣”最早为寂寂无名的“山人”,后来成了形象高大的神仙和灵药的赐予者,最后逐渐和佛教传说联系起来,与僧人互为“道友”,还住在佛教传说的“金刚窟”中。

当文殊信仰在五台山崛起之后,金刚窟窟主的位置亦让与文殊,五台山山神形象逐渐和文殊形象融合在一起,有时文殊干脆担当了山神的角色,负责泽润一方水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